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家評論》雜誌發表文章稱,中俄美三國的核武庫都具備摧毀對方的能力,但實際上,三國並不打算真的使用這些核武器進行任何可能的核戰爭。中俄美三國雖然同樣不想發生核戰爭,但研究和分析發射核戰爭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應對核戰爭卻是三國科研人員和戰略學家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由於中國採取"有限核威懾"戰略,其核武庫不僅規模較小而且在數量上,與美俄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美國媒體認為,中國採取"有限核威懾"的戰略是非常明智和智慧的策略,因為對於美國和俄羅斯開說,即便是較少的中國核武器已經讓美俄完全無法承受這些核打擊。
美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高達75%以上,也就是說大多數美國人都生活在人口超過10萬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中,而俄羅斯人口則基本都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的幾個主要城市帶上,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其工業生產、經濟發展和人口都比較集中,這對於核武器來說就是最為"優良"的打擊目標。
軍事專家稱,中國的人口分布雖然遵循所謂東西人口分界線上,即東部人口稠密,而西部人口相對較少,然而,中國人口的城市化率僅為53%,也就是說中國大部分人口一半都生活在鄉村中,這讓有限的核武器打擊目標變得非常分散,分散的人口有利於在核戰爭後恢複種族生存。
雖然核戰爭過後,大量的輻射塵埃和放射性物質會繼續殺傷倖存下來的人,但核戰爭後的倖存人數直接決定了這個種族是否可以繼續維持生計,顯然,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分散的人口分布成為中國並不懼怕核戰爭的一個潛在優勢。
2005年7月14日在一場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主辦、北京政府協辦的記者會上,朱成虎回答有關中國如何回應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問題時以英語發表核武攻美言論,內容為:"如果美國人將他們的飛彈或制導武器對準中國領土內的目標區,我認為我們將必須以核武反擊。
如果美國人決心干預,我們就決心反擊。我們已經做好犧牲西安以東所有城市的準備。當然,美國人將必須做好犧牲數以百計的城市的準備。"朱成虎並說,中國領土包括台灣和中國的船艦和飛機。該言論在網絡上引起爭議。
實際上,在面對美國的核威脅下,中國完全有能力承受核戰爭中西安以東8億人口的傷亡,但美國卻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國最小水平的核反擊。當然中國為了確保這種有效的核威懾,分散的不僅僅只是人口,中國核武庫中除去有限且易受到攻擊的數十枚東風-5A飛彈固定發射井之外,大量核武器都被巧妙的隱蔽起來。
軍事專家稱,除此之外,大國之間的"核捆綁"戰略同樣讓三大國不敢輕易發動核突襲,所謂"核捆綁"戰略是指在遭受核打擊後,不僅會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方進行核反擊,還會對第三方發射核武器,以確保任何一國沒有機會躲過核戰爭,並在核戰爭後獲利。
而且"核捆綁"理論還產生了被稱為"核鏈條"的核戰爭連結關係,在遭受核打擊之後,第三方也會向上述兩方同時發射核飛彈,這讓大家誰也逃不過核打擊,所以美國並不具備對中俄發動核戰爭的基礎和能力,準確地說,美國根本不能承受核戰爭爆發,這在博弈學上叫做死循環。
中國運用了一系列花費較小但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提高自身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並用有限的經費維持著一個結構相對合理的核武庫。美國媒體稱,中國建成了3000千米的地下隧道隱藏核武器,躲避美國情報偵察。
"北京可以生產任意數量的核彈頭和運載工具,將其隱藏在防護水平較高的地下和山洞掩體內,所以目前國際上所謂中國核彈頭總數為260枚並不足信"。據悉,首先,中國巧妙的使用了一套長達3000至5000千米的龐大隧道系統來隱蔽自己的飛彈發射車。
藉助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大量山地,中國在山西省五寨地區和河南省等地挖掘了大量呈網狀化的地下洞庫和地下高速公路系統,這套系統被形象化的稱之為"地下核長城",為了挖掘這套地下洞庫,二炮甚至專門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部隊,通過數十年的挖掘,這些洞庫已經具備抵抗B61-11這樣的鑽地彈打擊。
軍事專家稱,中國陸基核力量的中堅--大量安裝在機動發射平台的東風-31A洲際飛彈被分布在這些隧道體系中,一般來說,每個隧道系統都具備數十個出口和成倍數量的假出口,出口與飛彈預設發射場或發射陣地相同,飛彈發射車在接到發射命令後,隨機抽取發射預設發射陣地。
飛彈發射車隨機從洞庫中駛出,由於預設發射陣地已經計算號發射需要的數據諸元,發射程序已經固化,飛彈發射"輕車熟路",可迅速完成發射作業。而這些隧道內部還有可供洲際飛彈存放、測試和基本維護的工程中心,這些設施設備,足以讓隱蔽在這些隧道內的洲際飛彈在外部被封鎖數月之後仍然可以確保發射能力。
中國的第二炮兵為了保證洲際飛彈的安全性,還組建了數十隻佯動部隊,這些佯動部隊裝備有與真實飛彈發射車一樣的佯動專用車輛,雖然外形一模一樣,但發射車內卻沒有安裝昂貴的核飛彈。
第二炮兵的飛彈發射車在定期轉換或轉移發射陣地時,常常伴隨有多隻佯動部隊同時行動,這讓美軍軍事偵察衛星無能為力,孰真孰假,已經完全不能辨認,更何況飛彈發射車在隧道地體內到底停放在哪裡?也讓美軍完全無從知道。
最後,這套隧道體系選擇在崇山群嶺之後,主要是藉助山體的花崗岩和硬土層防止被美軍大量核鑽地彈或大當量核彈摧毀,據悉,美軍B61-11核鑽地彈藥對花崗岩石質的穿透能力僅為15至22米,而百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對同樣硬土層的殺傷力僅為30至40米。
而中國構建的隧道系統往往都在大型山體內數百米的位置,顯然,運用這些武器並不能對隧道系統造成大範圍的傷害,任何對隧道本身和隧道洞口的打擊,都需要付諸巨大的資源支撐,這顯然讓美國無力承受。
圖片為位於雲南某地的東風-5A洲際飛彈發射井內部,這是解放少有展示東風-5A飛彈發射井的照片,但這個發射井也並不一定就是實際飛彈發射井,而有可能是個佯動發射井,真真假假讓美國搞不清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