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華政策變化值得中國反思

在中國雄心勃勃地發展航空母艦、遠程戰略轟炸機、戰略飛彈、核潛艇等戰略性武器,並致力於在周邊展示軍事力量和外交技巧的時候,可能有一個國家的改變對中國來說,意味深長。

印度是中國龐大的鄰居,該國國土面積在世界上居於前列,人口數量更是僅次於中國,而且它還是亞洲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經濟和社會發展富有活力,與不同的是,它信奉自由主義價值觀和資本主義制度。印度和中國具有複雜的歷史和現實關係。它是最早與中共領導下的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但兩國也曾在邊境發生武裝衝突,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也成為中印恩怨情仇關係的組成部分,進入新時期後,兩國經貿關係密切,但在地緣上又相互競爭,彼此警惕。印度尤其對中國進入印度洋備感焦慮--印度向來將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自尼赫魯以來,印度就自恃為世界性大國,並將其作為本國的戰略目標,他要成為國際遊戲的一個重要參與方,而不是別人擺布的棋子,正因如此,長期以來,它寧願與所有世界大國都既合作又保持一定距離,實行不結盟主義,以便更有效地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和長遠目標。在這一戰略之下,印度與中國的關係亦很密切。尤其是中國為應對東和南方向的海洋爭端等緊迫挑戰,穩定西部邊陲成為重要的政策選擇,中國和印度之間關係的密切、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但印度正在發生的一些微妙變化值得關注。在印度邀請下,日本自去年開始成為美印年度"馬拉巴爾"演習的永久成員。這一戰略演習機制今年將移師到敏感的菲律賓西面的北部海域。而印度此舉並非一時興起。在美印領導人互訪時,都就南海正在升溫的緊張局勢和海洋領土爭端表示關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說,他已和印度國防部長馬諾哈爾·帕里卡爾達成協議,要求在今年舉行一系列的聯合軍事演習。

印美關係在安全領域大幅度推進,卡特在不久前國會表示,美國現在跟印度距達成一項將允許兩國軍方在加油和維修時能更方便地使用對方資源的後勤協議已更進一步,有望在下月其本人訪印時簽署該協議。該協議如能達成,意味著兩國朝軍事結盟關係前進了一大步。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甚至舊話重提,將擱置達十年的"美日澳印"四國海軍聯盟作為未來亞太戰略的一個選項。哈里斯認為,強國在試圖"通過威嚇和脅迫手段欺凌較小國家"--這與歐巴馬稱中國奉行"強權即公理"邏輯是一脈相承的,給廣泛的海軍寫作是避免這種情況的最佳方式這一論點提供理由。隨著局勢發展,我們認為,四國海軍聯盟也即輿論所稱之亞洲版"北約"很有可能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印度加強與美國的關係並非唯一的,印度正在採取行動,與亞太的重要大國日本、澳大利亞強化戰略溝通,三國已形成外長級定期會晤機制。而印度與日本的關係尤其引人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印度總理莫迪共同宣布,兩國結成"特別戰略全球夥伴關係",一般認為兩人對華觀點相似,都高度警惕中國的崛起對區域的戰略影響,尤其是對地緣政治的改變。事實上,安倍始終努力將印度納入其構想的安全保障鑽石圈中,在這個構想中,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亞太大國都是其重要成員,其主要針對的目標就是中國。

這些都表明,印度正在加入到制衡中國的海洋擴張的"大合唱"中。在這一點上有關各國是一致的,雖然它們的利益訴求可能不同。四國中,美國、日本的經濟、安全和發展利益更直接些。而對於印度來說,牽制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行動,不僅關乎國際道義,也更涉及到自身在印度洋的利益。所謂唇亡齒寒,顯然,在它看來,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獲勝,印度洋將成為未來更直接的擴張目標。印度此舉實際上是未雨綢繆,通過國際聯合保障自身在印度洋的安全和利益。

中國需要反思自身全面開花的安全政策是否合乎其宜。中國在東海、南海的軍事和安全政策正變得咄咄逼人,就在國際上對中國產生警惕,並籲求相關區域非軍事化後,中國乾脆公開了本國在這些地區的軍事布防--包括戰鬥機、飛彈和飛機場建設等軍事部署。而令印度耿耿於懷,也是直接觸及其敏感神經的是,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計劃的同時,將軍事觸角也延展到該地區--似乎中國與印度謀求和平的意願以及穩定西部以解除在東南方向局勢緊張背景下的後顧之憂的策略,並不一致。中國應該考慮,全面樹敵是否有利於或有助於國家利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95544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