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海出擊美國伸援手 安倍痛不欲生

日本官方和媒體剛剛炒作完中國軍艦進入釣魚島可能引發衝突,暗示日本未來可能對進入釣魚島海域的中國軍艦"開火",這邊中國的軍事偵察船就從日本領 海通過。結果,日本有苦說不出,本來想讓美國來幫忙給中國施加些壓力,結果五角大樓和美國國務院對這件事都是一退六二五,一副與美國毫無關係的態度。

據日本共同社6月17日報道,有關中國軍艦進入鹿兒島縣口永良部島附近"日本領海"一事,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庫克1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日中兩國政 府間謀求解決問題最為合適"。庫克同時表示"正與日本政府密切溝通",並就日本對中國的關切強調"我們也共享相同的關切"。至於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則 在6月16日的記者會上避談此事,並且稱"還是讓日本政府來處理此事吧"。關於由日本政府處理此事的表態,柯比做了多次強調。

很顯然,相比日本的著急上火,美國選擇了"打太極",總體就是"哦,我知道了,不關我事"的感覺,一點沒有替日本出頭指責中國的意思。更為重要的 是,日媒還特意捅出說中國軍艦是偵察美國航母的,日本人的意思是這樣美國總有台階可以指責一下中國了吧?但是,美國方面顯然不太解日本風情,對此暗示竟然 無感忽略掉了。那麼,面對小弟被中國"打臉",美國為何就替日本不出頭呢?在筆者看來,美國這種表態深層次的原因有五:

一、美國不想授人以柄,自相矛盾。

美國一直在倡導所謂的"航行自由",在美國看來這個世界所有的海域美軍都應該可以暢通無阻,只要誰阻擋了美國都是阻礙航行自由。而中國軍艦通過日本的吐噶喇海峽是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航行自由的。根據公約,他國軍艦通過海峽若進入他國領海時,擁有無害通過權。

一方面符合國際海洋法公約,另一方面又是美國倡導的航行自由,美國若為此事去指責中國,那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雖然美國干自相矛盾的事情多了,但那也必須有相應足夠大的利益才能促使美國那麼做,在對自己沒有利益的情況下,這種自相矛盾的事美國肯定不會幹。

二、美國想扮演的角色是"裁判"而不是"球員"。

美國在世界上扮演世界警察,試圖擁有國際上一切事物的裁決權,他想做世界的"裁判"和"法官",試圖裁決一切,在沒有直接巨大利益的情況下,美國絕不希望自己是下場的球員,而是一個擁有更大權力的裁判。

所以,在占豪看來,中日發生摩擦時,美國一般都會先觀望,然後再以裁判的角色定位出現,這是美國的處事習慣,其它地方的事宜往往也是如此。甚至,有時候美國還會有假動作,假意默許然後突然翻臉,譬如薩達姆1990年入侵科威特就是美國先默許,然後再藉機出兵討伐的。

三、中日相爭,美國才能得利;日本壓力越大,對美國越有利。

美國的世界戰略就是分化各強,對美國來說,他國相爭才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所以美國希望中日相爭,中日相爭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事實上,只要中日相 爭不越過美國可承受的範圍,對美國來說都是有利的。而且,站在美國重返亞太遏制中國戰略的視角,中國對日本的壓力越大,日本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先鋒,必然 會向美國做更大的讓步換取對中國的博弈平衡。

四、美國的國家利益和運行機制決定了美國必須進退自如。

美國的國家利益,政治運行機制都決定了美國在做重大決策時,美國必須能夠進退自如。對美國來說,如果到了實在不能進退自如的時候,換個總統也得重回進退自如。

基於這種原因,一般情況下美國在事件還未顯示出美國該如何介入之前,最初都會儘量選擇旁觀者的態度,不管那個被旁觀者是誰。舉個簡單的例子,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最初都是旁觀者,最初甚至雙方都支持,但到了最後看準就一定參戰並一舉奠定自己的勝勢。

所以,當中日之間出現一些爭執和摩擦時,美國一般選擇的態度都是既照顧盟友情緒,也不實質性介入,甚至兩邊都支持,到最後再收拾殘局。特別是在對付與自己實力接近的大國時,美國會更加謹慎,到那個時候美國國會阻止政府的機制就發揮作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370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