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軍方4月10日宣布,18名政府軍士兵9日在與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裝的交火中喪生,另外至少還有53名政府軍士兵受傷,這是軍方今年以來最嚴重的單日戰鬥損失。反政府武裝方面則有5人死亡,大約20人受傷。菲軍常年與反政府武裝作戰,但這三比一的傷亡比著實讓人咋舌,也禁不住讓人好奇:菲律賓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軍隊素質有待提高,打擊反政府武裝頗吃力
二戰結束後,菲律賓政府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等反政府武裝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鬥爭。進入21世紀,菲律賓政府分別與上述組織有限地達成對話,緩解了局勢。但對話並沒有覆蓋到1991年從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分裂出來的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它以無差別的綁架、暗殺、爆炸為主要手段,平均每年都製造若干起震驚國際的人質綁架勒索事件,近年來更是愈演愈烈,給菲律賓整個國家都蒙上了恐怖主義威脅的陰影。
菲軍打擊反政府武裝,傷亡代價一直都比較大。菲軍1998年擊斃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創始人阿卜杜拉賈克·詹賈拉尼,2007年又擊斃了該組織繼任頭目哈達菲·詹賈拉尼、安特爾·薩利等人。今年4月的這次行動也是直指現任頭目伊斯尼隆·哈皮隆,且在行動中打死了他的兒子。
自2012年以來,菲軍瞄準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的活動核心地區巴西蘭島不斷加強攻勢,也取得了部分戰果,但在多數情況下政府軍的傷亡總是大於反政府武裝,相關部隊負責人也不斷被撤換。其實不止菲軍,菲警察特種部隊在2015年1月打擊反政府武裝過程中,也是付出了49人陣亡的代價才消滅了5名武裝分子。
為什麼菲律賓正規軍在裝備、人數都占優勢的情況下,傷亡卻屢屢大於對手呢?菲軍方可以找出作戰不利的種種客觀原因來--首先看"天時",菲軍每次行動均是以島外增兵為始,缺少隱蔽性和突然性,這無疑是提醒反政府武裝分子加強防備的信號。
再看"地利",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盤踞的菲律賓南部島嶼以山地叢林地形為主,菲軍大部隊難以展開,且不熟悉地形,武裝分子卻可以利用對地形的熟悉靈活出擊。最後看"人和",菲律賓90%以上人口信仰基督教,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恰恰集中在南部巴西蘭等島上,非常利於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藏兵於民,更增加了圍剿的難度。
近年來,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還加強與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勾結,不僅先後派人到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參加反美"聖戰"學習"先進經驗",還與"伊斯蘭國"建立聯絡,謀求指導和援助。
然而,菲軍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才是導致戰損嚴重的關鍵。不妨先回顧一下六年前的"8·23香港人質事件"中菲方的處置,菲軍警在需要關鍵決斷時猶豫不決,導致傷亡不斷增大,而打擊反政府武裝恰恰需要果斷把握戰機靈活處置。作戰行動講求情報先導,而在若干次針對反政府武裝的圍剿中,菲軍嚴重缺乏情報支持,不僅不能提前準確把握情況,還往往因為缺少告警而先遭打擊。
菲軍各兵種協同不足,難以發揮部隊整體實力,在"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菲軍再與反政府武裝分子進行武器裝備條件對等的作戰,難免不吃虧。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菲軍協同炮兵、武裝直升機火力等支援300名步兵,以犧牲3人的代價一舉攻下一座由150名武裝分子據守的訓練基地,充分彰顯了協同戰術的重要性。
最後是與盟軍聯合作戰不力,美軍在2002年組建了一支數百人的反恐特遣部隊,赴菲律賓南部協助菲軍打擊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十餘年間出動了包括偵打一體無人機在內的各類反恐"新秀",但在實際作戰中,菲軍時常在預定時間已過後仍遲遲不能到達指定地點,拖了後腿,錯失戰機,還增加了自身傷亡的風險。
從菲軍與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的作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菲軍在作戰理論、戰術素養、訓練程度等方面的種種欠缺。這種不足的本質是軍隊人員素質的不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打擊小股武裝分子過程中,菲軍屢屢出現傷亡大於對手的不正常現象了。
常規武器質低量少,軍事現代化推進艱難
菲軍打擊反政府武裝主要由三軍和國家警察部隊里的特戰部隊實施,對於一個常年遭受反政府武裝分子襲擾的國家而言,特戰部隊的素質和戰備應該都是較高的,但通過上文分析已可見人員素質上的種種問題。"精英部隊"都是這麼個樣子,菲律賓三軍部隊的常規作戰能力又會如何呢?
菲律賓軍隊規模小,裝備老舊、數量少。菲陸軍現約7萬人,預備役2萬人;海軍約2.2萬人,預備役1.2萬人;空軍約1.5萬人,預備役1.6萬人。世界軍力排名網站"全球火力網"給出了菲律賓軍隊截至今年3月份的裝備數量情況:陸戰裝備有"蠍"式輕型坦克45輛,該型坦克由於火力、防護薄弱,更多時候被稱為裝甲偵察車;各類裝甲車輛778輛,比較"先進"的是M113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和"突擊隊員"V-150裝甲車,均為美軍上世紀60年代前後的裝備;各類牽引式火炮270門,以二戰水平的M114和M101為主。
空戰裝備僅有8架固定翼攻擊機,22架教練機和91架直升機,唯一稱得上二代機的F-5戰機也於2005年全部退役,整個菲軍目前沒有任何噴氣式戰機。海戰裝備有3艘護衛艦,11艘輕型護衛艦,剩下的均為各類巡邏艇,艦齡平均在50年左右,其中一度為菲律賓主力護衛艦的"拉賈·胡馬邦"號,是美國1943年下水的"坎農"級護衛艦"阿瑟頓"號,戰後該艦轉給日本海上自衛隊,1975年退役,3年後又轉手給菲律賓;現在菲律賓海軍"戰力最強"的"漢密爾頓"級巡邏艦原系美國海岸警衛隊裝備,服役年限已近半個世紀,僅裝備了76毫米口徑艦炮和小口徑速射炮。
上述數據反映了菲律賓軍隊現役裝備情況的三個特點:一是來源主要為美國淘汰的老舊裝備。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之一,韓戰、越南戰爭後,美軍撤出的不少待淘汰的裝備,半賣半送交給了菲律賓。上世紀90年代美軍撤出菲律賓時,一些陳舊的不願帶走的裝備也就地轉交給了菲方,這些裝備至少構成了菲軍裝備的"半壁江山"。二是高精尖武器近乎為零。
菲律賓受國力限制,科研能力不足,三軍連飛彈武器系統都沒有,這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也是少見的。三是武器裝備不成體系。現代軍隊講求體系建設、聯合作戰,需要加強裝備信息通聯、情報偵察、通用模塊等方面的建設,而菲軍在此方面嚴重匱乏,其提出的"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海上作戰能力和三軍協同作戰能力"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為擺脫自身尷尬的軍力現狀,菲律賓一直在試圖推動軍事現代化。早在1986年菲律賓便提出了軍事現代化計劃,還在1995年將其寫入法律,通過了《國防現代化法》。但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緩慢、美軍撤出基地租金收入難繼、亞洲金融危機、氣象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下,軍事現代化的前途屢屢被"錢途"所折斷。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11年以來,為繼續搶占南海資源,同時迎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菲律賓頒布《國防轉型計劃》,發起了新一波軍事現代化衝鋒,高調聲稱要增購柴電潛艇、防空護衛艦、掃雷艇,甚至還傳出有意購買滿載排水量為1.7萬噸的西班牙退役航母。
2015年底,阿基諾三世政府再次宣布追加軍費,在2017年前添置新的護衛艦、戰略海運船、遠程巡邏機、雷達系統等。但實際上,2016年菲律賓的國防預算5.5億美元,相當一部分還要用於鎮壓南部的反政府武裝活動,剩下的"閒錢"增購新裝備必是捉襟見肘。可以預見,菲律賓軍事現代化仍然會繼續推進下去,但何時完成恐怕菲律賓人自己心裡也沒底。
打擊反政府武裝中的高傷亡率,反映出菲軍人員各方面素養不足、武器裝備量少質低,反映出菲律賓的國家綜合實力仍不足以支撐建立一支較高質量的軍隊。菲律賓要求武裝部隊必須具備6個素質,分別是優良的人員、平衡的軍隊、健全的信條、良好的訓練、合理的計劃和適當的技術。
這既是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菲律賓軍力建設的主要指標和努力方向。不過,當下從整體上看,菲律賓軍隊仍處於二戰結束初期的水平。也正如此,近年來菲律賓越來越倒向美日,期望通過重新開放基地等形式謀取軍援、增進關係。在美國不斷搞亞太再平衡、日本衝破和平憲法、菲律賓時不時南海興風作浪的大背景下,三者的互動則更為值得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202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