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隱忍美日半個多世紀?航發雖遠超日本但仍落後美國40年

國際頭條| 2016-06-04| 檢舉

中國為何隱忍美日半個多世紀?航發雖遠超日本但仍落後美國40年

航空發動機技術是大國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航空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是大國之間綜合國力的反映。全世界能獨立研製、生產飛機的國家有二十多個,但能獨立研製、生產飛機「心臟」——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5個,即美、英、法、俄、中。這五國恰是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連日本也擠不進去,這絕不是偶然現象。

日本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比美國進口的同類航空發動機成本高出10倍以上,技術上也很落後,但日本仍堅持自主研發,日本為搞自己的航空發動機真是到了不惜血本的程度。日本的科技、經濟實力雖遠超我國,但日本航空發動機技術也未必占優勢。其原因就在於日本雖「不差錢」,但缺乏這一領域的高級技術人才。

(WS-15)

近日,美國GE公司公布了在俄亥俄州Evendale實驗室進行的第五代發動機演示畫面,目前,美國將在其他國家還未研製完成大推力第四代航空發動機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五代航發時代,其意義非同小可,目前我國第四代發動機仍處於試製還沒有大量裝備,今後必須加快下一代發動機的研製,不能讓中美差距繼續拉大,一些分析人士不無憂心地說:「再等,就要落後40年了」。而是注重於關鍵技術的研究和試驗驗證,為型號發展提供技術基礎和直接的技術支持,據估算,目前在領域的投資已高達300億美元。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航空動力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為了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軍方和政府相繼實施了十幾個航空動力研究計劃,促進了推重比為10以上級發動機和先進民用動力的研製和發展。比如耗資50億美元的宏偉工程——綜合高性能發動機技術(IHPTET)歷時長達17年。

為了發展用於第六代戰鬥機的動力,美國空軍已通過自適應通用發動機技術、自適應發動機技術發展和下一代項目推進第六代戰鬥機F-X配套發動機的技術成熟,而海軍則通過變循環先進技術項目實現相關技術成果滿足海軍的應用需要。下面來簡要介紹一下這些項目和成果。

由於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採用了新型進氣道設計,這種發動機進氣結構要求飛行器結構的橫面積更大,未來戰鬥機可能會更「扁」,未來戰鬥機的進氣道很有可能設在飛機脊背上。按照美軍目前六代戰鬥機的研製計劃,美軍將在2020年之後開始六代機研製,2025年左右首飛,2030年左右裝備部隊,按照這個規劃,美軍的下一代發動機也將同步推出。

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在五常里屬比較落後的,關鍵技術和材料一直沒有突破,歐美和北俄技術封鎖導致我們現在4 5代機雖已成型,但是發動機一直是塊短板,只能靠其他的發麵來彌補缺陷。但是發動機問題不解決,終究會影響到飛機的戰鬥力。

建國伊始,錢老回國與毛主席談話,被問及按當下現狀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料發展軍力時,錢老直指飛彈,因為飛彈技術相比戰鬥機要簡單得多。在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技術人才都沒有的情況下,搞戰鬥機是不可行的,首要的困難就是發動機。相比之下,飛彈技術要簡單的多,在國際財力物力緊張的情況下也是無奈之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1128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