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然對中國下戰書:北京回擊方式硬氣

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5屆香格里拉對話會雖然結束,但南海問題並未平靜,美國的介入未來也不會停歇。面對今天更加複雜的中國海情,我們必須先謀於局,後謀於略,以陸海統籌的文武韜略,明確新的國家海洋安全戰略,應對來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脅。

南海是力避「四海聯動」的重要支點

從先謀於局角度來看,目前中國最急需考慮的戰略問題是如何避免潛在的「四海聯動」對中國造成負面影響。即在黃海,要防止半島生變生亂生戰;在東海, 要進一步提升掌控釣魚島局勢的力度;在台海,要及時做好各種準備防止兩岸關係惡化;在南海,要應對美國的頻繁介入,敢於碰硬但是儘量避免危機升級。針對在 這四個區域有可能在同一特定時段發生的變局,中國需要總體籌劃,搶占時間和空間優勢,最大限度地贏得戰略主動。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一直在南海問題上刁難中國

目前在「四海」局勢中,最讓國人擔心的是南海問題。中美會不會發生南海軍事衝突?美國為何如此霸道,屢屢挑釁中國?美國舉動的政策目標和行為邏輯是什麼?中國在南海如何才能謀定而動?

必須說明,南海雖然暗流洶湧,但是總體上還算平靜。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目前全世界媒體和民眾關注的衝突焦點不在南海,南海問題雖被一些國家炒作,但無論是美國還是東協,其民意沸騰指數仍相對溫和。所以,中國要有「以武止戈」國力自信,只要政策得當,那種被大國欺負、受小國挑釁的狀況終將會被徹底改變。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一直在南海問題上刁難中國

第二,南海爭鬥不斷,但整個地區幾十年內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海上武力衝突。相比之下,各方都保持著克制,希望通過對話來管控分歧、化解危機。

第三,即便是在中美之間,雙方遠沒有達到1995年至2008年期間在台灣海峽問題上的緊張。哪怕在最敏感的軍事對峙時刻,雙方軍事交流還能「風箏 不斷線」,甚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通過簽訂兩個軍事備忘錄,為控制危機築建了初步防火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虛虛實實,恰恰反映了新型大國軍事關係的複雜 性。

美國南海政策為何從「三不」到「五不」

二戰結束後70多年來,美國一直插手南海問題,但是立場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美國採取消極的「三不政策」,即對主權爭議不選邊站隊、反對妨礙航行 自由、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2010年宣布「亞太再平衡」戰略後,其南海政策從「三不」演化為「五不」,即增加了直接針對中國的「反對以歷史依據提出主權 聲索」和「反對以雙邊談判的形式協商解決爭端」的兩項內容。

當然,美國對南海的積極干預和介入也並非完全一心一意為其他小國謀取利益,其中以廉價的軍事方式牽制中國、防範中國的考慮成分較重。對美國不肯罷手 的「抵近偵察」甚至更嚴重的挑釁行動,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即美國政府內部已形成共識,決意要在南海問題上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美軍艦載直升機南海游弋

美國為何如此一意孤行呢?筆者在華盛頓曾和一位擔任過負責亞太事務的高官有過一次談話,他當時的解釋倒也值得我們思考。

在他看來,美國介入南海有五大理由:維護所謂的航行自由傳統,不容中國挑戰其在南海權威;維護區域勢力平衡,不容中國做大特別是要對中國軍力發展做 出實質性制衡;維護與其同盟國(特別是菲律賓和日本)之間的協議和信義,履行對這些夥伴國家的「承諾」;呼應東協對中國軍力擴大的深度憂慮,彰顯美國的 「仗義」和道德形象;堅持自己是亞太國家,理應擁有未來開發南海的所有平等的經濟權利。

他的想法其實反映了美國決策者對中國的焦慮和誤解,也直白地解釋了美國南海行動的政治邏輯。打個比方,美國本來想當然地把自己視為武林霸主兼南海「片警」,但是中國開始建灘劃線,美國便三番兩次開始下戰書挑釁。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美國的解釋有很多不合理甚至荒唐之處。

美軍艦載直升機南海游弋

今天,美國在高喊「航行自由」的同時,往往也夾雜「主權私利」的叵測居心。比如,美國在1979年卡特政府時期制訂的「航行自由計劃」在本質上秉承 了馬漢的以「海權」保霸權的理論,目的就是為了保證美國軍事力量的全球機動暢通。對此,別的沿海國家只能服從配合,不能加以阻攔。要是這些國家有「過度的 海洋主張」,那就是對美國的挑戰!按照美國當時定的六大類行為「規矩」,中國幾乎做什麼都會「中槍」。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2009年的「無瑕」號間 諜船對峙事件都說明中美爭議的真正焦點其實不在「航行自由」,而在是否允許美國在中國擁有主權的島嶼附近進行軍事偵察活動、中國是否有權按照自己的解釋來 維護和拓展海洋權益。

其實,美國、菲律賓、日本都知道,不管怎麼抱怨,中國仍會按照既有的步驟和方案完成南海島礁吹填工程,他們最終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反過來,中 國也應該認識到,因為美日和其他國家不會就此罷休,自己在南海受到的戰略干擾也已經變成了一個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南海大戰略「勝利的頂點」不會馬上 到來,美日和一些國家仍然會放大南海衝突。這可能就是雙方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知己不知彼容易導致對策陷入「自說自話」

中國恐怕要有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那種希望快速解決爭端、分化對方立場的做法都不太會有長期效應;靠與東協國家擴大經濟往來、以經濟利益影響相關聲索國立場的政策也未必能真正奏效。

在中國南海游弋的美軍斯坦尼斯號航母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

當前,關於中國如何應對南海局勢的政策建議有很多,民間議論不斷升溫,在知識界、決策界的看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可以用幾次小仗來教訓一 下某些國家,有人說南海「維穩」比「維權」更緊迫,還有人說必要時就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就造成一種尷尬:說服自己都不容易,說服別人可能就更難。總 體上,主流意見是中國應該繼續堅持外交優先、軍事準備的既定政策,「備劍、磨劍、不輕易亮劍」,適度有節地處理好時下的各種危機。

美國海軍補給艦在南海上為斯坦尼斯號航母編隊進行海上補給

從隨勢到謀勢的角度來做戰略準備,做「有理、有利、有節」的各種預案,恐怕不是某一家單位、某一位學者所能承擔的重任。目前,國內對南海形勢演變的 兵棋推演太少,可操作的方案更是罕見。在此,筆者呼籲不妨採取中央召開某個領域工作會議的模式,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出面,邀請外交、國防、媒體、學界各方了 解情況的專業人士來分析南海變局,然後出台總體對策和分階段工作重點。適當時機甚至可以考慮邀請海外人士參與討論,避免因為知己不知彼、不了解國外情況而 「自說自話」,否則效果自然和理想目標南轅北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194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