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直為何偏要頂個球?其中機密僅中美俄有

改進型武直-19,這架新出現的直升機的旋翼頂端安裝了一部毫米波探測雷達。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原標題:中國武裝直升機為何偏要頂個球?其中機密只有中美俄三個大國掌握

題圖中這架武直-19長相有點怪,怎麼會「頂個球」呢?這個略顯神秘的小傢伙,其實就是毫米波雷達,這種直升機機載毫米波雷達,現在全世界只有美、俄、中三家可以做的出來。同時中國裝備的毫米波雷達應該是一種有源相控陣雷達,區別於美俄的機械掃描雷達,效率更高,更省電,損耗更小,探測距離更遠。這為中國的武裝直升機部隊打開了一種新的打擊手段:不需要對外暴露自己,就可以擊潰對手的利器。現在全世界只有中、美、俄三個大國的三款機型才有類似的裝備,我們不得不為這一突破性進展叫好稱絕,能位列全世界前三甲對於中國的直升機來說,絕對是個難得的事情。

自從有了武裝直升機之後,在一樹之高的製空權爭奪就多了一種模式,被人稱之為「第五空間」的控制權爭奪。越來越多的針對直升機的新裝備新戰法被研究出來,直升機也要更好的來保護自己,開始以裝備一種戲稱為「頂個球」裝備為榮,沒有這個為短。這個「頂個球」其實就是毫米波雷達,眾所周知的是現在全世界公布出來只有美國的AH-64D「長弓阿帕奇」配備和俄羅斯的米-28N「黑夜獵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現在中國人也躋身這一行列中了。

說起為什麼要給武裝直升機安裝毫米波雷達,就得說起武裝直升機的特點,由於專用的武裝直升機個頭都比較瘦弱,機體內無法容納大型的裝備,所以絕大多數武裝直升機都是採用外置的光電吊艙的模式來充當觀瞄和鎖定係統。現在一個光電吊艙可以容納紅外探測系統、白光CCD高倍遠距離攝像頭,雷射測距儀等多種模組。但是這些都是需要光直線傳播,只要有遮擋或者你看不到目標的時候,你就只能成為待宰的羔羊。阿富汗,伊拉克都證明了武裝直升機的這一弱點,看的不夠遠,看不到也沒有辦法知道對方在哪,更別說打了。

毫米波雷達的出現扭轉了這一局面,毫米波的傳統能力強,作用距離遠,而且只需要一個脈衝就能知道對方的方位、距離這些參數,直接輸入火控就能發著導彈了。毫米波抗干擾能力強,分辨度高,地面雜波也不容易讓它消散,所以人們都想給武裝直升機插上這隻眼睛。只需要把毫米波雷達架上,直升機就可以在隱蔽物背後追蹤敵方的動向。

不過這隻眼睛不是白插的,需要有足夠強的電子設計整合能力,好把個頭不小的掃描天線放到「球」裡。想要做到這點,需要你對機載電子領域相當精通。這個球位於整個機體的最高處,不需要探出身子就可以在建築物後對目標進行偵查,快速搜索整個區域,所以機械上也要做相應的修改。同時,高效能機載處理器,還可以自動識別鎖定目標,也需要在信號處理上有一定造詣。

以美國的AN/APG-78「長弓」毫米波機載火控雷達為例,最遠可以識別8公里內,至少16個目標。與火控系統直接連接,通過AH-64D發射AGM-114毫米波制導導彈,數據鏈獲得目標參數,AH-64D武裝直升機甚至不需要探出身子,對空發射一枚導彈,剩下制導的工作交給毫米波雷達和彈上的雷達就可以了,此時AH-64D武裝直升機可以轉移鎖定其他目標或者撤出戰場,生存率大大的提升。俄羅斯米-28N武裝直升機的雷達也類似,但是性能沒有美國這麼強,只能同時跟蹤4個目標,距離也只有6公里。

中國最初裝備毫米波雷達是在武直-9武裝直升機上進行相關測試,不過武直-9武裝直升機畢竟只是個輕型機,機身重量才5噸多,頂個球飛行相當困難。只能作為測試機,而當不了戰場實際應用機型。到了新世紀有了武直-19專用武裝直升機後,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雖然不是安裝到武直-10專用武裝直升機上,但是武直-19和武直-10武裝直升機之間有數據鏈聯通,也可以做到1+1>2的效果。

以後中國的主要作戰模式,就是武直-19輕型武裝直升機負責戰場的偵察任務,打擊任務交付給隨後跟進的武直-10中型武裝直升機,在搭配中國國產的毫米波雷達後,武裝直升機機群的攻擊效能將得到充分發揮,更好的爭奪一樹之高的控制權。(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288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