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拿大軍事媒體消息稱中國空軍經過慎重考慮後,已經確認立項研製完全自主的戰略轟炸機,同時立項的還有包括空天作戰飛機、彈道飛彈預警衛星、新概念裝備。這些是來自頂層決策後確認消息,尤其是現在我們面臨的席捲全球的新軍事變革的大浪潮中,中國必須迎頭趕上。
這也是西方媒體頭一次獲悉中國正式立項研製戰略轟炸機,在2013年時中國空軍還在討論優先發展9種先進裝備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戰略轟炸機。現在正式立項,意味著中國已經徹底結束了「要不要發展戰略轟炸機」的爭論,也是中國未來空軍戰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西方消息源透露,事實上中國立項轟炸機並非盲目上馬,中國軍工部門已經在最近5年來,逐步攻克了發展戰略轟炸機的技術阻礙,包括發動機、進氣道、材料等問題。其中最大的阻礙是應該就是發動機,不過中國的發動機公司已經在2014年12月在伊爾-76上進行了新發動機的測試試飛,目前看來就是D-30-KP2的國產化型號。這點跟小編之前撰文說明的進度大致符合,目前已經有這種被稱為「WS-18」的國產化發動機裝配到H-6K「戰神」轟炸機上,說明這種發動機還是相當成功的。
中國新轟炸機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正在研發中的戰略轟炸機是超音速?還是亞音速?這方面的消息,各個方面獲得並不多,消息源是如下回答:「項目剛剛成立,各項技術研究、運營正在評價中」。如果要選擇超音速,意味著要類似於美國的B-1B和俄羅斯的圖-160轟炸機,這樣大型化、注重速度,肯定要犧牲部分隱身性能。亞音速戰略轟炸機的代表就是B-2,不強調速度,以絕對隱形突破大國防空網,然後再悄然聲息的撤出。
不過B-2轟炸機的設計相當複雜,雖然俄羅斯最新公布的PAK-DA轟炸機外觀很像B-2轟炸機,但是俄方專家已經坦率承認,對於B-2那樣複雜的轟炸機設計仍然缺乏設計經驗。根據現在中國實際需求和轟炸機技術的發展規律來看,中國空軍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氣動外形可能會採用B-1B/圖-160與B-2之間。意味著兩者技術都要運用,更多的是在圖-160上進行准隱身化設計。目前中國航空工業現狀已經足夠支撐起這樣的項目,尤其是B-2轟炸機的各種核心技術。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目前已經攻克了「背負式鋸齒型並列雙發大S彎進氣道」,這就是美國B-2轟炸機使用的進氣道結構。
大型轟炸機的隱身化設計,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進氣道的隱形,B-2就看不到碩大的進氣口,大S的彎型進氣道還有利於降低紅外特徵。B-2轟炸機的設計相當複雜,甚至都沒有在非北約國家以外的地面停留記錄,僅僅是其來雷達吸波材料就相當複雜。不過中國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從美國的「牛車」項目中獲得了隱身技術材料,這個部分的發展不存在瓶頸問題。再就是B-2轟炸機使用的APQ-181相控陣雷達技術也融合了低探測能力,平時不開機只有在接近目標時才開機確認,支持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可以做到照片級成像精度,對地偵測距離可達161千米。中國現在已經殲-20,殲-10B上使用了相應技術,也不存在研發上的瓶頸。
大型轟炸機還有一點就是航程問題,中國現在要執行任何轟炸任務,作戰半徑至少要保證3100千米。現在美國B-2的最大航程是11000千米,可通過和空中加油實現了全球到達,這也是中國轟炸機應該具備的能力。在以前,中國未來轟炸機的是否上馬的討論問題時,無法迴避的就是俄羅斯方面的態度。現在國產化的WS-18發動機應用已經確認,所以在正好開始上馬中國自己的戰略轟炸機。這也說明了,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再也不用看俄羅斯的臉色來決定中國的戰略重器了。
匯總上面信息來看,中國的新型轟炸機總起飛重量,飛行速度都會略微低於圖-160轟炸機,可能會採用四發飛翼結構,大約會在2030年左右裝備部隊,根據運-20的試飛來看從設計立項到實際交付15年足夠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