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上的血槽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中國古代刀劍的審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製造精湛;二是造型科學;三是裝飾風格的千變萬化及其蘊涵深厚的文化象徵與寓意;四是具備強大的殺傷力,即實用性能優良。

今天就談一談常見的刀劍刃身上的血槽。血槽之於刀劍,很多人僅僅是從字面上理解,一來這個名字有些煞氣,給刀劍增添了一分威猛的感覺。

血槽的出現:

首先血槽的出現,基本是伴隨著刀劍的出現一起的。相比於刀,劍身上血槽的出現更早。最早帶血槽的劍是中國商朝鍛造的。

因此,也可以說血槽是發明劍的一個副產品。但由於在商朝的時候,造劍技藝還不成熟,比如當時的劍沒有劍盾,而血槽在這種劍上通常分布與靠近劍刃的兩側,且較淺,形狀也不規則。

另外,當時使用血槽更多的兵器是矛和戈,比如說,在我國江西新乾等地發現的商朝青銅兵器(矛、戈、鉞、劍、匕首等)上幾乎均帶有血槽。

且血槽外形呈魚形幾何紋,以陽線勾勒,槽的華博前半包含一小的魚形幾何圖案,後半又勾勒成一物簡略的完整魚形。

內上有內扁圓環、華外半圓的凹下的淺槽,並嵌有博華綠松石片等。這些應該算是目前血槽最早在人類兵器史上的物證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的青銅劍上就有血槽,目前有不少出土。漢朝時候正是長劍逐步取代短劍成為主流的時期,同時環首刀也逐漸流行。

不過劍上的血槽主要在劍脊兩側,或者是雙脊都有,而環首刀的血槽則在刀背。

血槽對於刀劍性能的影響:

一、保持刀劍鋒利,部分刀劍(尤其是日本刀)的刀鞘配合血槽做有凸線,可以使刀條在鞘中呈懸掛狀態,避免刃口於鞘摩擦降低鋒利程度。

二、是減輕重量,節省鋼材;

三、是加強刀條強度,通過血槽形成「工」字形刀條截面,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可以保證強度;

四、保證平衡,由於古時造刀劍均為純手工,會出現重心偏移,通過血槽可以微調刀劍的平衡度;

血槽的審美,首先是工藝規範,是木直中繩,輮以為輪的規範,一絲不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長度、寬度與深度的比例就更講究協調與科學。

古代,血槽在完全手工開制的前提下,匠人高超的技藝是前提,良苦的用心是關鍵,豐富的想像是藝術的源泉,正是製造者嘔心瀝血艱辛創造,使得後人方得以一睹傳統工藝的風采。

→ 歡迎喜歡,對刀劍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師傅微信號:lqbjjs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第一自媒體號:中華冷兵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258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