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歷史真相

「火燒東京」成為日本人永久的噩夢

自從飛機於20世紀初問世以來,人類便有了一種空中進攻手段。隨著航空技術的發達,對敵國實施戰略轟炸以摧毀其工業潛力,乃至民生設施,成為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起迫使對手屈服的主要手段。從1942年開始,美國便同英國一起轟炸德國,對日本卻鞭長莫及,同年4月,以航空母艦隱蔽接近實施的「東京上空30秒」空襲僅起到精神威脅作用。

1943年,美國在大反攻時制定了轟炸日本的計劃,由於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基地距日本的本土還有幾千公里,準備出場的主角就是最新服役的稱為「超級空中堡壘」的B-29重轟炸機。這種轟炸機預定從中國四川起飛,為此國民政府動員了幾十萬民工修築了機場。1944年6月15日,47架B-29轟炸機從成都起飛,受飛行半徑所限只飛到日本九州,轟炸了八幡鋼鐵廠,因投彈量不大,精度又很差,對工廠沒有造成太大破壞。不久,美軍完全奪取了塞班島、關島、提尼安島為中心的馬里亞納群島,自11月起,從那裡用轟炸機空襲東京。由於要躲避日軍戰鬥機攔截和高炮射擊,B-29轟炸機上升到1萬米高空投彈,只有10%的炸彈能命中目標,日本工廠絕大多數還能正常生產。看到預想的目標達不到,美國軍方對怎樣實施戰略轟炸又進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

1945年1月底,美軍第21轟炸機集團指揮官柯蒂斯·李梅分管了對日戰略轟炸,起初也採取白天轟炸的戰略,但仍感戰果有限且損失不小。2月19日,一群B-29還未進入日本本土,就遭到大批「鍾馗」戰鬥機攔截,共有10架被擊落。李梅通過總結轟炸經驗,發現從高空投擲爆破彈不僅命中率低,而且只轟炸日本的工廠也不能從根本上破壞生產潛力。當時日本武器的零部件大都由居民區的小作坊生產,最後送到工廠組裝,而居民區住房密集且多為木結構,如果大量投擲燃燒彈並在大風天氣,就可形成難以撲滅的大火災。居民區一旦被炸毀,小作坊不能生產,工廠的組裝也就停頓下來了。

3月9日,李梅下令開始執行「火燒東京」計劃。鑒於日本戰鬥機缺乏夜戰設備攔截困難,他在晚間出動了325架B-29重型轟炸機。為了增加載彈量,李梅讓轟炸機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全部攜帶燃燒彈,載彈量從3噸增加到7噸,以小編隊多方向進入東京,靠雷達指引轟炸。此時日本戰鬥機還大都沒有夜間攔截能力,B-29轟炸機群沒有受到攔截就順利飛到東京上空。

據老一代東京市民回憶,這個當時有500萬人口的大城市在1945年3月9日午夜,遇到了恐怖程度不亞於關東大地震的災難。空襲警報響起後,市民認為敵機在黑暗中投彈炸不中目標,大多數留在家中,同時感到即便落下少量燃燒彈靠居民區備用的水桶、沙袋也能撲滅。他們沒有想到,這天夜間在東京上空有多達50萬枚重7公斤的小燃燒彈,如雨點般地投擲下來。這種「火攻」的方式對具備完善的消防措施且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官府大樓,以及大工廠的效果有限,而對居民區有極大的破壞性,百姓大為遭殃。大量燃燒彈在成片的木房上引發了沖天烈焰,日本老百姓靠水桶和手裡的撲火工具根本無法滅火,只好扶老攜幼地奔逃,跑不動的人和被煙嗆昏的人則在路上紛紛倒下。

美機投下的燃燒彈,是剛製成的凝固汽油彈,難以用水撲滅。3月9日夜間投下2000噸燃燒彈時,東京恰好颳起強勁的西北風,一些街區瞬間呈現「火爆」場面,溫度高達上千度。不少市民受不了灼烤,跳入市內的河中,沒想到河水也被燒得沸騰起來,第二天早上,東京許多河面都漂滿了煮熟了的屍體。

3月10日天亮時,東京四分之一的區域即40平方公里被燒成青煙繚繞的平地,26萬幢房屋付之一炬,刮大風時迷眼的不是沙子,而是人的骨灰。隨後市內發現8.3萬具屍體,若再算上失蹤人員和葬身於廢墟之下的人,估計當夜有10萬人被燒死,還有10萬人被燒傷,這是世界戰爭史上因轟炸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一次。

按照1923年世界各大國同意的國際空戰規律,飛機應禁止轟炸平民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10月8日,日軍首先違反了本國政府承諾遵守的國際規律,以11架飛機空襲錦州居民區和學校,開創了無差別轟炸的野蠻先例,此後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又肆意轟炸平民以實施恫嚇。結果惡有惡報,日本人最終嘗到先前加在別國頭上的恐怖。

「火燒東京」後的第二天,317架B-29轟炸機夜襲名古屋,這個設有製造零式戰鬥機的三菱公司的城市中心區火焰騰飛。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轟炸,落下1700噸燃燒彈,約20平方公里的市區在3小時內焚毀。3月16日,美軍又火攻了神戶,導致近半數居民區被燒毀。

日本這些大城市在遭受火攻時,人員死亡情況比東京少得多,是因為他們已吸取了「三九大轟炸」的教訓,事先組織了居民疏散,市內又設立了避火區,不過房屋被燒毀的狀態一樣嚴重。此後,美軍的空襲範圍不斷擴大,到同年7月已經向日本投彈共16萬噸,其中10萬噸以上是燃燒彈,其餘炸彈多投向鐵路樞紐和港口,以破壞運輸系統。

根據戰後美軍的調查發現,燃燒彈主要適合於燒毀老百姓住的木房,日本幾個主要大城市的居民區約一半被焚燒,工廠廠房和大型建築物損失並不大。由於遭受可怕的火攻,日本各大城市有850萬居民逃到鄉下,導致許多工廠無人上班,大量小作坊也被燒掉,這都造成生產鏈中斷,基本達到了破壞日本軍工生產和經濟生活的戰略目標。

美軍水雷實施的「飢餓戰役」讓日本變「餓島」

美軍對日本的戰略性打擊,除了空中轟炸,還採取了海上封鎖戰略。在1945年春天之前,美軍海上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往來南洋的海運船隻,此後又以潛艇、飛機和布雷攻擊阻止日方從朝鮮、滿洲向本土運糧。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便說:「對付日本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什麼也得不到。」

日本發動戰爭時,國內需要的多數工業原料及三分之一的糧食要依靠海外輸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運輸船的生產量一直趕不上被美軍潛艇擊沉的數量。從1945年上半年開始,因美軍在菲律賓、沖繩相繼建立了航空基地,能使用陸軍航空兵的B-25轟炸機以及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對日本的本土港口實施戰術性攻擊,日本港口內停泊的船艦又有很多被炸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擊沉船隻噸位最多,卻沒有完成破壞對手海上交通線的戰略目標,美國潛艇卻做到了這一點。美軍共有314艘潛艇參戰,絕大多數用於太平洋戰場,共擊沉日本商船和軍艦1560艘,共530萬噸,占日本船舶損失噸位的60%。

戰前日本擁有560萬噸可出海的船舶,開戰後又掠奪了80萬噸,總計為640萬噸。在戰爭期間新建了397萬噸,這樣加起來日本在戰時前後擁有1000多萬噸位的船舶。然而在戰時被美軍擊沉了883萬噸,戰爭結束時只剩156噸船隻,其中大多又被炸傷不能出海,海運能力等於喪失了90%以上。

在戰爭末期,日本見通向南洋的海運線斷絕,便將剩餘的船舶大都集中於日本海和對馬海峽,保持通向朝鮮這最後一條海運線。美軍從1945年春天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封鎖戰——「飢餓戰役」。從這一名稱便可看出,戰役目標主要是要斷絕日本的糧食供應,以造成全國性饑荒。

戰前日本每年約自產大米1000萬噸,大麥等其他糧食約400萬噸,只能保障7000多萬本土居民需求的三分之二,缺口就靠從朝鮮半島、滿洲征糧彌補。開戰後,日本本土農業萎縮,外來糧食更是維持軍民吃飯的命脈,美軍正好瞄準了這一「命門」。

1945年3月27日,美軍出動92架B-29轟炸機飛抵下關海域,將數百枚水雷投入預定海域,切斷了通向朝鮮釜山的海運線。美軍潛艇也進入日本稱為「內湖」的日本海,不斷攻擊運輸船並協助布雷,一個月內便將35艘艦船擊沉炸沉。接著,美軍布雷規模越來越大,到8月初共布雷1.2萬多枚,導致日本670艘艦船被水雷炸沉和嚴重損壞,本島因海運完全癱瘓幾乎變成一座「死島」。

日軍面對美軍的布雷顯得束手無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過去認為水雷只是一種防禦性武器,長期不重視,沒有建造多少掃雷艇;二是完全喪失了制空權,日軍的掃雷艇(包括用漁船改裝成的)在美機轟炸下很難出海作業。

「飢餓戰役」實施只4個月,日本高層在7月間的戰爭研討會上便承認,到這年秋季工業生產就會因喪失原料基本停止。此時農村青壯年大都被征入伍,田地上主要靠老人和婦女耕作,又沒有化肥農藥,這一年日本大米的收穫量降到660萬噸,加上其他雜糧也只有900萬噸糧食,達不到正常需求的40%。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再度下調配給標準,居民每天只供給糧食290克,其中還多是甘薯、橡子面等雜糧,除了有積蓄、有權勢的家庭以及軍人外,其餘人都陷入飢餓之中。

到了這個地步,了解糧食供應內情的日本政府官員都私下哀嘆,若是繼續打下去,真不知讓老百姓怎樣熬過這個冬天。其中有些人悲觀地預言,至明年春天,「日本只會剩下兩種人——死人和瀕死的人。『一億總玉碎』真要實現了」。天皇也清楚這一狀況,在1945年8月15日的那篇《終戰詔書》中也公開承認,「若繼續戰爭,勢必造成我民族之毀滅」。

東洋三島回到「木屐時代」,多數國民已不相信勝利

戰爭末期,美國對日本的轟炸封鎖,也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支撐的日軍及其國內民眾造成了精神上的極大挫傷,過去近乎瘋狂的侵略氣焰已被沮喪的失敗情緒壓倒。

在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日本可謂是進入到了近代歷史上最悽慘的時期。整個國家成為一座苦役營,人民被驅趕著從事軍工生產,不僅食不果腹而且衣不蔽體。

為了垂死掙扎,日本當局在1944年末至1945年實行春季大動員,將軍隊人數由400多萬增加到700多萬,17歲至45歲的無殘疾男子中只有工廠中的特需技工和理工科大學生免徵,其他人都要入伍當兵。結果工廠中干粗活的勞力主要靠年輕婦女包括女中學生補充。她們每天只配給不足300克糧食,經常累昏或餓昏在工具機旁。

此時上班成了日本城市內的一大難題。1943年以後,公共汽車因缺油停駛,電車也經常停開。起初人們只好以自行車出行,後因橡膠供應中斷沒有車胎補充,多數自行車不能再騎了,「上班族」只好靠腿走,路遠的人乾脆住在廠里。入冬後,工廠又沒有民用燃煤,女工們只有相互擠在工廠的床上取暖。

自侵華戰爭陷入持久戰後,日本便壓縮民用生產,從1939年起服裝都要憑票供應。日本的紡織業在戰前居世界第三位,從1943年起外來棉花、羊毛等原料大都中斷,1945年上半年的棉布產量降到原來的2%,只能全部用於製作軍裝。此時本土唯一供給民間的布料,是一種叫作「豆腐」的易碎織物,人稱「再生布」。它是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而成,做成衣服後從外觀看與過去的服裝無異,但只要摔一跤就會碎裂,手指頭用勁一戳就能戳穿。這種材質的服裝,人們只是在參加重大活動時謹慎地穿上,到了勞動場所或回到家裡又會穿破爛的舊衣。據戰時曾被抓勞工到日本的中國作家鄧友梅回憶,他所在的工廠里,女學生幹活時大都上體祼露,簡直不忍去看。在「火攻」燒掉家園的街區,許多人甚至披著麻袋或穿水泥袋子。

戰爭末期,普通日本人穿的鞋也充分顯示出狼狽之像。因橡膠、皮革缺少而都歸軍用,民用膠鞋、皮鞋生產停止。除參加重大活動時人們穿保存的舊鞋,平常只能穿傳統的木屐,農村則穿編織的草鞋。街道上恢復了一片「木拖拉板聲」,仿佛倒退回古代。

生活的困苦和絕望,導致多數日本民眾由盲目支持戰爭轉向厭戰。90年代初筆者在日本時,曾與當年蒙受空襲的老年學者們談過戰時情況。據他們講,1945年春季以後,美軍對東京、橫濱等大城市採取「疲勞式轟炸」。天亮後不久,城內防空警報就會響起,人們都向防空洞跑,通常一小時左右解除警報響起。職工剛回工作場所往往又有空襲警報,只好跑回防空洞,一天反覆多次。那時日本人大都吃不飽,跑空襲時腿都發軟,不少人索性不上班,天亮便帶著食物和板凳到防空洞口,飛機來了就進去,解除警報再出來曬太陽。就這樣,日本大城市的正常生產活動在白天基本停頓,晚間因電力不足又使多數工廠無法照明而難以生產。

白天,日本各大城市不斷遭受「疲勞式轟炸」,夜間,美國飛機因有雷達引導又經常來襲投燃燒彈,居民們要一次次起來防火救火。人們白天晚間都被空襲折磨,個個疲憊不堪,戰爭初期的狂熱情緒已被沮喪取代。

日本戰敗後進行的民意調查說明,1944年春季,國土遭受空襲前,還有80%的日本人相信「皇國必勝」,1945年上半年卻有一半以上的日本人認為戰爭已經輸了,還相信勝利的人主要是不太懂事的青少年。因此,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多數人感覺是總算得到了解脫。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總吹噓其國民有武士的「玉碎」精神,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卻是物質決定精神,如俗話說「肚子決定腦子」,一般日本人也不例外。對外掠奪獲勝並得到物質收益時,日本多數人確有狂熱精神。戰爭失利並導致生活困苦時,他們的意志同樣會崩潰,最後沒有「總玉碎」而實行了馴服的「總投降」。

美國出於全球戰略,向日本投下原子彈

日本列島遭受轟炸封鎖,經濟接近崩潰時,軍部頭目卻仍叫嚷著實行「本土決戰」。從1945年年初起,日軍一些人又公開揚言,萬一本土不能堅持,可以將天皇和首都遷到朝鮮或「滿洲」,依靠那裡的工業設施和資源還能再打兩三年。根據戰後得知的內情,這種叫囂實際上是對美國表示強硬,想爭取好一點的投降條件,並沒有真正計劃遷都。不過美國首腦對戰爭久拖不決已經感到難於忍耐,蘇聯的勢力在東歐發展的情況又使其擔憂。於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三巨頭會議上,不惜拿中國的領土權益同蘇聯做交易,換取史達林同意在擊敗德國的兩三個月後參加對日作戰。剛剛在對德戰爭中鍛鍊出世界最強陸軍的蘇聯一旦進攻中國東北和朝鮮,日軍在大陸勢必無法長期頑抗,美國再集中力量打日本本土就會容易得多。

美國對日本實施的轟炸,主要受害者是普通平民,上層和軍部遲遲沒有屈服的表示,白宮決策者感到要取得最後勝利還要以軍隊登陸。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採取了拚死打到最後一個人的所謂「玉碎」戰術,在海上又以「神風」特攻隊實行自殺式攻擊。奪取一個小小的硫磺島時,美軍便傷亡了2萬多人。美國首腦以此計算,在日本本土登陸恐怕要傷亡100萬人,於是寄希望於自己單獨研製的核武器。

核武器的成功研製,是人類戰爭史上劃時代的一項成果。這一科研成果既給人類帶來了新的能源,又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福兮?禍兮?到現在還未得出最後結論。

1939年11月,流亡美國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搶在納粹之前研製出原子彈。根據總統決定,美國啟動對外稱為「曼哈頓工程」的絕密項目,從1941年至1945年投資20億美元。這筆錢在當時能製造60艘中型航空母艦。英國都無此財力,只好將自己的核科學家送到美國參加研製。

當時德國和日本也試驗過原子彈的研製,卻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如日本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在40年代初也組織了原子彈研製。他的計劃和美國「曼哈頓工程」相似,武器設計、開發與生產鈾235同時進行。這個計劃代號為「仁方案」,卻因日本沒有氧化鈾,其研究所49號樓被炸毀,實驗室和鈾同位素分離器也被破壞,「仁方案」還未越過試驗室階段便流產。

擁有世界上最雄厚財力和科技實力的美國,用了5年時間終於完成了「曼哈頓」計劃。1945年6月,美國生產出20公斤鈾235和50公斤鈽239,這些核裝料馬上裝配成三顆原子彈,其中一顆是鈾彈、兩顆鈽彈,代號分別為「小男孩」「瘦男人」和「胖子」。美方決定,用那顆體積太大、裝不進轟炸機的「瘦男人」來先進行首次核試驗,看一下是否能用,以及威力有多大。

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秘密進行核爆炸成功。據測算,這顆人類試爆的第一顆原子彈威力相當於近2萬噸TNT炸藥。試驗場上的科學家們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恐懼感,「曼哈頓計劃」的組織者、美國的「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馬上擔憂這種武器可能給世界帶來毀滅,建議可向日本做威脅演示而不要真正使用,尤其不要向住有大量和平居民的城市投擲。愛因斯坦也堅決反對使用原子彈,他當初主張研製核武器是不想讓納粹搶先造出這種可怕的炸彈。當美軍和盟軍占領了德國,沒有發現納粹有原子彈時,他就認為不必再使用核武器了。

原子彈一旦製造出來,就不由科學家而是由政治家說了算了。美國高層決定使用核武器,除了逼迫日本快些投降,也想在全世界顯示自己獨一無二的軍事打擊力,按國務卿貝爾納斯的話說就是「同俄國人更好商量」。美國軍政首腦對日本天皇抱有希望,認為不能把原子彈投在皇宮所在地東京,於是選擇居民密集的城市,以便更好地試驗原子彈的殺傷力。

8月6日,載運代號「小男孩」鈾彈的B-29轟炸機從馬里亞納群島上的提尼安基地起飛,飛到日本第八大城市廣島上空。該市原有34萬居民,因疏散只剩24萬人。看到只有單機凌空,廣島人普遍認為只是偵察沒有進防空洞,結果瞬間出現了相當1.6萬噸TNT炸藥當量的大爆炸,造成了13萬平民傷亡,其中8萬人死去。日本陸軍第二總軍司令部位於廣島市郊區,所受損失卻不大。

對於廣島的這次災禍,天皇未召集內閣開會,軍部要人對傷亡數字更不在意,反倒是主和派們認為接受投降終於有了藉口。由於上層等候蘇聯的答覆,對原子彈襲擊沒有做出反應。8月9日,美軍B-29型轟炸機編隊又從提尼安基地出發,飛向預定襲擊的第一個目標——小倉。

由於那裡雲霧太大找不到瞄準點,飛行員便襲擊候補目標——長崎。長崎是一個山城,因山嶺阻隔保護了部分市區,這顆代號「胖子」的鈽彈的2萬噸當量爆炸造成了4萬人死亡和6萬人負傷。

廣島和長崎的核爆炸證明人類經歷了用體能、熱能進行戰爭這兩個階段後,核能這種幽靈又鑽出了魔盒,戰爭有了第三種能量。對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一事該如何評價,世界上幾十年爭論不休。從歷史進程看,此時日本投降已成定局,並不一定非要採取核轟炸。當然,原子彈爆炸對催促日本當權者投降有一定作用,不過使用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消滅平民也違背道義。人類應禁止使用核武器並最終銷毀它,這又成為後來國際上進步人士的一致要求。

摘自《檔案揭秘——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細節》,李涵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3月版

>>>>精彩閱讀:(直擊↓標題可閱讀)

抗戰中的軍統

軍統、中統為何始終無法打入延安?

關注書房記微信公眾號(shufangji2013)

隨時免費看更新,請點擊下方「訂閱」,訂閱↓↓↓書房記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0072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