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創始者,也是中華民國的首屆大總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 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在袁世凱的世界中,夢想著做皇帝,而做皇帝就是要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但是,令您大跌眼鏡的是袁世凱死前,指定的繼承人中,恰恰沒有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
中華帝國國旗
袁世凱登基
在袁世凱的授意及爪牙安排下,1915年12月,在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準備建立君主立憲制。
袁世凱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準備成立中華帝國,打算1916年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並擬定《新皇室規範》,其中包括「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製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這初鬧劇是袁世凱親子導演的,引發社會各界的不滿。據傳,三公主袁靜雪瞅著丫鬟買回來的五香酥蠶豆傻了眼——袁靜雪無意發現包蠶豆的《順天時報》竟然與自家的《順天時報》完全不一樣!
外邊的報紙上多是反對父親稱帝的報道,而自家看到的「輿論導向」卻全是擁戴老爸當皇帝的消息!三小姐懵了,當晚例見父親時,就把包蠶豆的報紙遞了上去。
老袁恍然大悟:都是大兒子搗的鬼!第二天,盛怒的袁世凱招來袁克定,動手用皮鞭狠狠抽打了 袁克定,此時他才明白:將國體改為帝制,並非「天下歸心」 ,此後一病不起。
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鍔和唐繼堯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3月份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
死後指定繼承人中沒有兒子
袁世凱臨死前說出了「約法」二字,雖然沒來得及講清楚到底是「臨時約法」還是「民三約法」,但從爾後他對「金匱石屋」的認同上來看,所指系「民三約法」無疑。
所謂「石屋」是一座以雲南白石築成的小房子,建於中南海萬字廊內,「金匱」則是一隻外面鍍了金的保險箱。「民三約法」規定,總統候選人只能由現任總統推薦,其名冊就藏於「石屋」的「金匱」之中。
「金匱石屋」的鑰匙共有三把,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國務卿分掌,三把鑰匙中至少有兩把進行配合,也能開門啟匱。平時如果不是用於選舉,或得到大總統特許,誰也看不到那本神秘的的名冊。自然,作為大總統的袁世凱本人是個例外,他只要想看隨時能夠取出來看。
袁世凱一死,眾人遵囑打開「金匱石屋」,拿出了名冊。關於名冊上的名單,據說袁世凱曾做過多次改動,最後一次是把袁克定給劃掉了。這說明在帝制撤銷後,袁世凱的腦子並不糊塗,他知道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若仍把袁克定作為繼承人,不但不可能得到群臣們的擁護,反而還可能害了兒子的性命。
老袁一輩子說了很多謊話,但他臨終前把大總統印交給徐世昌,並且說要讓黎元洪做總統,看來是真話——名冊上寫著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居於第一。
即便沒有名冊,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在繼任總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除了「臨時約法」和「民三約法」所提供的法律依據外,由於黎元洪被認為是一個與南方有一定關係的人,所以他還得到了南方的擁戴和支持。早在護國軍要求袁世凱退位時,「以黎代袁」的主張在南方就頗盛行。
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隨後在中南海春耦齋內開會,討論究竟由誰出任總統。徐世昌明確表示:「最好是請黎副總統出來。現在南方獨立,收拾時局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黎副總統的聲望有助於推動南北統一等問題,他做總統比較合適。」
段祺瑞起先默不作聲,思考了幾分鐘後才說,既然「相國這樣說,就這樣辦吧!」
徐世昌、段祺瑞也是袁世凱指定的「法定」候選人,他們退出競爭,是因為各有各的顧慮。徐世昌資格最老,但他不是軍人,和雖是軍人出身,手中卻無一兵一卒的黎元洪境遇相仿,而且南北支持他的人都不多,因此在競爭力方面,他尚不及得到南方支持的黎元洪。
三人之中,競爭力最強的其實是段祺瑞。袁世凱死後,軍權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段祺瑞手中,而且他的學生、同僚和舊部遍布軍政界——令段祺瑞自己都感到得意的是,當時全國的督軍、師、旅長,半數以上皆為其門生故吏。
在重建共和方面,三個候選人應該說都無可挑剔,但段祺瑞又更為引人注目:作為清廷大吏,毅然發出共和通電,「一造共和」;作為袁世凱的得力幹將,敢於抵制袁世凱復辟帝制,「二造共和」。
無論自身擁有的實力還是社會輿論的接受程度,段祺瑞要擠掉黎元洪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也不是真的不想繼承老袁的衣缽,猶豫的那幾分鐘已足以說明問題。
袁世凱為啥沒有傳位給兒子?
袁世凱一妻九妾共生了17個兒子、15個女兒。
這些兒子中,袁克文是比較有出息的,但是反對袁世凱稱帝,後來逃亡上海。這樣,如果袁世凱指定兒子做繼承人,只能選擇袁克定,但是並非理想人選。
袁克定袁世凱的長子 (1878年-1958年),外號袁大瘸子 。袁克定 一改他父親那種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袁世凱在清朝為官的時候,袁克定也供職於農工商部,但天有不測風雲,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騎馬的時候不慎摔傷,因為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病根,走路有點跛態,作為父親的袁世凱看了十分痛心,便於次年送他到德國繼續治療。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見袁大總統的長子前來就醫,自然十分重視, 曾說大公子回國後一定轉告大總統,中國要恢復帝制的話,德國一定盡力襄助。 1914年,36歲的袁公子在德國腳傷沒治好,倒是懷揣著一個皇帝夢回了國。由此,袁克定在家中颳起一陣「德國旋風」,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隱然以「太子」自居。
可惜的是,袁世凱當上總統後卻對家人、親戚十分避嫌,他幾個成年的兒子在前清的時候倒在官府里做過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國後,在袁世凱的堅持下,反而沒有一個人在外做官,這讓袁克定十分鬱悶。
袁世凱發現他的北洋軍派系林立, 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們,都已經大都各有山頭,指揮不易。於是,袁世凱在掌握政權之後便著手重建自己的軍隊,而這時保定陸軍學校的校長蔣方震(字百里)提出編練「模範團」以重整軍威,袁世凱便採納了這個意見。所謂「模範團」,就是從各師中抽調各級軍官分別充當軍官和士兵,建制為團,訓練半年後派到各師充當軍官,以改造優化軍隊中的軍官結構。 袁克定在聽說此事後,便也想學習袁世凱當年小站練兵的經歷,於是他就向老頭子提出由他來擔任「模範團」團長。袁世凱開始覺得不妥,袁克定便說自己在德國的時候,發現德國皇族在國內只能擔任軍職,不得干涉內政,這是一個值得效仿的好辦法。
但是,此舉還沒有形成氣候,袁世凱就因病去世。在繼承人中,原本是有袁克定的,為啥又划下去了呢?主要是因為袁克定沒有執掌軍隊,威信不夠,一旦成為繼承人,無法壓住眾人。此外,袁克定因為腿瘸,形象不好。為啥不選擇別的兒子呢?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大兒子袁克定37歲,而其他最大的兒子剛剛25歲,他認為年齡尚小,不能堪當大印。在這一點上,袁世凱還是看的很清楚的,既然傳給兒子,兒子也無法接招,那就不如傳位給別人,也省著兒孫有殺身之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93433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