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牛」的前世今生,只有中國能大量飼養的登陸利器
冷戰時代,蘇聯發展了強大的海上力量與西方抗衡,是那個時代的第二大海上力量,但是相比之前的任何時代,這支全球第二大的海上力量的任務並不包括傳統的艦隊決戰,即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大洋上進行艦隊決戰,作為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直到蘇聯解體,紅海軍也沒有擁有過這種能力。在核大戰的背景下,紅海軍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掩護自己的戰略核潛艇部隊,免於遭到西方的水面艦艇與陸基反潛機的獵殺,一個例子就是蘇聯海軍發展的載機巡洋艦,即航空母艦搭載的飛機種類很有限,主要是反潛直升機與垂直起降戰鬥機,這些垂直起降戰鬥機,諸如雅克-38,並非是類似美國海軍的F-14「雄貓」戰鬥機那樣具備強大的制空能力,而是專門用於獵殺地方缺少護航的岸基反潛機。
第二個任務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北歐諸國當時大多為北約盟國,在北約的戰略劃分中任務很明確,就是組織蘇聯海軍的核潛艇通過這裡進入大西洋,為此,紅海軍發展了強大的登陸艦隊,以便占領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確保己方的戰略核潛艇不受限制。由於斯堪的納維亞海峽海況與地理特殊,蘇聯海軍發展了著名的「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在蘇聯解體前,已經初見規模,據當時的北約軍事觀察員回憶,在蘇聯海軍的演習中,成群的「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搭載著蘇聯海軍步兵的主戰坦克,飛馳在海面上,幾乎在對方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將重型裝甲部隊與大量步兵輸送到了灘頭,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其本身裝備的大量武器一直在提供不間斷的火力支援,給了北約軍事觀察員極為深刻的印象,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夠擋住這樣的突擊行動。
不過,在北約方面做出確切的反應策略之前,一夜之間,蘇聯解體,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個春秋的紅旗悽然落地,新的俄羅斯聯邦誕生。由於經濟持續困難,那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持續收縮。生產「野牛」級氣墊登陸艇的大海造船廠也劃歸到了烏克蘭。
對於這種大型氣墊登陸艇,有需求的國家實在有限,原因是其雖然相比美國的LCAC更為強大,但是其造價與維護費用昂貴,速度太快,其他的海軍艦隻難以有效配合,加之航程有限,無法獨立使用,擁有這個需求的國家實在有限。截止目前為止,購買「野牛」的國家只有希臘與中國。
野牛型總共能籌載150噸的物資,例如三輛T-80主戰坦克等級的40噸主戰坦克,或八輛BMP-2步兵戰車,或者是10輛БТР-80裝甲車 (或130噸物資)以及140名相關的裝甲步兵;如純粹用來運送兵員,野牛型最多能攜帶360名的部隊。野牛型的上層結構位於艇體中央,艦橋後方有一座塔狀桅杆,桅杆頂端裝有一具SRN-270導航/平面搜索雷達,第二層平台設有一具MR-123-01火炮射控雷達(用於導引艇上的AK-630近防炮),此外還設有P-784通訊系統(包含HF/VHF/UHF等波段)與Wuad Look電子戰裝備等。艇上的導航系統整合了SRN-270雷達、羅盤、衛星導航系統、氣象導航設備、接收指示系統、慣性導航陀螺儀、無線電定向儀、航行警告系統以及自動化控制設備等等。
野牛型配備了相當的岸轟火力支援與防空自衛武器,艇艏兩側各裝有一具MS-227 Ogon 22聯裝140mm多管火箭發射器,每組發射器各備有66枚彈藥,足以三次射擊所需。艦橋前方的兩側各裝有一門AK-630 30mm六管旋轉機炮,用於射擊水面、岸上目標或進行防空自衛,每分鐘射速達3200發。此外,艇上還有兩組雙聯裝MTU-2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每具發射器 各備有16枚SA-N-5(後期改用SA-N-16 Igla-M)短程防空飛彈。此外,必要時野牛型也能擔任布雷任務,此時艦上車輛甲板可儲存80枚水雷,由艦尾艙門施放。
中國海軍儘管此前已經建造裝備了大量的水面戰鬥艦艇,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飛速上升,但是對於製造這種大噸位的氣墊登陸艇依舊缺乏足夠的技術儲備與建造經驗,為此,中國與烏克蘭政府簽署合約,在引進數艘成品的同時,也引進了「野牛」的建造技術,確保國內逐步掌握這種先進裝備的製造技術。
引進「野牛」之後,相比過去傳統的機械化登陸艇,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速度,其航速高達63節,一旦部署於正在不斷完善的南海基地,將具備在短時間內,大範圍投送一定規模的地面力量的能力,有效維護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阻止其他國家非法占據屬於中國的島礁;其次,在未來可能的台海戰爭當中,憑藉野牛的高航速與大航程,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足以在對岸反應過來之前輸送重型地面力量登岸,單程航渡台灣海峽只需不到4小時,有效威懾台獨分子的分裂行徑。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