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前期的軍事設備

清朝前期的軍事設備

華裔網作者:華山

1 / 1

大清帝國中前期的軍隊為騎步炮多兵種合成,裝備以冷熱兵器混用。八旗,綠營及藏軍為國家經制兵,主要武器配備為兵部會同工部定製,基本實現制式化,大抵騎兵以弓箭為主,步兵以鳥槍為主,砲兵未獨立成軍,附屬於步騎兵序列。其正規軍之配備,如軍服帽靴,甲冑佩刀,弓矢火箭,鳥槍抬槍,大小火砲,藤牌扁刀,各類長兵均規劃嚴整,不可混用。

而正規軍以外的邊疆藩兵,地方土兵及鄉勇團練,則由各地蒙維藩王,各少民宣慰,安撫使司等土官,各省督撫委派兵備道管轄,軍服及武器裝備雜而無統,絕大部分只配發號衣,即無帽無靴,又無冑無甲。因此,世人印像中的清軍裹頭布衣,大刀長矛的形象,實為對清朝軍隊構成不了解之誤讀。

一. 盔甲

乾隆帝大閱時穿的輕甲

乾隆帝御用綿甲

清帝實戰用的鋼盔重甲

清帝鐵盔

清軍將領的鋼盔綿甲

棉甲裡面的鐵葉鋼片

清甲的部件構成,類似現代防彈衣,前後兩層絲綢棉絮,中間為鋼片

清代重騎兵人馬披甲

藏軍騎兵的全副裝備,乾隆後期仿效當時的八旗綠營規制,配鋼盔鎖甲,鳥槍弓箭,佩刀騎槍,唯形制不同

鑲黃,正藍,正紅旗兵丁甲冑,兵丁棉甲以七斤絲綿濕水反覆拍打而成,外用綿步鉚釘固定,內表絲綢,可以有效的抵禦中遠程火槍射擊,濕水後火槍近距離射擊也無法穿透

鑲白,鑲紅,鑲藍旗兵丁甲冑,棉甲除了防禦輕火器射擊外,對箭鏃的穿透也能有效防禦,棉甲最裡頭的絲綢里布能把箭頭和鉛彈捲起入肉,一旦穿透,拔箭和彈頭較為容易,並能減輕二次傷害二.冷兵器

清代製式佩刀,上為步戰用的雙手刀,下為騎戰用的單手刀

清代職官佩刀,清刀的典型特點是雙血槽,同時刀口兩寸處向上反開刀刃,因此殺傷力甚強

清刀標準配飾

職官佩刀,實則中國明清官方佩刀,刀柄例用纏繩,綠色纏繩為高階武官佩用

清代長柄配刀,清刀大多為中碳鋼,少數含有錳鋼。經過十二道工序研磨,加上後期退火,淬火,回火等製作,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強度,切削性良好,相傳太宗征討朝鮮時,清軍的佩刀很多時候能把朝鮮兵的配刀攔腰砍斷。

普通制式佩刀

清劍,官用多為禮儀配劍,其以軟劍為多,因此文人俠客喜用,戰陣上極少見

牛尾刀,俗稱單刀,清代例為捕快衙役,鏢師及江湖豪客所用,中前期軍旅少用,有也只是民團鄉勇配備,非正規軍制式武器

清弓,約1.5米,拉力為2力至15力,1力為14斤,12力以上為練弓,11力以下為戰弓,3力以下為童蒙習射之弓,清代弓力強勁,本為古今中外之最遠,然而清人喜用重箭,因此清弓只比歐洲長弓略遠而已。

清代常用的6-8力戰弓平射達150-200餘米,45度角拋射達300-400餘米,和當時滑膛火槍的最大射程相當(甚至超過),威力,射速及精確度又優於火槍,只是弓箭手培養週期要3年,火槍手培養週期為3個月,這才是初期歐洲火槍取代英國長弓的原因,因此清人軍中以弓矢與火槍並用幾達兩百年。

鞬,弓囊

鞬櫜又稱作撒袋

櫜,箭囊,騎兵一般配備40支,其中鈚箭27支,快箭3支,哨箭3支,火箭3支,特殊用途的如月牙箭,叉箭等若干支等

櫜,清軍騎兵配箭40支,步兵步射手配箭30支,將官配箭則為50支以上,視級別而加馬匹箭矢,清箭的種類按不同用途達20幾種

重箭,以清軍7-8力弓的威力,50米內可以射穿勻質鐵甲,75米內可以射穿鎖甲和綿甲,112.5米可以射穿皮甲,但往往犧牲了清弓的射程優勢,因此清人每壺裡例有三支快箭(輕箭),輕箭的射程要比重箭遠三分之一,但不能射穿棉甲

清代箭囊為折疊式,弓箭收放自如,而且箭囊夾箭甚緊,縱躍之間也不會掉出,比之西式箭壺,不易掉箭,比之東洋箭壺,則容易裝箭

阿虎槍,大型長槍,為滿洲上三旗禁衛軍虎槍營配備,屬於獵虎特種作戰裝備,虎槍營特種兵共600餘人,每人配虎槍一桿,單雙筒火槍一支,弓弩一副,可步騎兩棲作戰。

阿虎槍槍頭,善於獵虎

左手為八旗驍騎營中軍甲士配備的護衛騎槍,右手為鑾儀衛鑾儀護軍配備的鏜兵,此外還有豹尾槍,偃月刀,蛇矛,畫戟,斧鉞,撾(兵權)等儀仗長兵器,長兵在清代正規軍裡一般只用作儀仗擺設,較少用於實戰

清軍將官騎兵衛隊配備的長槍,槍桿裹以鐵框,可防刀斧砍伐

清軍的重裝騎兵使用的長矛,矛桿裹以鐵框

白蠟桿長槍,在清代正規軍裡,為步兵火槍隊列裡防止騎兵衝擊的利器,與拒馬配合使用,但在正規軍裡配備有限。在民間武師和鄉勇團練裡頭使用較多

左為大型鳥槍,右為偃月刀,上為單兵攜帶火藥裝具,最右邊為斬馬刀(即唐代陌刀的延續),下為鑼鼓,多為將官中軍衛隊配備

藤牌,藤牌兵為八旗漢軍與綠營裡頭的輕步兵,身著虎衣,猶如現代的迷彩服,用藤牌和扁刀作戰,藤牌較為輕便,對抵禦火槍射擊,及刀矛弓箭等十分有效

元戎(諸葛連弩),藤牌虎兵部分配備短銃,部分配備連弩,弩匣內裝箭22支,每扣動一次扳機平行發射2支,每次裝填可連射十一發,但連弩射程不遠,約為50米

三.火器

三眼銃,射程約30-40米,無精確度,清軍的儀仗部隊有部分裝備,為鳴禮炮式火器,清代鄉間也大量存在,多為紅白喜事鳴放,三眼銃在清代未聞有用於實戰

雍正年制火繩槍,在清代又名交槍,清代火槍雖無槍刺,但其槍架與槍管合攏時,亦可作槍刺架擋和攻擊

康熙時的琵琶式燧發槍,初由康熙中業歐洲使臣所獻,康熙命工匠仿製,第一次就成功仿製了20把

乾隆年制火繩槍,為皇帝御用,清代火繩槍最大射程為200-300米,有效射程約75-125米,視槍管長度及裝藥量而定,清代前期的火槍種類達50多種,不同種類槍支的射程和威力不盡相同

馬嘎爾尼進獻乾隆帝的火繩槍

馬嘎爾尼進獻乾隆帝的「自來得火槍」(燧發槍),早在馬嘎爾尼進獻此槍之前,中國自康熙年間就已經能造燧發槍,因此對該槍並不稀罕,遂深藏於內庫。

燧發槍明顯比火繩槍先進,但只是發火裝置的不同,射程,威力,裝填速度,同屬滑膛槍沒有本質的區別,燧發槍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一般連射6-8發就會有一發死火,需要更換火面,而火繩槍的火繩點燃則可燃燒1個小時,在風和日麗下,持續作戰較為簡便,再加上燧發槍構造複雜,極易出故障,而且維修不易,因此清軍雖然很早就能自製燧發槍,但只是配備給侍衛和少量的禁軍,一直未能換裝,沒有配發給基層官兵使用。

奇槍,即後裝火繩槍,清中前期制,明朝末年研發,舊稱摯電銃,與子母炮一般,有子銃六枚(子彈),該種火繩槍比同槍管長度的火繩槍相比,射程威力較遜,但可保持火力短時間持續射擊。

清軍的火槍也是秉承火砲的重砲輕彈思想,口徑比西方偏小,藥量則與西方向等,鉛彈射程遠,威力則較弱,槍管較長,裝填較慢,是清軍片面追求射程的結果

乾隆年間,藏軍配備的火繩槍,與當時八旗綠營的配備無異,藏軍是當時清政府除八旗和綠營外,唯一欽定的地方准正規武裝,一切器具用度均仿效正規軍

清代民間團練鄉勇所用的火繩槍,造型隨意,不入製式,質量也較差,最大射程普遍在200米左右

圖為綠營兵施放火器,上為馬鳥槍,即中國式卡賓槍,左下為兩千斤左右的野戰紅衣炮,右下為兩百斤左右的野戰抬炮,紅衣炮可發射實心彈,槓彈,水師則還配備有鏈彈,抬炮除實心彈外,還配有散彈(即鐵砂鋼珠)

華裔網作者:華山

1 / 1

抬槍,抬槍雖屬滑膛槍,但裝藥量多而子彈輕,射程與初級線膛槍相當,最大射程在400-500米之間,遠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最大射程約350米的英軍燧發槍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八里橋作戰的八旗騎兵,火繩槍已經大量取代弓箭,清軍好逸惡勞,高度依賴火器作戰,近戰能力幾乎徹底喪失,這是清軍騎兵戰鬥力大幅下降的一個成因。

清代的子母炮,即明代的弗朗機砲,為後裝火砲,射程較近,威力較弱,但射速較快,該種輕型火砲每一門母炮配備子炮六門,可以使火力持續不斷,明代多以車載野戰,清代多以城防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偏體花紋雕刻,只是歐洲的皇冠換成了中國的漢字,清康熙年間制,屬於六千斤級的銅質鐵芯炮,首批製造就有61門,該炮銅質鐵芯,可多受火藥,射程超過4華里,比同時代的歐洲純鐵或純銅火砲要遠

清康熙年制的兩千斤紅衣炮,在雅克薩之戰中廣為運用,明代的火砲很少有超過2裡的,即便後來引進的3千斤紅夷大砲也不過3裡射程,此炮噸位不大,射程則接近3華里,與歐洲同級別火砲射程相當,甚至略遠,但砲彈則要略輕。

清康熙年制的威遠將軍炮,又名沖天炮,該種火砲屬於輕型野戰臼炮,重300斤,專門發射30斤的開花彈,當時開花彈需要彈體內點燃火繩,後再填放入砲膛,長管重砲如用開花彈,極容易炸膛,因此以臼炮作為專業發射開花彈火砲,昂角45度射程可達2裡多

在乾隆年間,為攻打碉堡林立的大小金川,清軍還研發了一種九節炮,該炮為組裝式山地炮,可分拆組裝,提高中型火砲山地運輸的便捷性

清軍千斤級的野戰炮陣

清軍5千斤級的城防大砲

虎門砲台倖存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海防重砲,最左邊的是當時購買的最大威力的7千磅洋砲(約6千4百斤),發射68磅砲彈,中間那尊是國產8千斤級重砲,口徑與68磅炮相當(還略大),最右邊的是國產6千斤級重砲,口徑則不及同級別的洋砲。可見,清軍8千斤級重砲的射程和威力與英軍最大的68磅炮相當。

清軍之所以有重砲輕彈的傳統,除了中國當時沒有經歷歐洲的工業革命,鑄造工藝不及歐洲的原因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提高射程,火砲膛厚彈小,用藥較多,則可遠於同級別火砲,但威力則大打折扣,這點在清軍的火槍上也可以體現,因此清軍的槍砲很多時候並非射程不夠,而是威力不夠,因此,清軍往往要8千斤級,萬斤級以上的火砲才可以和英軍68磅炮(6千斤級)的抗衡。

虎門砲台存留的一鴉時代的火砲,其中最右面一門砲口上鑄有準星,而前上一圖中的洋砲反而沒有準星,可見當時火砲校準,以移動器材為主,另,這些火砲當時都是有木質盤式砲架的,這些水泥砲架都是現代才弄的。

以前有一些渾人學者,居然說清軍砲架固定在石頭里不能調節射程,真是弱智,去過虎門的人可以看到,茫茫大海,身臨其境,如果火砲真的在石頭縫裡不能調節射程,那這火砲根本就是個死物,根本可能在海上擊中任何一個目標。是以清軍當時的跑車和砲架很完備,陸軍火砲有兩輪,三輪,四輪砲車,海軍火砲有艦載的小四輪砲車,海岸重砲則有盤式砲架。

虎門砲台千斤到萬斤的火砲,清代前期官方統計火砲種類達60多種,但很多隻不過是形制工藝上的區別,大體上僅為四種,四百斤到九百斤的後裝或組合式短炮(包括子母炮,九節炮等),三百斤發射開花彈的臼炮(沖天炮),數十斤到兩百斤發射散彈的抬炮(駝在馱馬或駱駝上的野戰輕炮),千斤至一萬二千斤的長管重砲(紅衣大砲)

18 世紀歐洲製作的描繪乾隆帝平定西北武功的銅版畫

華裔網作者:華山

1 / 1

清軍火器除槍砲外,每營還裝備有4-7副集束火箭,此外還有地雷,水雷,步兵

清朝水師的三等師船,兩舷配備三千斤級火砲各8門,前後配備五千斤級火砲兩門,共十八門火砲,相當於英軍同時代的等外級護衛艦

大清帝國乾隆時代的疆域及其19個附屬國的勢力範圍圖,紅線以內的是大清帝國的勢力範圍,包括了中亞地區和整個東南亞,勢力一直到達裏海,恢復到大唐開元時期的軍力震懾範圍

乾隆大閱圖,正白旗戰陣,中間是護軍營鳥槍騎兵,左翼是火槍步兵和重砲兵,右翼是野戰輕砲兵和火槍騎兵,後方是清一色的弓箭輕騎兵

乾隆大閱圖,正藍旗步軍火槍隊列,每150名 火槍步兵為一戰鬥編隊,為5聯射排槍戰鬥序列,前面陳列15架鹿角拒馬,另配30名防止騎兵衝擊的白蠟桿長槍手,15面藤牌手,後方為16人的鼓樂手,22人的步射弓箭手則作為督戰隊。

乾隆大閱圖,正藍旗砲兵野戰砲隊列,每門火砲配備砲手3名,護炮火槍兵10名,護炮藤牌一面,大旗一桿,管炮校尉一名,另配三名步射弓箭手。

乾隆大閱圖,鑲白旗戰陣,清軍無論步騎炮諸兵種,皆一色鋼盔棉甲

乾隆大閱圖,鑲黃旗戰陣,清軍到乾隆年間,由於火器的高度運用,實戰中已較少披甲,鎧甲已逐漸成為軍隊的大閱禮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368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