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軍一大新技術世界領先:老舊迫擊砲竟然也能實施精確打擊

侯智凡| 2016-04-09| 檢舉

迫擊砲誕生於上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時期,成名於一戰時期的塹壕戰,二戰時期,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蘇聯甚至製造了多達30萬門以上的迫擊砲。

自問世以來,結構與原理一直沒有發生變化,讓它顯然落伍,不過它的特點就是:構造簡單、輕便靈活等特點,依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武器,特別是做為伴隨步兵作戰的支援火力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提高迫擊砲的作戰效能,克服其反坦克能力弱的缺點,上世紀80年代末,英國率先研製了默林末制導迫擊砲彈,它採用了毫米波末制導系統,專門攻擊坦克頂部、發動機蓋板等薄弱部分。從此迫擊砲制導砲彈成了一門新興技術引起各國重視。

中國也進行了製導迫擊砲彈的研製工作,主要研製方向為120毫米口徑。這是我軍目前重點發展與使用的迫擊砲口徑。

迫擊砲制導砲彈的設計其實很簡單,不對迫擊砲本身做什麼修改,只在砲彈上做文章,加裝製導與控制系統。當然了,說起來簡單,作起來麻煩,需要處理與解決的細節問題不少。

我們最早研製的是120毫米半主動雷射制導迫擊砲彈,在120毫米普通迫擊砲彈的基礎上加裝了一個制導頭,內部安裝有半主動雷射制導系統,彈體質心周圍安裝有多個脈衝力發動機以控制飛行彈道。

制導砲彈發射之後,會利用尾翼穩定迫彈,為製導頭尋找目標引導信號提供條件。由前方人員負責使用的雷射目標指示器始照射目標。砲彈上的接收器一旦接收到雷射回波,便鎖定目標。然後製導系統開始測量彈目視線與彈軸的偏差角,根據測量的結果啟動脈衝發動機,消除誤差,確保彈道與目標重合,以保證導彈能夠準確的命中目標,命中精度可以達到3米,這足以摧毀任何目標了。

毫米波未制導的方法與半雷射制導類似,相比之下,衛星制導的迫擊砲彈的結構要簡單一點,包括戰鬥部、控制艙、尾翼,其中控制艙內安裝GPS制導裝置和慣性制導裝置,後者負責計算砲彈的飛行運動參數,前者接收導航衛星播發的信號,對比數據再通過尾翼來修正砲彈的飛行路線,以保證準確命中。

當然了,同樣的製導系統也可以應用到100毫米或82毫米迫擊砲上,只是這二種口徑的迫擊砲並非目前的重點發展型號,因此沒有研發。

目前各國陸軍都喜歡以120毫米自行迫擊砲充當機械化營級戰鬥群的伴隨支援火力,讓迫擊砲制導砲彈更有用武之地。我軍近年重點發展自行迫榴砲,現有120毫米製導迫擊砲彈技術只要簡單修改一下就可以用應用到迫榴彈上,這就大大提升其作戰能力。

中國的製導迫擊砲彈技術水平不錯,並不比國外同類產品差什麼,實際處於這一新技術的領先地位,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它讓老舊迫擊砲不必進行任何改造就實現了質的飛躍,可以實施精確打擊任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125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