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轟炸機,誰敢打?
1/14美國軍方的核動力飛機計劃「飛機核能推進」(NEPA)開始於1946年。1951年,核動力飛機開始投入真正的研製,通用電氣公司負責開發機載核反應堆,康維爾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開發合適的載機。
2/14康維爾公司決定改裝兩架基本型的B-36H轟炸機(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以容納核反應堆動力裝置,改進後的飛機重新編號為X-6。而第三架改裝後的B-36H被賦予了NB-36H的型號,作為專門的飛行試驗平台。
3/14按照當時的設計,「反應堆―噴氣發動機」式的動力裝置準備安裝在X-6的後彈艙中,其中4台渦噴發動機位於後機身的下部。防護部分包括:包圍反應堆的大型水箱,其中水同時到屏蔽和反應堆核心慢化劑的作用;座艙後方的圓形防護罩,由鉛和鋼組成,直徑2米,厚10厘米。儘管在這樣的防護之下,當時還是有人擔憂超劑量的核輻射洩漏出來。對於一架設計留空時間也許長達數週的飛機來說,輻射的累積效應是非常大的。
4/141955年,在愛達荷州的一個試驗場,發動機在被稱作「熱傳導反應堆試驗一號」(HTRE-1)的地面試驗台上做了運行。工程師們測試了由反應堆、輻射防護罩、兩台X-39發動機、管道、控制部件和各種儀表組成的完整的飛機動力裝置。1957年,又測試了其他的反應堆核心,HTRE-2號和3號裝置稍微減輕了部分重量。據公布的信息顯示,HTRE-3號發動機在飛機以740千米/時速度巡航時,航程可達48300千米。
5/14NB-36H正如其代號一樣,NB,這貨飛在你的領空上,您是打還是不打?不打吧,領空被侵犯,搞不好還是來轟炸自己的,打吧,這貨裝了個反應堆,雖說不至於發生核爆,那至少也算一個髒彈了。
6/14NB-36H搭載試驗反應堆在1955至1957年間共完成了47次飛行。反應堆雖然並不提供動力,但卻提供了大量的關於核輻射影響數據。NB-36H每次飛行時,都有一架滿載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的波 音C-97運輸機伴飛。一旦NB-36H墜毀,C-9上的士兵馬上跳傘並負責封鎖墜機現場。
7/14對於執行這一任務的士兵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使命。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在為一枚飛行核彈護航。幸運的是墜機事故並沒有發生過,NB-36H最終於1957年末在沃斯堡基地安然退役。在擱置數月後,NB-36H被拆毀。
8/14NB-36H同時裝備了活塞發動機和渦輪發動機。據說NB-36H用於防止輻射外洩而作的保護層就重達四噸多,毫無疑問,這是NB-36H的一大硬傷,除開反應爐、蒸汽輪機組等等笨重的核能發電機組之外還要搭載如此龐大的防輻射層,相應的載彈量就會變小。用普通人的想法就是跑了一個月的路最後只扔了一隻爆竹。
9/14
10/14
11/14
12/14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480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