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對付日本的殺器:飛機裝八挺機槍
二戰的天空,充斥著各種馬達轟鳴的聲音和機彈橫飛的場景。
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大量戰鬥機脫穎而出。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戰鬥機。例如,史上最成功的戰場改裝飛機——B-25C/D重裝掃射機!
掃射機最先誕生與澳大利亞戰場。
當時,駐紮澳大利亞的盟軍發現在中等高度轟炸日本船隻的行動並不是很成功,大部分的炸彈會錯失目標。原因是中高空轟炸因風向和瞄準困難而存在的固有誤差,而且敵艦往往能看見投下的炸彈並有足夠時間進行機動。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肯尼將軍認為超低空跳彈轟炸會有更大的命中率,飛行員在76米以下的高度飛行,以322千米/時的速度接近目標,投下的炸彈會在水面彈跳,然後命中敵艦吃水線附近的部位。
但是這種戰術需要飛行員在低空直線接近目標,在轟炸重火力敵艦時會遭遇猛烈的防空砲火,為此轟炸機需要重度前向火力來對抗。
部分A-20「浩劫」已經嘗試此戰術,但是A-20的載彈量和航程都很有限。
此外由於A-20要根據租借法案有限提供給蘇聯,所以在澳大利亞和整個南太平洋地區,這種飛機的數量都很有限。
於是,第3轟炸大隊的保羅·甘少校夥同北美戰地服務代表傑克·福克斯提出了B-25掃射機的概念,肯尼將軍覺得這個點子不錯,並授權他們開始大膽嘗試。
保羅·甘把4挺12.7mm 機槍裝在投彈手的座位上,另外4 挺機槍裝在領航員座位兩邊,每邊2挺。
他剛開始還嘗試在轟炸機炸彈艙裡裝7.62mm水冷機槍垂直向下掃射敵人。
但是劇烈的震動使炸彈艙的艙壁鬆動脫落,因此這個計劃取消了。
機槍使用彈鏈供彈,彈藥裝在發動機後部機艙中的彈藥鼓中。實驗的時候發現機槍射擊的時候會震落槍口、下機翼和發動機附近的蒙皮。
當把彈鼓裝到發動機前的機艙之後,問題得到了解決,並且再也沒有其他的問題出現。
這種改裝第一次被用在俾斯麥海的戰鬥中,並且發揮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3年3月初,陸航的A-20、B-17、B-25和澳大利亞的「波佛特」、「波佛特戰士」聯合參加了對增援萊城的日軍艦隊的反復攻擊,由P -38和P-40提供高空掩護。
B-25掃射機在行動中大放異彩,該機飛行在桅杆高度以跳彈轟炸戰術攻擊敵艦兩舷,8挺前射機槍有效壓制了敵艦的防空火力。
日軍從臘包爾糾集來的8艘驅逐艦和8艘運輸船,其中全數運輸船和半數驅逐艦被繼承或擱淺。B-25C/D掃射機的投彈命中率高達43%。
雖然B-25的航程還是很短,但是猛烈地掃射使它成為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也給於它以新生。保羅·甘還把75mm機砲裝到B-25的機鼻裡。
他在自己的第三轟炸大隊用這種新型的船用加農炮射擊運輸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次他用75mm機砲摧毀了一艘驅逐艦的射擊指揮儀,使得軍艦不能正常地進行射擊。
接著他用1,000磅炸彈擊沉了驅逐艦。在官方資料中,他堅稱是用75mm機砲擊沉的。因為他所進行的改型,B-25有了一個新型號——「G」型。
與攻擊機相比,B-25G在攻擊時受到很多製約。因為機砲的射程很遠,在一次攻擊的時候,你得把機鼻對準目標,然後開火。
在此時,你很容易打偏目標,但是很少有目標會逃出B-25的8挺機槍產生的火力圈。當你攻擊一艘驅逐艦的時候,你進入攻擊航線後,船上所有的火力都會照顧你,一艘船的火力肯定比一架小飛機猛多了。但是G型的75mm機砲卻可以遠程進行攻擊。G型是根據它所要攻擊的目標所特別設計的飛機。
B-25攻擊機摧毀海運,阻止補給,並且摧毀了許多停在機場上的飛機。如果不是由於保羅·甘少校和許多人的聰明才智的話,B-25在太平洋戰場上一定是一種失敗的飛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536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