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笑犧牲」兩岸軍力對比 台軍有多大底氣迎戰大陸?

據台媒報道,台灣「國防部長」馮世寬13日晚間與媒體餐敘,並強調接任部長一職後,常思考要如何帶領「國軍」開創新局、邁向未來,將部隊帶的更好。他期勉台灣軍隊當戰爭來臨時,要以崇高的榮譽、無比的尊嚴,勇敢走向戰場、含笑「為國犧牲」。還是這位馮世寬,其在5月26日時被問及「如果兩岸真的打起來,依照台灣現在的兵力,可以支撐多久?」時,曾放出豪言「我們不談打多久,會打到最後一兵一卒」。

台當局「國防部長」馮世寬

乍看之下,這位台灣「國防部長」的表態頗有些「悲歌易水」的味道,盡顯蒼涼悲壯的「大無畏精神」。拋開別的問題不談,若我們單純且客觀地分析一下台灣現有軍事實力,其究竟有多大底氣正面迎戰解放軍,這無疑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那麼,除去經濟發達程度和工業實力等方面,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兩岸軍力?今日的台灣軍隊又有多大底氣同大陸「剛正面」呢?

2016全球軍力排名完整榜單出爐

政治目的與底線的不同影響兩岸軍力增長速度

台灣作為美國「島鏈戰略」中第一島鏈上的重要一環,其一直對軍事領域的進步與發展較為關注。不過,限於自身政治身份不為國際社會所「認可」,以及相對羸弱和不完整的工業體系,台灣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長期依賴於美國的軍售。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多時候,台灣確實可以相對順利地獲得來自美國的先進裝備。

當然,在今天,任何人都能「高明」地看出來,憑藉台灣島小小的體量(尤其是經濟和重工業體量),其絕對難以同祖國大陸相抗衡,于軍事領域更是如此。不過,除去綜合實力和綜合實力發展潛力這兩大決定性因素,在花熊看來,兩岸於政治目的和底線的不同其實也極大地影響了軍力增長速度。

解放軍兩棲戰力

從某種角度來說,維持現狀和局勢和平穩定已基本成為祖國大陸和台灣的共識,但雙方對此顯然還有著不同的解讀。大陸方面的目的和底線很明確,即堅決反對「台獨」,對此毫不容忍,兩岸所有相關工作都應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反觀台灣,其更加強調維持現有和平局勢。然而,對於欲同美日靠得更近的某些台當局高層人士來說,其似乎頗有繼續試探大陸底線的意思,即在不打破和平現狀的基礎上再在「台獨」道路上往前「蹭幾步」,能蹭多遠就蹭多遠。

台灣軍隊進行反登陸科目演習

顯然,在台灣問題上,北京的原則和底線劃定要比台當局淺得多,容忍程度也要小於台灣,這就決定了祖國大陸必然在軍事建設領域投入的精力和資源要更多一些。

很多人都認為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是台軍對解放軍最有優勢的時期。其時的台灣已基本完成第三代戰鬥機的換裝,淘汰了絕大部分二代機;台灣海軍也裝備了自行建造的飛彈護衛艦、大型飛彈艇和購自法國的隱身護衛艦。相比之下,解放軍的裝備序列中普遍充斥著五六十年代技術水準的落後武器。除了因二炮部隊(即現在的火箭軍)帶來的有限不對稱優勢之外,大陸方面基本上只有數量優勢能拿得出手,且這種優勢在美國軍事介入台海問題後究竟還有多大意義,恐怕並不很樂觀。

90年代的解放軍依然在裝備領域處於較為落後的水平

但正如花熊在上文中提到的那樣,由於北京的容忍底線比台當局要小得多,因而其對台海局勢的變化也要敏感許多。同時,對於大陸來說,正因其面對的直接對手不僅僅是當面的台灣軍隊,還有時刻在周邊徘徊的美軍,北京于軍事力量領域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台海局勢的變化。

所以說,對同一問題重視程度的不同導致祖國大陸在軍力建設,尤其是台海方向的軍事投入要更加大量和持續。儘管大陸方面曾面臨底子薄和起點低等困難,但長期的量變累積下來自然會引發勢不可擋的質變,今日的兩岸軍力對比結果即可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解放軍在裝備現代化領域抓的一直很緊

為「贏得時間」而搏,台軍戰略目標凸顯底氣不足

眾所周知,台灣軍方每年都會舉行「漢光」三軍聯合作戰演習,以檢驗軍隊戰鬥力,其也是目前台灣層次最高、參演兵力最多、規模最龐大、科目最齊全和對抗性最強的聯合攻防演習。以台灣海軍為例,一名參加過2012年演習的島內記者曾透露,台灣海軍呈現出向東部和南部海岸轉移兵力的跡象,目的是避免在解放軍第一波攻擊中喪失戰鬥力。

台灣「漢光」軍演

台灣海軍希望戰時以部署在台東蘇澳的「基德」級大型驅逐艦作為「戰略預備隊」,為艦隊「境外」洋上決戰、阻止解放軍支援、貫徹海對陸攻擊提供防空、反潛掩護,同時台灣海軍其他戰略方向的艦艇要確保「挺得住,打不死,抗得久」,為「外部勢力」干預贏得時間。據稱,台當局當年給台灣海軍劃定的目標是「挺過一個月」。

台軍基德艦,購自美國

但在今天看來,台灣軍隊想避免台海「出事」時被解放軍第一波攻擊徹底「平推」恐怕並非很容易。當前的兩岸軍力對比早已發生顛覆性改變。按照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對解放軍的估計,2017年美軍若想要在台海衝突中擊敗解放軍,需要2003年時3倍的兵力和兵器。在這種情況下,對台軍售的實質性軍事意義已經不大了,因為大陸方面在各領域的戰力幾乎都大大超越了台灣,零星和不全面的美國對台軍售早已無力改變這一事實。

同時,如同在《「台獨」沒必要?其實是「不敢獨」》一文中提到的那樣,既然「台獨」是絕無可能被容忍的,所以大陸方面在迫不得已而武力解決時必然會絲毫不計成本,不論擋在解放軍面前的是台灣軍隊還是其他域外勢力。

台灣「漢光」軍演

所以說,一旦面臨近乎「全力以赴」的祖國大陸和解放軍時,台灣對於「打贏」早已不抱期待。「剛正面死得快」,因而台當局劃定的最大目標已經變成了「拖延時間」,以期保存實力並得到外部勢力的介入和支援。顯然,這正是底氣不足的最好體現。

總體來看,祖國大陸方面在台灣問題上堅定不移的目標、相對更小的容忍程度和底限劃定決定了北京在軍備建設領域付出了比台灣巨大得多的長期努力,如同龜兔賽跑一般地徹底超越了台灣。同時,台灣方面也認清了軍力被大陸全面超越的這一無可逆轉的現實,因而在對台軍的戰略目標劃定方面隱約透出了幾分心虛的意味。回到本文開頭去看台「國防部長」的「含笑犧牲」與「打到最後一兵一卒」言論,其中所包含更多的大概是無力之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294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