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再獲一世界頂級突破:美方表示自己真造不出只能買中國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天宣布,已經成功研製出了70噸級的世界最大推力的振動台。這標誌著中國大型火箭裝備的研發和製造能力再次得到突破。

航天發射本身就是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發射過程中牽扯的因素最多。要把一個人造物體送入太空並且還要擺脫地球的重力和大氣層的阻礙,中間阻礙成功的難點頗多。根據不完全統計,有7成的航天發射失敗都是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其中有4成是來自於「振顫」。

振顫說白了就是高頻的抖動,這個抖動可是個大事,控制不好非常容易造成火箭損毀,衛星甚至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發射失敗。這種情況在人類早期的太空探索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美國的「紅石」火箭在最初設計時就出現過多次風洞中振顫強烈的情況,結果就是跟跟火箭固有機構的頻率重合,發生了經典的共振,最終的情況結果就一個:火箭解體。著名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被迫對原始設計進行了不下4次的改進才解決相應的問題,就是這樣在發射」土星五號「的時候仍然檢測到有莫名原因的振顫。更為著名的例子就是蘇聯的N1火箭,這種火箭屢次發射失敗,都可能來就是來源於多個火箭發動機並聯後產生的複雜振顫。可見「振顫」這種情況對航天威脅也相當明顯,同理可證在設計彈道飛彈時也同樣遇到類似的問題。在早期設計V-2彈道飛彈的時候,德國人其實就曾被遇到過類似情況導致V-2飛彈凌空爆炸。

既然知道問題了,有什麼好辦法避免嗎?早期很難,因為這類問題一般需要在很高的速度特定的條件下才能出現,早期高速風洞不性能不全面,不能再現相應現象,而且就算吹過風洞,等比放大後由於材料等原因可能要出現更多新的問題。所以人們想到研發專門重現這種狀況的儀器:振動台。要說這個東西相當不一般,除了可以模擬各種頻率的震動,還可以持續數天運行來進行疲勞性實驗。同時還可以單純實現角震動或者某種特殊條件下不固定波形震動,這是一種用來進行科學分析定量分析裝備。尤其是現代太空飛行器個頭越來越大,設備越來越精密,還有大量容易損壞的精密電子儀器,必須要進行進行實際測試把關後才能放心發射,要不然很容易造成數億的火箭上天了,衛星或者太空飛行器卻沒反應了,不是震壞了就是震碎了。

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了總推力可達70噸級的電動振動試驗系統,正在為國內的長征-5火箭進行測試中。長征-5火箭是中國未來希望之箭,近軌100噸以上發射能力就需要依靠這款火箭來完成了,所以它的要求更高。單單一個儀器艙直徑就有5米!比神舟飛船還要粗2米多,而且一個艙段就重達6.5噸,要進行振動試驗可以說難度頗多。所以中國完全自主研發了相應的大型電動振動台,未來中國的「神舟飛船」「嫦娥著陸探測器」「深空探測器」甚至是「洲際飛彈的分導多彈頭髮射裝置」都需要依靠這台大型設備來進行測試,只有它發了合格證,你才能上天實驗。

如果你認為這個只能航天飛彈用,那就太窄了。小到一輛小轎車的抗顛簸能力測試,再到高速鐵路車廂和車頭,甚至是預警機的大型雷達罩都需要經過它的實際測試,所以應用相當的廣泛。那麼中國研製出來了這種設備在全球水平排行多少呢?全球第一是貨真價實,目前美國仍然使用的9噸級別的!為什麼美國只用的上9噸的?因為在上個世紀美國就制定文件,超過9噸的不能出口,同類研究項目也就無果而終了。以至於在2013年,美國的著名國家級實驗室不得不想向中國購買了一台50噸級的振動台。因為美國自己確實造不出來,俄羅斯用的也是中國造的20噸級振動台,所以只能向中國購買。而且購買的時候,美方必須要簽下一系列強制性文件,除了不可以軍用硬槓以外,所有操作必須在中方人員在場時操作,所有參數也必須由中方人員控制,連維護部件也必須只能採購中方制定產品。美方代表不無諷刺的說:「這是我第一次在買方位置上簽字。「

目前,中國仍然在攻關個頭更大的振動台,這種高精尖設備現在也屬於國家戰略性大裝備。雖然不能上天下海,但是其直接決定了關鍵戰略裝備的實際性能,所以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美國早在1977年就製造了探測器飛出太陽系,1969年就送人類登上了月球,但是那些都屬於上個世紀美國在極限條件下辦成的。回看21世紀,美國的重大科技突破項目在變少,中國卻在增多,電動振動台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現在中國需要的是時間,時間越久,前期積累的基礎項目越容易形成新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367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