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5年新華網公開報道了上海計劃2020年在深潛、深測等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文章中提到了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共同研製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項目。該項目計劃建設世界上第一個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實驗室由一條5000噸級的科考母船、一台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一台萬米級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和三台全海深著陸器組成。如天際空間站是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一樣,深海實驗室代表了海洋領域的前沿核心技術,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

中國現在大力發展載人深潛技術,很多已經可以投入實際運用,某敏感海域很可能會成為第一個「練兵場」。據彭博社6月8日報道,中國將集中力量建設南海深水實驗室,對水下的礦藏進行研究,同時也可能用于軍事目的。IHS簡氏信息集團(一家於1898年由佛瑞德?詹恩創立的英國出版業者,現總部位於倫敦)的分析人士也稱,中國已計劃打造一個被稱為「水下長城」的傳感器網絡,以探測美國和俄羅斯的潛艇。
美軍巡航飛彈潛艇現南海周邊
2015年開始美軍攻擊型核潛艇頻頻出入第一島鏈;同時,第二島鏈的潛艇力量也顯著增強。攻擊型核潛艇是美國海軍進行遠海乾預作戰的骨幹力量;央視對美國海軍官方發布的消息梳理後發現,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美軍核潛艇頻頻出入第一島鏈,在太平洋的部署強度明顯加大,2015年6月23號,美軍潛艇「密西根」號抵達韓國釜山;7月15號,「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休斯頓」號抵達新加坡;7月27號,同樣屬於「洛杉磯」級的「傑克遜維爾」號駛抵新加坡;11月4號,攻擊核潛艇「基韋斯特」號抵達蘇比克灣;11月5號,「維吉尼亞」級潛艇「北卡羅來納」號抵達橫須賀;12月23號和今年1月5號,另一艘攻擊核潛艇「夏洛特」號先後停靠日本神奈川縣的橫須賀和長崎縣的佐世保。

此外,美軍潛艇在第二島鏈的部署也日益夯實:華盛頓州部署了13艘核潛艇,珍珠港部署了18艘,關島部署了4艘,在太平洋方向部署的核潛艇數量已經占到美軍潛艇總數的一半。
軍事專家尹卓表示,攻擊型核潛艇是美國海軍的核心力量,是其進行遠海乾預作戰的骨幹力量。它首先要保障美國部署在橫須賀的核航母的安全;其次,執行戰略偵察任務也是攻擊型核潛艇的重要職責,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長期在中國近海活動潛伏、監聽、收集數據,並悄悄跟隨有關國家的大型水面艦艇。同時,攻擊型核潛艇還要承擔戰略反潛的任務,和平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彈道飛彈核潛艇進行跟蹤,摸清對方的巡邏區和發射區,戰時則擔任消滅對手的任務。

如果中國成功在南海3千米深處建立深海實驗室,在未來的深海作戰項目中,軍方可在深海實驗室部署深海反潛戰監視系統,新的聲納系統將工作在深海中被稱為「深海聲通道」的區域,該通道在水下3000英尺,此處的水冷、安靜、密度大,聲音傳播慢。在這種環境下解放軍可遠距離探測上方的敵人潛艇。而深海實驗室不受海面惡劣風浪環境制約,可長周期、全天候在水下監測敵人潛艇避免自己的航母及其護航艦船免受敵人潛艇攻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2468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