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關係微妙,中國戰機或進入全球最土豪市場

軍情諜報| 2017-04-14| 檢舉

傳統上來說,海灣石油富國空軍的戰鬥機都來源於西方,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英國還有義大利產品,雖然也引進其他國家的陸上裝備,比如中國生產的PLZ-4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俄羅斯製造的BMP-3步兵戰車,不過,在軍機這一高端領域,中東富國一向是歐美國家的傳統市場,不論是出於對歐美戰鬥機技術性能的肯定,還是政治上試圖通過軍售來增強彼此間的政治關係,獲得來自西方的政治支持和保護。不過,在今天,中東富國的軍機市場似乎出現了一絲縫隙,俄羅斯和中國的戰機有可能會進入這一利潤優厚的市場區域,進一步拓展中俄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力。

近日,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贊成及以90億美元的價格將殲擊機出售給三個波斯灣國家: 科威特,卡達與巴林的美國參議員小組表示擔憂,認為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拖延會使得這些國家在其他競爭者國家購買飛機,其中也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做出拒絕並不會妨礙這些國家從其他供應國家手中購買殲擊機,其中可能也包括從俄羅斯購入。美國不應放棄擴大其在近東地區的影響,應保障美國在這一地區未來的工業主導能力,不應在將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對競爭者們拱手相讓。」

冷戰中,尤其是在70年代之前,出於與美國全球競爭的考慮,蘇聯在中東具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是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不過,隨著蘇聯試圖干涉埃及內政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埃及與蘇聯斷交倒向美國,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幾乎喪失了在中東所有的影響力,僅僅在敘利亞還有這一定的影響力。同時,俄羅斯目前的經濟依舊是粗放的能源銷售型經濟,與海灣石油富國存在重複性衝突,加之俄羅斯國力不濟,俄羅斯生產的戰鬥機無法與海灣石油富國早就建立的西方裝備體系融合性等問題,從技術上來講,俄羅斯戰鬥機,比如其新型的蘇-35進入中東國家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對於富得流油的海灣國家來說,花個幾十億美元購買俄制戰機,向西方表示自己的政治立場,尤其是在近年來海灣國家與西方的微妙關係上看,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於作戰效率,那就不用說了,基本上這些海灣國家使用什麼飛機都是一個結局。

軍事評論員趙喜說,中國不同,坦白說,中國在先進航空科技和戰機的可靠性方面還與美俄等國存在一定差距,但至少中國是除美國之外唯一一個成功發展五代機的國家儘管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還很不成熟,但至少中國已經有能力對外出口那些自主製造的先進戰鬥機,不論是便宜一些的「梟龍」還是高端的殲-10C。最主要的是,近年來中國與海灣國家的政治關係良好,中國不僅向沙特等國成功出口了中程彈道飛彈等戰略性武器,還在經濟上存在密切聯繫,中國每年從海灣國家進口大量原油,逐漸取代美國成為其最大的銷售市場,在美國與海灣國家關係微妙的情況下,特別是美國國內正在大力發展頁岩油的情況下,海灣石油國家通過購買中國戰鬥機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向西方展示自己的政治立場,變得很有可能。

作者:鷹眼防務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775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