中國航母最缺什麼艦載機?答案值得深思

卡洛斯| 2016-06-28| 檢舉

中國航母最缺什麼艦載機?答案值得深思

電子戰是敵對雙方爭奪電磁頻譜使用和控制權的軍事鬥爭,包括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電子欺騙與反欺騙、電子隱身與反隱身、電子摧毀與反摧毀等。從1904年日俄海戰中偶然的「電子戰」算起,電子戰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演變的軌道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在軍事上的逐步運用而推進的。

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戰爭的面貌日新月異,偵察、鎖定、打擊、評估的作戰行動循環中,電子信息媒介的角色和地位不斷提升,電子戰的效能也不斷增長。戰爭一方利用演進過程,形成不對稱優勢,從而贏得勝績。

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戰,電子戰手段綜合運用,有效地欺騙和迷惑了德軍;越戰期間,美軍依靠電子對抗,減少了數百架飛機的損失;1982年以色列利用電子干擾和反輻射飛彈攻擊,摧毀了敘軍貝卡谷地19個飛彈基地;「黃金峽谷」行動,美軍"軟殺傷"與"硬摧毀"並用,12分鐘就摧毀利比亞防空體系;海灣戰爭,在多國部隊連續高強度電子戰軟/硬打擊下,伊軍75%的電子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全面喪失戰場主動權;科索沃戰爭,北約實施綜合電子戰,每次突襲前,都對作戰區域實施全方位干擾,形成強大電磁壓制。通過對敵手C4ISR系統摧毀或癱瘓式的壓制和打擊,形成單方面透明、暢通的戰場絕對優勢。

進入21世紀,戰爭形態已經全面呈現信息化的特徵。電子媒介的作用已經貫穿於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等全維領域。作戰樣式因為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進入了精確打擊時代。目標情報的獲取、攻擊指令的傳輸、武器打擊的引導的過程不可能離開電磁頻譜。電子戰滲透到戰場的各個領域和方面,已從過去的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擴展到指揮、控制、引導以及光電對抗等多種領域,覆蓋整個戰場的電磁空間。

現代戰場上,太空有電子偵察衛星、空中有專用電子戰飛機、地面有各種電子戰設備,海上有電子戰艦船、海下有聲吶偵察干擾設備等,更有許多作戰飛機、艦船、坦克等武器裝備都安裝有電子戰自衛設備。敵對雙方在作戰中,保障己方電子系統和設備充分發揮效能,削弱、破壞敵方電子系統和設備的使用效能,使其指揮機構和作戰部隊成為瞎子、聾子,陷於癱瘓,喪失戰鬥力。可以說,電子戰戰爭先導的作用將更為突出,並貫穿戰爭的始終。

縱觀20世紀戰爭史,電子戰的驕人戰績大都是在空中打擊/防空作戰中取得的。冷戰時期集中體現在蘇制防空飛彈系統與美製空中打擊力量之間的「你追我趕」式的對抗,後冷戰時期則主要是美軍對弱小的「蘇式」軍隊的空中打擊作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實力相當的海上對手間進行的高對抗性海上作戰並未發生。英阿馬島被稱為第一場現代海上戰爭,但就雙方的海空實力而言,遠未到達以往美日對陣的程度。因此,技術能力相當的敵手間高對抗性的現代海上作戰,對當今所有海軍強國而言都可以說是全新的命題,這種環境下的電子戰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討論的新議題,對中國而言尤為如此。

現代海戰離不開電磁頻譜

任何一支強大海軍的存在,都以爭奪並維持制海權為首要目標,這是一切海上軍事行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海戰的歷史一直圍繞摧毀敵機動力量的目標發展演變,基本遵循兩條線,一是平台線,二是武器線。平台方面主要是艦船本身物理性能的發展,適應惡劣海洋環境的能力的提升,滿足投送武器的需要;武器方面,則是從各類的火炮向飛彈的發展,在距離和精度上不斷躍升。

時至今日,海戰的平台和武器都已經到了相當的技術水平,海戰的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太平洋海戰中,飛機臨空、投彈轟炸、艦船炮火攻擊是基本的模式;1967年首次有飛彈擊沉水面艦船,開闢了海上飛彈戰的時代。而如今因為大量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服役,海戰已經呈現出以飛機或防艦船從防區外發射巡航飛彈或制導炸彈攻擊、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攻擊為主的模式。

具體來說,現代海戰中,海上艦船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飛機、水面艦船和潛艇在內的各種武器發射平台及其搭載的戰術飛彈等大量精確制導武器,如彈道飛彈、巡航飛彈、防區外投送武器、近距離發射/投放的飛彈/炸彈/炮彈以及魚雷。我們可以把現代海上作戰的作戰過程可歸納為以下五個環節:目標情報的獲取、目標鎖定、武器的發射和投放、武器制導、命中目標。這些環節都需要有大量電子系統的支持。

無論是傳感探測,還是指揮通信,乃至導航制導,都需要利用光學、雷達、紅外、雷射、聲吶等多種電磁波譜手段。太空的各類偵察、導航衛星;天空中的各類偵察預警飛機;艦船、飛機、潛艇等各類平台的機載電子設備,無一不是實現遠程精確打擊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和其他類型的作戰行動一樣,現代海上作戰對電磁頻譜的依賴程度非常深。

電子戰要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電子設備發揮效能,包括電子攻擊、電子防護、電子支援三個方面。高對抗性的現代海上作戰中,交戰雙方也將面臨高強度的電子對抗,勢必無法形成冷戰後美軍幾場戰爭中所擁有的壓倒性電磁頻譜優勢的局面。傳統的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將擴展到全頻譜對抗。

情報獲取層面,交戰雙方不僅要摧毀或者癱瘓敵方各類作戰平台上的主動傳感器體系,讓作戰艦船上載的各種警戒探測雷達、火炮瞄準雷達、飛彈跟蹤雷達及聲納系統以及作戰上的各類雷達不能發揮作用,「打瞎」敵軍的眼睛,還要透過通信偵察打開敵軍C4ISR系統的鏈路,獲取關鍵情報的同時,阻斷其作戰信息流程。目標鎖定和武器投放層面,針對敵武器電磁頻譜使用採取針對性的對抗措施,使其在投送中「暈頭轉向」,徹底喪失精準效能。

例如可以在巡航飛彈的飛行中段和末段根據其制導手段進行針對性的干擾,無論是雷達、雷射、電視、紅外,只要破壞其中某個數據鏈傳,飛彈就不會精確命中目標。因此,對交戰雙方來說,無論是電子進攻、電子防禦還是電子支援,均要強調全頻譜覆蓋的特徵。這可以說是贏得現代海上作戰的基礎。

電子戰機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現代海上戰場,飛機平台可以把對海打擊武器的投送距離延伸至數百千米,所以空中打擊和防空仍然是現代海上作戰的關鍵。美國海軍「宙斯盾」驅逐艦之所以成為大中型水面艦船主力,最主要是其防空作戰能力很強。談現代海上作戰,就不能不談電子戰飛機。電子戰飛機是一種專門對敵方雷達、電子制導系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進行電子偵察、干擾和攻擊的飛機。其主要任務是使敵方空防體系失效,掩護已方飛機順利執行攻擊任務。

電子戰飛機的發展有個逐步演進的過程。二戰時期,隨著戰場上出現雷達干擾,參戰國開始在轟炸機上裝備干擾器、電子告警器和箔條等,兼具電子進攻和防禦能力的「電戰機」初現。1956年,美軍用現役B-66「毀滅者」轟炸機加裝電子設備,研製成世界上第一種專用噴氣式電子戰飛機。

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為海軍生產EA-6B電子戰飛機,在原A-6型攻擊機身上增加的垂直安定面上的前向設備艙和吊倉型整流罩裝有更多的航空電子設備,以干擾和破壞敵方陸基、艦載和機載指揮控制通信以及與預警、目標捕獲、監視、防空炮群、空對地飛彈、地對地飛彈和地對空飛彈有關的雷達。該型機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服役,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都大放異彩。

事實上,隨著電子戰需求的發展,專用電子戰飛機在任務職能上也出現了細化。除了專門的電子干擾機外,美軍還發展出了專門擔負電子戰情報準備任務的電子偵察機、專門對敵雷達實施摧毀性打擊的反雷達飛機。

電子干擾機。專用電子干擾機以美海軍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為代表,裝備多頻段、大功率雷達和通信噪聲干擾機、雷達告警系統、欺騙式干擾和箔條/紅外無源干擾物投放器,主要執行電子戰干擾,壓制敵防空系統,掩護攻擊機群實施突防和攻擊等任務。其干擾方式分為遠距、近距和隨隊支援干擾三類。

遠距干擾,以往一般在距離敵目標射程(例如100~120千米)以外集中多架電子干擾機實施多方位、大縱深、寬正面的電子干擾,在壓制敵防空雷達探測、戰場通信及雷達制導與瞄準體系的同時,確保自身的安全。隨著防空武器的射程越來越遠,其距離也越來越遠,這種干擾一般在面臨強勁敵手時實施。

近距干擾,3~4架電子干擾飛機伴隨攻擊機群飛臨敵目標區附近,此後脫離編隊,在目標區附近施放干擾,掩護攻擊機群,空襲完成後伴隨攻擊機群返航。干擾飛機與攻擊機群混合編隊突入敵目標區上空,在不脫編隊的情況下干擾機實施干擾,壓制敵防空雷達體系,這實際也是一種近距干擾。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波斯灣「林肯」號航母上的2架EA-6B電子干擾機就冒險飛往巴格上空,運用AN/ALQ-126B欺騙式干擾機、AN/ALQ-191通信干擾機,實施近距壓制干擾,讓聯軍轟炸機如入無人機之境,傾下彈雨。隨隊支援干擾。

電子干擾機實施的是進攻性壓製作戰,其效果除了要靠電子干擾設備強大的干擾能力外,更要好信號情報的儲備。特別是對敵各類電磁輻射源的數據的掌握。這就要靠電子偵察機。該型機裝有多頻段、多功能、多用途電子偵察和監視設備,主要是對敵電磁輻射源進行監視、截獲、識別、分析、定位和記錄,獲取有關敵方雷達、通信、武器日誌信息,以及電力線和汽車行駛時發出的電磁輻射等情報,供事後分析或實時將數據傳送給己方指揮中心和作戰部隊,為實施電子對抗和其他作戰行動提供依據。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的主角美海軍EP-3E電子偵察機,就是範例。

美海空軍長年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做抵近偵察,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搜集電子情報,為戰時的高強度電子對抗做準備。2014年4月10日,俄軍派出蘇-24電子偵察機,在駛入黑海中立區水域中立海域的美海軍「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附近繞飛,一度讓「宙斯盾」系統「失靈」,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威懾性的電子偵察行動。電子偵察與反偵察對抗一直也未停止過。

反雷達飛機。所謂反雷達飛機,實際上是一種加裝反輻射飛彈對敵方雷達實施硬摧毀的手段。例如美國的F-4G「野鼬鼠」反雷達飛機,機上載有AN/APR-38/47雷達告警接收機/電子戰支援系統和「哈姆」高速反輻射飛彈、集束炸彈和空空飛彈,還有自衛用的有源干擾吊艙和無源干擾物投放器。這種飛機的主要任務是用反輻射飛彈直接摧毀敵地面雷達和殺傷操作人員。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使用「哈姆」飛彈攻擊伊朗美製霍克地空飛彈制導雷達,發射 8 枚,7 發命中目標。海灣戰爭期間,英軍使用狂風飛機攜載「哈姆」飛彈攻擊伊軍雷達,共發射 100 枚,命中率 90% 。

綜合看來,專用電子戰飛機實際主要擔負進攻性電子戰任務,分為軟硬殺傷兩種手段,平台一般以現役作戰飛機為主。隨著電子信息的發展,機載電子戰系統的性能和綜合化程度不斷提高。無人機在電子戰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更多的無人機開始擔負偵察、干擾乃至對敵電子戰系統的硬摧毀作戰任務。例如,「哈比」無人機配備有反雷達感應器和一枚炸彈,接受到敵人雷達探測時, 可以自主對雷達進行攻擊。

中國航母緣何最缺電子戰機

在《現代艦船》2011年第5期的「中國航母究竟缺什麼艦載機」專題中,其實留心的讀者會發現,當時中國海軍缺乏很多機種。通過近4年的努力,為「遼寧」艦配備的艦載機日趨完善。但至今,仍然有一種飛機尚未現身,它便是專用的電子戰飛機。有消息指出,中國正在殲-15艦載機的基礎上研製一款艦載電子戰飛機。由於兩者的作用非常相似,所以又出現了「咆哮鯊」的稱號。

而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以運-8基本型飛機為基礎研製高新-2號電子偵察機。該型飛機2001年首飛,2003年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高新-2號飛機主要用於探測、截獲和監聽敵方雷達、通信及電子設備的無線電信號,在機內對這些信號進行初步分析,然後通過衛星數據鏈將它們回傳至後方。但是,這種飛機的作業高度、人員與設備工作環境、對無線電的探測範圍都不太理想。

2014年左右,關於高新-8號飛機的照片出現在網際網路上。根據機上密布的天線來看,這種飛機應該是一種電子情報偵察機。同高新-2號飛機相比,高新-8號機取消了外置的大型天線罩,該用機身的四塊長條形天線整流罩,表明其配備了機載綜合信號偵察系統,可執行雷達和通信信號偵察任務。由於是電子偵察機,無論是高新-2號,還是高新-8號機都不具備像E/A-18G那樣的能力。

隨著國家海外利益的增多,中國海軍到海外執行任務的頻率將越來越高。一旦航母形成作戰能力,將成為我國海軍實施常規威懾的重要支柱。但如果沒有優秀的艦載電子戰飛機,後續飛機就無法打亂敵方的C4ISR系統。而現在,許多對手國家都裝備了大量的三代機。讓殲-15戰鬥機同這些數量眾多的陸基三代機硬碰硬,無疑將面臨極高的威脅,而有效的威懾就更是無從談起。因此,中國航母編隊最缺乏這種偵察、干擾和攻擊敵方雷達、電子制導系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的飛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489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