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1瀕臨無用戰機動力,需推倒重來

不久前殲31的02架原型機進行了地面滑跑實驗。與此同時,不僅有消息顯示殲31更換了發動機,而且624所與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簡稱「貴發所」)均拿出了自己的全新中推方案。因此不少人認為殲31的性能在換髮後將有明顯提升。但事實上,正是源於發動機瓶頸,殲31已頻臨無用戰機,要想翻身就必須對動力設計推倒重來。

國產新中推模板陳舊 殲31動力需推倒重來

源於發動機瓶頸,殲31已頻臨無用戰機,要想翻身就必須對動力設計推倒重來。

目前殲31採用了2台WS13型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是俄制RD93發動機的仿製版,加力推力8500千克。相比俄制原版,WS13性能上沒有明顯提升,不僅導致替代「梟龍」的RD93發動機未果,而且貧弱的動力也無法滿足殲31這樣的第5代戰機的需要。面對這種情況,624所計劃採用全新的3級風扇替代WS13的4級風扇,同時加大空氣流量來提高發動機的推力,這個就是當年珠海航展上面的9500千克渦扇中推方案。貴發所的方案相對保守,根據貴發所冀國鋒同志的先進事跡,我們知道這個方案「是在原准機的基礎上,保持核心機不變,通過改進風扇設計來增大發動機的流量,同時提高渦輪前溫度,來達到增大推力的目的」。從冀國鋒先進事跡我們可以知道,最終貴發所的這個方案獲得勝利。

圖為624所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9500千克渦扇中推方案,儘管貴發所的方案最終獲得採用,但這兩個方案都只是對RD93發動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整體性能提升可想而知。

但問題在於,無論是624所還是貴發所,所謂的新中推方案實際上都是在RD93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但RD93的原型RD33卻已是上世紀70年代初研發的陳舊設計,升級難度之大與發展潛力之小可想而知。更為嚴重的是,動力方面的局限令殲31越來越等同於隱身版米格29。稍有航空嘗試的人都清楚,米格29作為一款主打空優的前線制空戰鬥機,其不僅在機動性上從未超越美製F15/16戰機,過短的航程與有限的升級空間,也令其在日後的各類裝備與使用中極不順利。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殲31以類似的機體裝備2台類似的發動機,日後很可能演變成一款隱身版的前線制空戰鬥機,而米格29的失敗已經證明這類戰鬥機是完全無用的。而要令殲31不成為無用戰機,就必須徹底對動力設計推倒重來。

高低不就沒市場 殲31需成全狀態第5代戰機

F35採用的F135型發動機與F22採用的F119-PW-100型發動機採用了基本類似的核心機。中國完全能以類似方式,在WS15的核心機基礎上,研發類似F135的發動機。

對於殲31動力設計的推倒重來有「小重來」與「大重來」之分。所謂「小重來」就是保留殲31現有的雙髮結構,而在新中推的研發上果斷放棄改進RD93發動機的套路,在本國尚無力從頭研發的情況下,在國際上選擇更新的研發模板。最理想的無疑是美製F414發動機,而更現實的則是歐洲的EJ200與法國的M88-3型發動機。當然中國也能通過與泰國這類裝備西方先進戰機的國家進行深度技術交流(泰國裝備的「鷹獅」戰鬥機裝備美製F404發動機),獲得一定美製發動機技術。屆時得益於更新的原始模板,中國將更容易研發加力推力9000至10000千克的中推發動機,從而令殲31具有更完備的第5代戰機戰力,不是作為重型戰機的補充或折中方案,而是成為類似F35那樣可以獨當一面的主力戰機。

所謂「大重來」就是捨棄殲31現有的雙發布局,採用類似F35A的單發布局。這種方案對殲31機體結構改動較大,但優點在於發動機研發更加主動。中國為殲20量身打造的WS15型發動機已接近完成,在其基礎上研發單髮型號難度較小,不用在國際上尋找研發模板。在美國的5代機動力研發上,F35採用的F135型發動機與F22採用的F119-PW-100型發動機採用了基本類似的核心機。中國完全能以類似方式,在WS15的核心機基礎上,研發類似F135的發動機。另外相比雙發方案,儘管單發方案喪失了理論上的上艦能力,但戰機整體結構將更加簡單,內部空間與改進潛力更大,航程更遠。畢竟從美俄已有或設想的輕型第5代戰機方案中,均只有單發輕型型號,雙發中推方案從未被考慮。

對於殲31戰機而言,其誕生之初仍期望其成為一款類似「梟龍」那樣介於兩代戰機間的折中方案,主打無力裝備第5代戰機國家的市場。但第4代深度改進型戰機的不斷出現,以及第5代的日趨成熟令這塊理想中的市場越來越狹小。因此殲31所謂對動力設計的推倒重來,實際上就是需要其變成一款「全狀態」的第5代戰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2543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