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戰鬥機研發一直處在一種空軍很強大,海軍沒有專用戰鬥機的情況。我們回顧海軍航空兵的裝備,除了殲-15屬於專用的艦載戰鬥機以外,能夠為海軍所用的專用機型就剩下「飛豹」戰鬥轟炸機(最初立項為空海軍一起聯合立項,後來海軍全盤接手),但是對於海軍的實際需求來看,飛豹僅僅符合雙發,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很難有更突出的特點。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現在不僅僅需要遠程作戰機器,其實更需要短距離垂直起降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新機型。
根據中國媒體採訪內地航空專家時提到,中國目前現役即將會擁有2艘航空母艦,不過仍然缺乏關於大型平台的建造和運行維護的經驗。尤其頭2艘航空母艦上面配備的殲-15重型戰鬥機,側重點是長距離制空作戰和奔襲其他航空母艦戰鬥群。在應對敵方空中打擊時,並無法保證出動足夠的攔截力量。按照一般進攻和攔截的比例為1:2來看,既進攻方出動2架,攔截方需要出動4架。對於「遼寧」號這樣滑躍起飛航空母艦,要連續出動4架殲-15可能要10到15分鐘。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具備短距離垂直起降能力(STOVL)的戰鬥機來作為有效攔截手段的補充。
中國其實並不缺乏關於垂直起降戰鬥機相關研究,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基於殲-6戰鬥機基礎上研發相應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計劃-「四號計劃」,當時提出了不下2種最終方案:一種是基於殲-6機體上使用升力風扇結構;另一種是研究類似英國鷂式戰鬥機那樣可旋轉噴管結構。不過由於當時航空工業技術水平落後,最終未能成型。
在上個世紀80年代,自從看到了英國的鷂式戰鬥機從「大西洋運輸者」號貨輪上起飛以後的畫面後,讓中國海軍極度興奮。在當時,中國海軍計劃引進超過20架鷂式戰鬥機,並效仿英方改造一艘萬噸貨輪進行試驗。如果一旦成型,如此兇狠的一招將會使得當時跟中國有衝突國家完全束手無策,在當時誰也沒有這樣的裝備能夠匹敵。不過由於預算問題,最終未能成行,不得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
不過,中國後來從俄國學習引進了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的R-79-300發動機技術。據悉俄羅斯的圖曼斯基設計局曾出口了雅克-141的噴嘴和相關的轉換技術給中國,並被中國應用到了WS-15衍生型號的設計上。鑒於目前WS-15發動機的已經開始了發動機台架的測試工作,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相應的衍生型號也正在研發中。當然在去年中國的航空企業就關於共同研製升力風扇部件合作協議消息作為佐證,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垂直起降發動機項目的正式開端。
根據多方渠道消息匯總,即將研發的這型垂直/短距離起降戰鬥機將會由中國海軍負責牽頭研發,原型機代號為18001,但是是否能被賦予「殲-18」這個型號還需要看試飛情況,不過西方已經給它配備代號為「紅音」。按照最初的設計構想,如果不進行垂直起降,而進行滑躍起飛情況下,殲-18能夠攜帶2枚紅外空空飛彈和2枚先進中距飛彈和2個副油箱進行作戰半徑500公里到800公里的戰鬥巡航。在垂直起降情況下,攜帶2發紅外格鬥空空飛彈和內部滿油進行垂直起降作戰,升空作戰時間不少於30分鐘。雖然比起美國F-35B有一些差距,但是這個是我們現階段短期內可以達到的技術指標,作為第一型自主研製的垂直起降戰鬥機也是可以接受的指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