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保衛海上能源通道和戰略通道的安全也成為了國防戰略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建設—支實力強大、攻防兼備的海軍,而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無需彈射和攔阻裝置,可作為中小型航母和兩棲戰艦的艦載機,顯著提高海軍的作戰能力。

在外界看來中國沈飛研製的殲31戰機在外形上最接近美軍F35閃電戰機,但前者的機身更扁平的。專家認為,這使它在近距離空戰中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
據推測,殲31戰機全長不到17米,明顯比20米出頭的「黑絲」要小巧,航母擁擠的甲板,要求艦載機的尺寸儘量小,機翼甚至機尾要能摺疊更適應艦載環境。殲31戰機常規布局的主翼摺疊很方便,此外殲31戰機具備隱身、高速、火力強等優勢改裝垂直起降戰機有利於節省費用和縮短研發周期。
一般而言航空發展,動力先行,這一點在垂直起降戰機的發展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垂直起降戰機與常規固定翼戰機的最大區別就是發動機,可以說,成熟可靠的垂直起降發動機是一款垂直起降戰機能否研製成功的關鍵。現在殲31戰機採用是三代機的發動機就已經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若發展垂直/短距起降型,首先需要解決就是動力問題。
軍事專家指出無論是改裝還是重新設計發展垂直起降戰機,都應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自己能設計和製造一些最核心部件,如先進的大推重比發動機,或者有通暢的引進渠道,能與其他先進國家開展一定的技術合作。「印度防務」網站日前就分析基於俄羅斯與中國傳統的軍品貿易關係,中國可能會借鑑俄羅斯研發雅克-141垂直起降戰機的經驗。
官方新聞中提到殲31戰機總設計師在設計這型飛機(殲-31)的時候就考慮到對手,我們的潛在對手就是致勝F35。
實際上,早在1968年7月,我國空軍就提出了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預研課題,並於次年9月正式下達了代號「四號任務」的研製任務,計劃以「殲-6「為基礎平台進行研發。「四號任務」的具體方案是在「殲-6」機身下方安裝4台升力風扇,從「渦噴-6」丙或「渦噴-9」發動機引氣進行驅動。然而受到缺乏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四號任務」進展遲滯,並最終於1972年3月下馬。

幾十年後的今天,經過無數航空人的努力,我國在飛機、發動機的設計製造以及材料、工藝的技術儲備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航空製造基礎;特別是通過三代機和四代機的研發,使平台設計製造技術、多餘度數字電傳操縱技術和發動機全權限數字控制技術等日趨成熟,也使中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項目的重啟具備了一定的可行性。
殲-31戰機與F-35戰機的隱形能力不相上下,綜合作戰能力比較接近,殲31戰機只要經過垂直起降等方面改裝,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未來具有隱形性能的垂直起降艦載戰機,屆時將大大提升中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414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