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殲-20戰鬥機,使用了世界級的先進氣動設計,它有著三翼面的精妙布局。
最驚人驚訝的是,美國居然在第六代戰鬥機概念設計中抄襲了殲-20的總體布局。
殲-20在設計時,隱身、高機動、超音速巡航均是必須實現的性能指標。而它的前翼、大三角主翼和V形尾翼的布局,完美的實現了要求。
在F-4等戰鬥機設計時,假如只用大面積主翼,單位面積翼載荷會較低,飛機機動能力會提高,可是起降性能會較差。如果使用小的三角翼,翼載荷則會較大,機動力降低,可是超音速飛行性能會變好。為此美國設計F-15等戰鬥機時,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加大翼載荷的方法,雖然機翼性能一般,但依靠先進的發動機彌補了不足。
到了F-22的時代,美國這一「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到了極致,該機大後掠蝶型翼更加的需要超強的發動機推力,否則機動力性能會更糟糕。
而中國研製殲-20的成飛設計專家決心打破跟蹤美國氣動技術的老路子,決定走一條新道路。
原因很簡單,中國沒有超強的戰鬥機發動機技術,俄羅斯也無法提供類似的技術,因此必須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子。
這條路子,我們已經在殲-20上看到了:通過機身整體式的前邊條、前翼、大三角機翼的氣動耦合,實現超強的機動能力和超音速性能的完美結合。

顯然成飛選擇了一條困難的路子,因為F-22的布局總體上仍是傳統布局,較為穩妥,可是放在中國無法保證性能,因此成飛選擇了一條挑戰自己、趕超美國技術水平的道路。
殲-20的鴨翼,是殲-10基礎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展向有變彎度設計,因此有大面積、正升力的優點。它的挑戰性極高,因為這種設計對機動性很有幫助,但對飛行控制要求很高,一旦計算機系統無法有效控制其氣動操縱,飛機就會立刻失控。同時它與大三角翼的偶合,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能夠在實現鴨翼配平的同時,保證有利的渦升力的產生。由於總體上殲-20把重心放在了鴨翼後方較遠處,配平出色,因此超音速性能也會很好。可是這也意味著亞音速性能略差。
這一層層的複雜問題如何解決呢?成飛又設計了三種渦流形成的手段,來彌補上述設計在低速性能上的問題。這就是分別來自於菱形機頭、鴨翼和主翼的三個渦流,再輔以機身與進氣道構成的整體邊條產生的渦流,使得亞音速飛行性能遇到的損失被彌補,甚至有所增強。
這時,殲-20的全動V形尾翼,就可以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任務——在傾斜設計保證隱身能力的同時,利用外傾特點對氣流產生有利作用,提高升力、增加控制力。這一布局不利於戰鬥機進行滾轉,但是如前所述,殲-20的完善氣動控制計算機技術,令整體能夠更進一步的放寬航向穩定性,於是修正了這一尾翼的弱點。
這樣殲-20的三翼面布局接近了完美的高度。
在我們見到的美國第六代戰鬥機中,竟然出現了非常相似的波音設計方案。連美國愛好者們都戲稱這是美國版殲-20。當然美國希望通過矢量推力的技術,去掉垂直尾翼,但別忘了這是比殲-20更新一代的戰鬥機設計,我國的第六代戰鬥機設計將與美國的差距更為接近!
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殲-20的三翼面設計無愧世界頂尖之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7756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