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報道,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撰文指出,美國肖恩·米爾斯基的文章,探討一旦爆發戰爭美國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的可行性。
米爾斯基認為封鎖是對華軍事行動的最佳方案,能夠摧毀中國經濟潛力,迫使中國承認失敗。但是封鎖戰略能否成功,關鍵還在於俄羅斯的立場。
米爾斯基認為,一旦中美之間發生介於局部衝突和非受限戰爭之間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美對華封鎖方案是可以實施的。在這種大規模衝突中,談論的不是核武器的使用,而是美國為自己在亞太地區至關重要的利益而鬥爭。
美國軍事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而且中國90%的外貿活動經由海洋完成,中國石油需求的大約60%來自於進口,80%以上的貨櫃貨運集中在中國十大港口。因此,進行長期封鎖,哪怕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封鎖,也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毀滅性的後果。
米爾斯基認為,決定美國對中國海上封鎖成功與否的關鍵政治因素在於華盛頓能否促使中國的鄰國,首先是俄羅斯參與對華封鎖。目前中國正在投入大量資金髮展繞過海峽通往印度洋的替代性運輸走廊,但是可能會遭到美國的破壞。
米爾斯基承認,目前看來,指望俄羅斯參與封鎖中國只是一種幻想,但是可以希望美俄能在反華基礎上進一步接近,推動因素應當是俄羅斯對中國的恐懼。總體而言,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參與,美國封鎖中國的行動方案將無法實現。
據外媒13日報道,美國官員說,兩架俄蘇-24戰機日前在波羅的海國際水域近距離飛過美國的一艘飛彈驅逐艦超過十次。美方指責,俄方這樣的飛行是"模擬攻擊"。
不過,俄羅斯戰機沒有明顯攜帶武器,美國戰艦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只能吃下"啞巴虧"。那麼俄軍強勢驅趕美軍給了中國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近年來,俄美關係緊張,美軍艦、機多次在俄海域周邊活動,而俄軍對待這些不速之客也向來是毫不留情,有時甚至讓美方很丟臉面。
2014年4月,俄軍一架蘇-24戰機在靠近羅馬尼亞的公海海域12次抵近美軍"唐納德·庫克"號飛彈驅逐艦飛行。儘管該機沒有進行武裝,但該機裝備了名為"希比內"的先進電子對抗系統。
據傳,美國軍艦拉響戰鬥警報後,所有雷達螢幕突然都暗了下來,"宙斯盾"系統失靈,飛彈不能獲得目標指示。蘇-24戰機在驅逐艦甲板上空足足轉了12圈,還反覆做出戰鬥繞飛動作和模擬飛彈攻擊等動作。
最終美軍緊急撤入羅馬尼亞港口,艦上27人據說後來因為太沮喪而遞交辭呈。蘇-24戰機屢建戰功,大出風頭,北約代號"擊劍手"。該機是由前蘇聯蘇 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全天候超音速雙座雙發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也是俄軍現役主力戰機之一,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該機除了攜帶傳統的空對地飛彈等武裝進行攻擊任 務外,蘇-24也可攜帶小型戰術核武器,進行縱深打擊。
蘇-24的整體導航/火控系統可實現地形跟蹤、武器制導、目標搜索和指示、投彈、雷達告警和反輻射飛彈壓制、以及自動或半自動駕駛。為了應對美軍戰機的騷擾,俄軍不僅使出過攔截、驅趕、電子戰等多種應對方式,甚至還使用地面雷達進行監控和追蹤。
相反,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卻表現得謹小慎微,即便俄軍機在美艦艇上空"挑逗",美軍也不敢貿然與其較量,這凸顯了美軍有膽"偷窺"卻不敢同俄軍開戰的矛盾心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在亞太卻採取了一種咄咄逼人的態勢。美國國防部長訪問亞洲,不僅對南海問題說三道四,還將中國對南沙部分駐守島礁進行相關建設和設施維護定性為"軍事化行動"。
就在前不久,美軍飛彈驅逐艦、P-8A反潛巡邏機、甚至是航母戰鬥群等先後闖入南海"興風作浪"。
美國指責中國在南海島礁"軍事化",而自己卻在南海不斷擴大軍事存在,強挺菲律賓,力邀日本介入,拉攏一些東協國家頻繁舉行聯合軍演,大肆炫耀武力,極力在南海打造"對華包圍圈"。
目前,多國艦機正覬覦南海的海空域:菲律賓已經開始接受日本援助的巡邏船;越南公布了用於監控南海的HS-6L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美軍"拉森"號驅逐艦、P-8A反潛機、B-52H轟炸機時不時竄入南海搗亂......
如果放任外軍艦機在南海肆意挑釁,無疑會對中國守島護礁人員和相關設施構成威脅。所以,中國有必要在南海部署"能看家,可常駐"的海空力量,從而做到敢來偵察必攔截,直至將其驅逐。
可以預見,隨著美軍事戰略重心東移的深入實施,美軍更多的艦機將派駐到中國的周邊,這將加劇地區緊張形勢,損害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美在南海的角力無可避免,並將呈現出長期化與常態化的趨勢。
美國多年進行的"中國威脅論"的輿論準備,使得那些同中國在南海有領海爭議的國家,支持美國的南海巡航,而在美國的鼓動和慫恿下,個別國家也很可能對中國採取冒險性的軍事行動。所以,南海問題並不是單純靠忍就能夠解決的。
正所謂的"擒賊先擒王",要對付美軍海上"挑釁"的艦艇和偵察機,中國偶爾學習下俄軍的那一套"貼身"動作也是不錯的。只有充分展現出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實力與決心,才能讓美軍知難而退,才能為和平解決南海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556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