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代戰鬥機一出就是兩款,運20和直20這些一直被認為中國陸空軍軟肋裝備的跨越式突破,令外界對中國的軍事航空工業水平不得不刮目相看。
但是到目前為止,有一
中國四代戰鬥機一出就是兩款,運20和直20這些一直被認為中國陸空軍軟肋裝備的跨越式突破,令外界對中國的軍事航空工業水平不得不刮目 相看。但是到目前為止,有一個問題仍然讓國人牽腸掛肚,那就是所有新式戰機的核心動力問題。而每當中國新型號戰機亮相時,總會有媒體和軍是愛好者自覺地承 認發動機瘸腿。
眾所周知,航空技術被成為工業之花,航空發動機更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製造一架現代化的飛機,它牽涉到航空理論、空氣動力學、材料力學、飛機機體與 結構設計、精密鑄造與加工、特種焊接技術、電子雷達技術、飛控軟體技術等等方面,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作支撐,很難想像的。近幾年快速發展的軍民 用飛機進一步凸顯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滯後,因此加大投入成為必然的選擇。
國外軍事航空專家認為,中國的軍事航空發動機水平總體比美國落後至少20年。所謂的20多年的差距,主要是按相近型號和性能來講的。因為美國現在最 先進的F119和F120渦扇機已採用了變循環、矢量噴管等技術,而國外的渦扇發動機是上世紀80年代前後列裝的,我國的WS9於上世紀90年代末才研製 成功,WS10於21世紀初定型,整體和國外這些渦扇機的定型時間相差約20年。
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實際上目前發動機缺陷一直還是困擾中國軍事和民用航空企業的大問題。以殲20戰鬥機為例,不管其他技術的先進程度如何,僅發動 機一項,美國就質疑殲20無法達到四代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指標。而運20如果不能解決發動機問題,即使不用在購買伊爾76運輸機上受制於俄羅斯,量產時也 要在發動機上看俄企的眼色。
陸軍航空兵力量一直是中國陸軍的薄弱環節,隨著中國中重型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的自主發展成就顯現,令人看到了陸軍涅槃的希望。但是由於缺乏大功 率渦軸發動機卻令武直十戰力打了折扣。另外中國包括殲31、殲10、L15以及梟龍的外銷型號如使用國外動力將都受制於人。而使用當前水平的國產動力又會 影響用戶購買決心。
不過近日美媒報道的消息著實令人心頭一震。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報道稱,估計中國未來20年將斥資3000億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近2萬億元)研發 軍用和民用航空引擎,目前並已聘請外國工程師和退役空軍人士協助。這代表中國已將航空引擎技術作為優先發展的方向,且終將造出國產的航空引擎,藉以自制包 括轟炸機在內的軍用飛機。
客觀的講中國航空發動機水平與美俄歐航空大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認識到差距並下決心追趕,相信一定能追平甚至趕超。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得 益於這些年高科技領域的成果,中國航空企業在全數字化輔助設計、電腦全息3D建模等關鍵航空設計方面的科技水平,與美國已經在伯仲之間。在先進的巨型計算 機仿真模擬試驗、先進航空理論的創新、鈦合金精密加工技術、3D雷射列印異形件整體一次成型技術方面,中國和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是旗鼓相當的,甚至個 別方面還實現了超越。
據中航發動機公司公開透露,中國已經在研究國產變循環發動機,有著相應的計劃來研究未來先進發動機。中國發動機研製是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 代、探索一代。中航發動機還透露,中國發動機研製的技術目標時間表已經排到了2030年。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次正面證實中國已經開始變循環航空發動機的 預研工作,意味著在航空動力的前沿領域,中國與航空技術最先進的美國已經基本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