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費大力氣自行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生產計劃一直牽動著所有人的目光,雖然在進入到交付驗證試飛後極少有相關的圖片或者新聞報道,不過仍然可以其他角度大致進行推測。從目前位於中國西南的生產廠準備情況,其廠房規模已經起碼滿足2條生產線的同時運轉的硬體條件,按照正常的生產進程來分析,現在應該是在整條生產線工藝交付的最後時期。在今年下半年交付部隊4到6架進行首批次試裝備應該不成問題。而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5戰鬥機,2016年交付中國肯定是無望了,但是在2017年至少應該會獲得4架以上,這兩種新機將會首先在裝備哪裡也是備受大家關注。
首先我們知道中國現在最需要新式戰機的方向大致分為中國東部和西部兩個大方向,在這2個方向上,最蠢蠢欲動的就是美國和日本的空中力量在我國東部的活動,甚至有天天不停息的態勢;近期在中國東南部諸多國家也在積極採購新式戰鬥機,打算在未來可能的衝突中跟中國展開不對稱的空中游擊戰,這其中就包括了印尼、菲律賓等這類國家。所以這個方向上稱之為「前線」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按照俄羅斯媒體披露的消息,中國首先將會在這個方向上部署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5戰鬥機。主要是要藉助蘇-35戰鬥機的長航程(最大航程4000公里,作戰半徑也可達2000公里以上)和自身攜帶的「雪豹-E」雷達獲得一定的空中對抗的局部優勢。而且中國最早裝備蘇-27的部隊也是位於中國南部的空軍部隊,這面還有蘇-27的大修廠,常年有俄方專家和烏克蘭的專家進駐進行技術支持。無論從技術硬體條件還是對蘇系戰鬥機的熟悉程度,這個方向都比其他的戰區更適合優先裝備蘇-35戰鬥機。
還有一個因素我們不能忽略,蘇-35作為俄羅斯現在主要外銷機型,未來10年將會賣遍全世界,甚至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都要購買8架,其性能參數包括雷達參數都可以被西方輕易獲得。雖然每次中國都起飛戰鬥機去攔截美RC-135、日EC-1這類的電子訊號搜集機,可是對方也在同時搜集中方戰機的雷達訊號、敵我識別訊號、空地聯絡甚高頻通訊訊號等等電子情報。如果開戰,就會利用現有訊號特徵對中國進行干擾。這個風險是必然要考慮的,雖然都有備用信道和編碼使用,但是過早暴露中國現有實際實力畢竟不合適,所以蘇-35這一部署確實體現了中國現在全盤戰略經營的苦心。況且蘇-35在面對F-15J或者F-22時,僅僅論日常攔截任務絲毫不會落下風,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性能不夠用的問題。
那麼殲-20會部署在哪?極有可能是中國西南方向,一方面這個方向上要因對的是印度和越南等國家,目前來看殲-20對他們形成代差完全不存在問題。而且需要殲-20肯定不是擔負前出一線攔截任務,前出攔截任務使用傳統戰機類似於殲-10、殲-11等等這類機型就可以,殲-20主要是驗證技戰術性能,和以前的四代機進行混合搭配進行新戰法探索。而且西南方向距離殲-20的生產廠成都距離較近,可以隨時回本廠進行檢修,方便設計人員及時發現、解決問題。至於電磁頻譜泄露問題,西南這個方向是完全不用擔心,在多年防空網絡建設的前提下,殲-20不用雷達開機就可以對對方實施全程跟蹤,並且西南方向的制電磁權也全在中國手中,這也是為何中國可以放心在這個方向上驗證殲-20相應技術的原因。
就目前進度來看,殲-20的低速量產可能需要2到3年的時間,主要是在作戰部隊經過日常作戰飛行磨合來確認殲-20設計上是否完全符合作戰部隊要求,同時收集相應的技術信息,進行小版本的升級。比如部分結構的隱身優化、工藝優化,或者是飛控系統不完善的情況進行再升級,這些都是現代戰機經常有的情況。雖然前線的形式越來越緊張,跟美日空戰甚至可能一觸即發;不過為了能夠確保殲-20作為一款能夠使用多年的優秀機型這樣的適度謹慎是必須的。畢竟美國的F-35要計劃服役到2070年,中國的殲-20可能不會那麼久,也至少要30到40年的時間,所以更需要完善相關設計。這也是整個中國航空人苦心多年潛心研發的作品,更需要慎之又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