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辛:晚清積弱,連朝鮮都以為中國好欺負。朝鮮曾入侵中國東北,遭邊防清軍迎頭痛擊!

張無忌| 2016-03-01| 檢舉

解密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辛:晚清積弱,連朝鮮都以為中國好欺負。朝鮮曾入侵中國東北,遭邊防清軍迎頭痛擊!

我們知道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未必知道甲午戰爭之後,朝鮮旋即投靠俄國,而且俄軍竊據東北五年之久。期間還在俄國的挑動下,發生一起朝鮮入侵延邊事件。在那樣惡劣的國際環境下,吉林地方部隊給與侵略者迎頭痛擊......

1、近代東亞勢力消長

中朝本是友好鄰邦,數百年來和睦相處,朝鮮也被明清兩朝視為第一藩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10年間,東亞地區相繼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日俄戰爭等重大事件。其中,中日甲午戰爭以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這場戰爭,使東亞的力量對比驟然發生變化,同時給中國、日本、朝鮮三國以重大影響。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打擊最大,割地之多,賠款之巨,條約之苛,屈辱之深,前所未有,它使中華民族在物質、精神上所受的傷害極為嚴重。國際地位急劇跌落,被帝國主義者視為「東亞病夫」,並且已不再能作為力量實體而繼續存在。帝國主義列強趁著中國戰敗之機,蜂擁而上,掀起了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獵獲物。

作為島國的日本,在歷史上第一次打敗「大清帝國」,並在東方崛起,成了可以躋身世界列強之林的「東方第一強國」。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後,日本朝野上下一致認為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對為首干涉還遼的俄國懷有強烈復仇情緒,並在「臥薪嘗膽」的口號下,制定了一個十年擴軍計劃,大肆擴軍備戰,為日後以侵略中國東北與朝鮮為目的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甲午戰爭使朝鮮得到的最大收穫,莫過於使其「自主獨立」。早在甲午戰爭的硝煙未消之時(1895年1月7日),朝鮮金弘集內閣在日本的操縱下,宣布與清廷斷交,「自主獨立」。隨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則以國際法的形式撤消了清朝對朝鮮的宗主權,打開了日本向朝鮮擴張的道路。馬關條約簽訂後,朝鮮王高宗在昌德宮秘宛舉行盛大的「獨立」慶典。兩年後的1897年10月,朝鮮進行光武改革,宣布成立大韓帝國,朝鮮王改稱大韓帝國皇帝。

中國的沉淪和朝鮮的「獨立」,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朝政治關係中兩個最重要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它將制約著甲午戰後10年的中朝關係的發展。中朝關係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被定位在平等格局之中,即由藩屬關係變為平等關係。同時,在遠東對朝鮮極具影響力的日俄兩國勢力的盛衰,則成為影響中朝關係的重要變數。

2、導火線:延邊地區越墾朝鮮人管理權限問題

清廷在延邊地區的行政建置始於康熙末年。1714年,清廷在琿春始設協領,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管轄。1859年(咸豐9年)7月,因琿春邊務事繁,將琿春協領賞加副都統銜以資震懾,此為圖們江以北整場邊防之始。1881年(光緒7年)5月奏准添設副都統,稱琿春副都統並裁撤副都統銜協領,管轄和鎮守圖們江以北地區。琿春副都統隸屬於吉林將軍管轄,它既是軍事機構又是民政機構。

晚清以來,東三省的地位愈發重要,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東三省的開發。在內地居民大量湧入東三省墾荒的同時,大量朝鮮居民也由朝鮮北部越界進入中國圖們江以北一帶墾荒定居。此時,面臨朝鮮移民禁而不止的問題,單純的「刷還」政策已無法奏效,清朝統治者必須採取新的措施,在禁止進一步流入的同時,將流入圖們江以北的朝鮮移民管理起來,隨之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與督辦吳大澄,向朝廷上奏並得到批准,對越墾朝鮮人進行戶口登記,並決定納入中國戶籍,分歸敦化、琿春兩地管理。為了管理越墾朝鮮人,清廷在琿春設立招墾總局,同時在南崗(今延吉市)、五道溝(今琿春馬滴達鄉境內)設立招墾分局。黑頂子(琿春城東南)在1886年收回後,又設立黑頂子屯墾營一處。

1884年,琿春副都統奉諭兼任幫辦,「不僅專辦邊防,而韓民越墾事宜亦由其隨時經理」。翌年,根據《吉林朝鮮商民貿易地方章程》,在與朝鮮接界處和龍峪設立通商局, 在光霽峪、西步江設立分卡,管理通商、稅務與朝鮮人越墾事務。翌年,在煙集崗(今延吉市)設立越墾局,專管朝鮮移民越墾事務,並將哈爾巴嶺以東地區的墾務,由敦化縣劃歸琿春招墾總局和越墾局管理。1891年,琿春招墾總局和越墾局合併為撫墾局並南遷到南崗,管理來墾漢人和越墾朝鮮人的墾荒事務。當時,延吉一帶還沒有廳、縣的設置,通商局卡就「兼有理民之責」。後來,由於清政府對朝鮮移民政策上的轉變和專墾區的設立,吸引了大批朝鮮移民,進入圖們江流域的朝鮮人日益增多,「華韓雜處,事務殷繁,已非敦化、琿春遠在數百里外者所能治理。」所以,1902年(光緒28年)於琿春相近的煙集崗,添設了延吉廳撫民同知一員,廳屬和龍峪地方,添設分防經歷一員。翌年3月,延吉廳設廳治於局子街,正式開廳,隸屬於吉林省分巡道管轄。從1902年成立延吉廳起,圖們江北始有完全理民之官。

自1881年以來,清政府著手處理延邊地區朝鮮移民問題,至1890年,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准,將朝鮮移民編甲升科,領照納租,歸地方官管轄,正式實施入籍政策。但在1899年以前,這只是清政府單方面對朝鮮移民採取的政策,尚未得到朝鮮政府的正式認可。1899年9月,中朝兩國簽訂通商條約十五款,史稱《光緒二十五年中韓條約》。這條約十二款明確規定:「邊民已經越墾者,聽其安業,俾保其性命財產,以後如有潛越邊界者,彼此均應禁止,以免滋生事端。」 至此,1899年之前越墾的朝鮮移民從法律上獲得中國公民的合法地位。由於該條款具有法律溯及力,因而,自1899年以後清政府對朝鮮移民實施的行政管轄皆有法理性,是無可非議的。

1909年8月,吉林巡撫奏請將延吉廳改升延吉府,並設琿春廳和和龍、汪清二縣。延吉府設於局子街,琿春廳設於琿春城,汪清縣設於百草溝,和龍峪分防經歷升為縣,設於大拉子。同年9月,又設立吉林東南路兵備道台公署,稱住延吉,直隸于吉林巡撫,在延邊地區的一府一廳二縣,均隸屬於東南路兵備道管轄。至些,清在延邊地區的行政建置基本完成,並將朝鮮人完全置於管轄之下。

3、節外生枝的中朝邊界問題

1395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北伐至鴨綠江和和圖們江南岸,中朝兩國開始以此兩江為國界。只是由於當地荒涼,兩國政府並沒有進行實地勘測。直到清朝順治、康熙年間,不時發生朝鮮邊民非法越界采參捕獵、殺人越貨等案件,甚至於1710年(康熙四 十九年)發生了朝鮮李姓兄弟偷越鴨綠江殺人劫貨事件,康熙帝遂命烏喇總管穆克登前往邊界會審案件,並查勘中朝邊界,以杜絕朝民非法越界。

1711年,穆克登赴鴨綠江,因「路遠水大」,未能完成任務。1712年春,穆克登再次前往,會同朝鮮政府所指派的漢城府尹朴權、咸鏡道觀察使李善溥等接伴使,共同勘查邊界。1712年5月15日,中朝兩國官員登上白山(乃小白山,非長白山主峰)並樹碑勒石,刻文:「大清烏喇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朝鮮軍官李義復趙台相,差使官許梁朴道常,通官金應憲金慶門」。

穆克登查邊定界的歷史意義極為重大,首先,確認紅丹水為圖們江正源,隨行朝鮮官員無異議;其次,在長白山東南數十里之虛項嶺,又稱「小白山」或「白山」,立碑定界,並命名此地為「分水嶺」;其三,決定在中朝邊界無水陸路設立木柵、石碓、土堆,以為界線。穆克登基本完成了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江源地帶中朝邊界的定界任務,中朝邊界線由此變得清晰而明確。

遺憾的是,此次勘界紕漏不窮,給中朝邊界爭執埋下禍根。首先,朝鮮接伴史朴權和李善溥因年老體衰而無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員和譯員同去,為後來所立碑文的權威性帶來挑戰。其次,穆克登系軍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對國境勘查技術和相關知識所知甚少,不僅沒能找到圖們、鴨綠兩江正源,而且將其後的邊界立標過程完全委託於朝鮮官員,使所劃邊界對中國極為不利。

甲午戰爭結束後,朝鮮政府認為時機已到,便採取積極步驟,企圖一舉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便唆使地方官員對邊界及越墾朝鮮人情況進行調查,為今後的邊務交涉做準備。1897年朝鮮政府令咸鏡北道觀察使趙存禹就長白山定界碑和延邊地區朝鮮移民情況進行調查。1898年秋,朝鮮咸鏡北道鍾城前五衛將吳三甲等就長白山定界碑、勘界事宜及朝鮮移民喪失國籍等問題上奏國王,請求政府儘快解決。1899年春,吳三甲又就此申訴於政府。內部大臣李乾夏奉命訓令咸鏡北道觀察使李鍾觀就邊界問題進行調查。李受命後,任慶源郡守朴逸憲、觀察部主事金應龍為審查委員,就中朝邊界進行實地調查。

4、朝鮮藉助俄國覬覦延邊

日本雖然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但由於屈服於三國干涉,在朝鮮統治階層中威信掃地。相反,俄國因在「三國干涉還遼」中的作用,被朝鮮統治階層認為是無與倫比的強國,於是,在宮廷中有勢力的王妃閔氏一族更加接近俄國,使俄國勢力急劇滲透到朝鮮政府。1895年7月,閔氏一族在俄國駐漢城公使韋貝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將親日派朴泳孝等趕出政府,由親俄派取而代之。特別是,在1895年的「乙未事變」和1896年2月的「俄館播遷」事件後,日本在朝鮮的地位江河日下,而俄國的地位卻急劇上升。

1900年5月,沙俄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革命運動,並於同年10月 占領東北全境。當沙俄侵入琿春、延吉一帶,清政府在延邊地區的統治力量被削弱時,朝鮮統治集團就決計利用沙俄勢力侵占延邊地區。沙俄深知朝鮮政府侵占延邊地區心切,遂令其駐朝公使韋貝與朝鮮外務大臣李道宰就共同侵占延邊地區進行協商並達成秘密協議。根據協議,沙俄將「間島主權之半讓歸韓國,行韓國共同政治」。具體言之,在延邊地區設立與中國完全脫離主權關係的一個州,州長由「居住該地之韓人及二年以上居住該地之俄人以投標法選任」,並擁有「關於行政、財政、兵事、衛生、教育、宗教上一切之統治權」。該協議無疑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至此朝鮮政府藉助沙俄之勢力侵占延邊的陰謀昭然若揭。只是由於1902年4月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的簽訂和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使這一陰謀宣告破產。

5、朝鮮悍然入侵中國遭痛擊

朝鮮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非法建置、設官置吏,始於東邊道地區。早在1889年,令平安北道觀察使在鴨綠江對岸東邊道地區非法設立28個面,分歸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個郡,將中國固有領土劃歸朝鮮行政區域內。1897年,朝鮮政府任命徐相懋為西邊界管理使,以「保護」當地朝鮮人。1902年,朝鮮政府又在東邊道地區非法設立半官半民性質的鄉約組織,並任命議政府參贊李容泰為鄉約長,徐相懋為副鄉約長。1903年3月,徐率30餘名持帶槍械者非法越江,輾轉東邊道地方,清查越墾朝鮮人戶口,勒索錢財,征租收稅,並大肆燒殺搶掠,遭到中方的嚴正抗議。在延邊地區,1903年9月朝鮮政府非法任命李范允為間島管理使,並通過外交途徑正式照會清使許台身。被朝鮮政府任為北間島管理使的李范允,有恃無恐地越江進入和龍峪撫墾局轄境,公然傳示朝鮮墾民,並「擅自設約編丁,拿犯科稅」,充當朝鮮墾民生命財產的保護使。

李范允被任命為北間島觀察使後,在圖們江以北地區擅自任命管理人員,編戶斂財,籌集軍費,購置槍枝,私募壯丁組織軍隊(私炮隊),陰謀大舉進犯,占領延邊。至1904年1月末,李范允已從在中國邊境地帶居住的朝鮮墾民中斂錢十數萬兩,購買槍枝500支,抽練兵丁千餘名,並在鍾城設立炮營,組成私炮隊,聘請俄人為教官。隨後,自1904年2月起,李范允率私炮隊5000餘人進入圖們江以北,大舉侵犯中國邊境。4月,李范允部的侵略行徑達到高潮,深入中國邊界內地100多里。吉林地方政府決心強硬以對,「以戰為守,稍示兵威」。駐守延邊地區的清軍將領胡殿甲率領吉強軍堅決採取自衛手段,反擊李范允私炮隊,「連破七卡,遂能以少勝多,克獲全勝」。經過數日交戰,李范允部大敗,退過圖們江以南的朝鮮境內,隨後吉強軍肅清了圖們江以北沿江地區的朝鮮殘餘武裝。

朝鮮地方軍政官員在用武力侵占延邊的陰謀失敗的情況下,主動提出議和。雙方圍繞著朝鮮越墾民的管轄權及邊界衝突問題,進行迭次磋商,最終於1904年6月簽訂了《中韓邊界善後章程》,明確規定朝方應「趕緊禁止在邊騷擾」,中方不承認「李視察管理北墾島」。再則,日俄戰爭爆發後,俄軍敗勢日見,自顧不暇,無力支持李范允侵擾中國邊境。沙俄最終戰敗後,李范允也只得隨從沙俄軍隊逃往俄國。至此,李范允用武力侵占延邊的陰謀終告失敗。

6、相關評論

歷時20餘年的中朝邊界爭端與衝突,以1904年7月《中韓邊界善後章程》的簽訂為標誌,暫告一段落。自該《章程》簽訂後,中朝之間未發生過邊境武裝衝突,兩國邊境較前大為安定。但是,在該《章程》在尚未正式確定兩國邊界、「仍候兩國政府派員會勘」的情況下,即規定「古間島即光霽峪假江地,向准鍾城韓民租種,今仍循舊辦理」。這就為日後中朝邊界爭端的復起埋下了隱患。

從李范允部入侵延邊事件中,中國面對朝鮮政府的無理挑釁,中國外務部開展外交斡旋,吉林地方政府強硬應對,堅決採取自衛手段,擊退入侵中國邊境的朝鮮官員李范允所部私炮隊,通過外交與軍事手段並行,維護了中國領土完整和安全。此事雖過百年,大清朝維護國家主權的做法至今仍值得稱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9297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