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妄言航母停靠台灣或有深意:演練戰時支援可能

美國航母「斯坦尼斯」號被拒停靠香港後,美國議員蘭迪·福布斯竟建議五角大樓考慮讓航母轉停台灣。讓美國尷尬的是,台灣「海軍參謀長」劉志斌4日卻承認本島沒有合適的軍港可供美國超級航母停靠。這無疑也向少數美國人幻想在「台灣海峽有事時」出動航母干涉的美夢澆了一盆冷水。

鑒於美國超級航母噸位大、吃水深,再加上長時間肩負特殊戰備任務,母港通常會考慮在航道水深大、港內防風防浪設施齊全的港口。目前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吃水深度約為11.3米,對航道深度要求是不低於12.5米。台灣海軍最大戰艦——4艘「基德」級導彈驅逐艦的主基地為蘇澳中正軍港和高雄旗津基地,兩港主航道水深理論上為15米,但受港口泥沙淤積、疏浚進度不及的影響,兩地常年進出的軍艦民船噸位上限都是8萬噸,難以滿足美國超級航母的需求。當然,美國航母也可以選擇停靠民用港口,但高昂的泊位費和補給、保密等問題如何解決也是難題,況且美國航母之前所謂「停靠香港」,其實是停泊於近岸水域,再由小艇接泊人員和物資進出。

事實上,美國若認真考慮在台灣停靠航母,目的當然不只是停靠香港那樣的簡單商業行為,還包括在戰時支援台灣的可能性。從戰備角度考慮,航母能否進入港灣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海軍基地中最重要的設施就是碼頭和棧橋,它們是戰艦停靠的依託。大型戰艦對碼頭的強度、長度、水深都有非常嚴格要求。特別是碼頭和棧橋的長度要超過戰艦全長,以方便錨泊。大型戰艦的吃水較深,為了方便戰艦進出,泊位處的水深一般都要比其滿載排水量時的吃水深幾米,以保証戰艦不會擱淺。「基德」級滿載排水量近萬噸,台灣海軍傳統使用的高雄左營軍港以及基隆港的東4、東5碼頭都沒有足夠長度以茲容納。因此兩艘「基德」級不得不停靠在台灣東部的蘇澳中正軍港。那裡的碼頭泊位最長為240米,水深11米,可以並列停泊兩艘「基德」級驅逐艦,但它要滿足十萬噸級「尼米茲」級航母的停靠仍嫌不夠。

此外,台灣海軍現有港口基地普遍缺乏駐日美海軍基地那樣較強的防颱風能力。2015年8月8日,中等強度台風「蘇迪羅」襲擊台灣,因擔心蘇澳軍港防颱風能力不夠,台軍緊急要求港內的「基德」級「馬公」號驅逐艦轉移到台中港避風,結果「馬公」號在轉移時發生碰撞,右舷艦體損傷嚴重。台灣海軍主力艦尚缺乏安穩避風港,一碰上台風季節就被台風「追著跑」,更別提讓美國航母來「歇腳」了。

以台灣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它既無必要,也無餘力興建供超級航母停靠的專用軍港。如果是普通民用港口,美軍基於軍事保密以及政治考慮,絕少可能用得上,因此「美國航母停靠台灣」在相當長時間裡只是個「偽命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645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