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師傅 差點兒成了清朝第一個被砍頭的帝師

翁同龢

咸豐六年(1856)一甲一名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後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里。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學歐、褚,中年致力於顏真卿,更出入蘇、米。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書法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1898年6月15日,舊曆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為當朝帝師、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翁同龢68歲生日。凌晨一時許,京城開始下起了小雨,漸漸地越下越大,年邁的翁大人以為是個好兆頭,喜而不寐。晨起,鄭重其事叩頭如儀,然後乘轎子入宮上班,批閱各地報來的奏摺,治事如常。翁師傅萬萬想不到他的政治生涯竟然在這一天戛然而止。

早朝時,翁同龢如同往常一樣與各位大臣準備進入會議大廳,突然宮中主管宣布翁同龢暫時不要進來。各位大臣進去後,翁同龢感到事情似乎有點不對頭,遂獨坐看雨,隨手將一些看過未看過的奏摺等文件五匣整理出來交給蘇拉英海。

大約一個小時後,同人退,宮中太監向翁同龢宣讀硃諭: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一個故事的不同解讀

當天清廷還宣布兩項人事調整:一是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迅速來京陛見,稍後以戶部尚書入值軍機處,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一是命協辦大學士兼總理衙門大臣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兩項人事調整案顯然與翁同龢開缺回籍密切相關,是清政府在四天前宣布「明定國是」進行變法維新後的一個重大舉措,迅即引起國內外各種各樣的解讀,即便是後世研究者也對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看法不一,莫衷一是。

一種流傳比較廣泛且被人們長時期認同的說法是:這些人事調整案預示著以慈禧太后、榮祿以及軍機大臣剛毅為中心的保守勢力對光緒帝主導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放心,罷免翁同龢就是刻意斬斷光緒帝的左膀右臂。甚者有一些外國觀察家認為將翁同龢免職實質上構成一次政變,它的重要性在於即使不是真正廢黜了、也實際上廢黜了光緒皇帝,因為二十天前清廷重臣恭親王奕的突然死亡,已使光緒帝失去了一位老一輩的庇護者,而慈禧太后又立刻進了一步,脅迫這位可憐的年輕皇帝革去了他最忠誠的支持者翁同龢的官職。同時,慈禧太后還強迫光緒帝下令,受任新職的高級官吏必須到太后面前謝恩。這就意味著,她將親自垂詢這些高級官吏對當前事件的見解,並親自向他們頒發怎樣處理這些事件的諭旨。

有說,翁同龢差點兒成了清朝第一個被看頭的帝師,有人說了一句「本朝尚沒有殺過師傅」,留下了他一條命,讓他還鄉,並交由地方官嚴加看管。

當時在中國的一些外國人還聽說,清政府內部高層已在議論真正的廢黜光緒帝而不止是實際上的廢黜了,但是又懼怕牽涉到外國列強而引起複雜的局面,似乎已放棄了這種設想。他們根據這些傳言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突然罷免當朝帝師翁同龢的一切職務將產生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光緒帝可能已被剝奪了權力。這些解讀基本上都是依據帝黨、後黨權力衝突的兩分法,以為以太后為首的後黨先發制人,奪回了權力。

其實,經過幾天觀察,許多人發現事情的真相遠非那樣簡單,罷免翁同龢的一切職務,改組政府,可能並不是太后的意思,更不是所謂後黨發動的政變。真相可能相反,目前採取主動的是光緒帝,而不是慈禧太后。人們很快發現,兩宮之間的一致性遠遠大於他們的分歧,罷免翁同龢是兩宮協調一致的政治決定。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人開始意識到,罷免翁同龢,不管在這件事情的決策上是慈禧太后占據主動,還是年輕的光緒皇帝占據主動,其結果都意味著新改組的政府已經擯除原先的保守與暮氣,將翁同龢免職不是削弱光緒帝的權力,更不是保守派對革新者的打擊,恰恰相反,是清除了翁同龢這個極端保守主義者,是為新政府將要進行的改革掃清人事上的障礙。國內外許多關心中國政治情形的人相信,沒有翁同龢的新政府在光緒帝的帶領下和慈禧太后的協助下,一定會採取許多有意義的改革。美國新任駐天津領事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稱,被開缺回籍的翁同龢多年來一直身居要位,且深得皇帝寵信。他相當誠實,心地善良,但極端排外,「是頑固派中的頑固派」。對於中國政局的未來,美國領事一方面憂慮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在治國理念上的差別遲早會引出麻煩,另一方面對中國的政治前途充滿信心,相信隨著慈禧太后重新掌握權力,李鴻章將很快再次復出並恢復其影響力,而李鴻章是中國高級官僚中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他們相信李鴻章主導的政府一定會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改革,促進中國的進步與發展,縮小中國與西方文明世界的距離。

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根據自己與翁同龢直接交往的經驗,表示翁同龢的出局不會影響中國的政治改革,恰恰相反,他的出局為中國的改革力量掃除了一個堅定的、受人尊敬的保守派。竇納樂說,翁同龢是守舊派,他的影響是以不變應萬變,以此反抗革新及進步。翁同龢思想極端保守和落伍,只是在個人修養方面,翁同龢有學者風度,受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最優美的典型」。

遠因:連連失誤

與翁同龢有著很多直接交往的英國人赫德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以為翁同龢總體上說代表了舊的方面,他的出局應該有助於改革的進行。赫德說,翁同龢被開缺回籍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意味著中國政府一種過於守舊政策的放棄。這可能表明了宮廷內的爭吵,皇太后要廢掉光緒皇帝。赫德表示自己很為可憐的翁老頭難過。翁同龢有很多卓越的見解,但是據說他利用了作為太傅的職權,過多地干預了這位皇帝關於實行民眾參政的主張。可惜的是,光緒帝沒有把它實行得更溫和一些。赫德既為翁同龢的如此結局感到遺憾與惋惜,也慶幸中國終於放棄了過於守舊的內外政策。這大概就是當時人們的一般看法。

其實,日本駐華公使林董早在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不久就預料到,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矛盾不可和解,他們二人之間遲早會有一拼。當年12月3日,吏部右侍郎汪鳴鑾與戶部右侍郎長麟被突然免職,永不敘用。由於二人均為翁同龢的門生,故而當李鴻章獲知消息後,輒對人說:此乃是對翁同龢進行的第一打擊。而與李鴻章關係密切的羅豐祿等則認為,此事意味著李鴻章恢復勢力的第一步。據林董說,翁同龢在任職總理衙門時經常露面,他也屢屢與其會面,但汪鳴鑾、長麟的事情發生後,卻很難再見到翁。林董曾就此向各國公使詢問,其他人也同樣很難見到他。這大概是因為外交事務之困難,常出於意想之外,而令其不知所措。因此,翁同龢不能像往常那樣,旁觀於局勢之外,放言高論。其在甲午戰後擔負著巨大的外交責任,然而他並沒有足夠的外交經驗,長此以往,翁同龢不能保其地位,必受挫折,似乎可以肯定,而接替翁充當外交責任的人選,在林董看來,又非李鴻章莫屬。所以甲午戰後被視為承擔戰敗責任的李鴻章也一直等待著翁同龢出局。

李鴻章在等待機會,他並沒有在甲午戰後很快與翁同龢鬧翻,相反在最初階段,他們二人在表面上更加和氣,甚至相互恭維。尤其是當李鴻章出訪歐美歸來後,他們先前勢同水火的關係卻有了很大改善。被視為李鴻章門生的伍廷芳、羅豐祿躍升為出使大臣時,翁對此不僅沒有表示異議,反而大加贊助。從其處理總理衙門事務的情況看,兩人也未見有特別軋轢的現象,相反有了幾分惺惺相惜,互相依賴的傾向。據法國公使施阿蘭的觀察和分析,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關係之所以如此契合,是因為翁同龢已知道目前與李鴻章相爭的害處,且厭惡與各國公使直接談判,從而利用李鴻章,以李當談判之沖;而李鴻章亦知目下與翁相爭乃失策之舉,故利用翁無勇氣與各國公使折衝的機會,自當其沖,以企圖漸次恢復自己的勢力。此乃相互利用之事,故外表相和,而內心不然。他們都在相互等待著對方的倒霉和失勢。據日本駐華代理公使內田康哉觀察,此為大清國官吏之常習,互相伺隙,何時昔日關係重演時,也難免會反目為仇。

至於國內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對翁同龢被罷免一切職務的看法在當時雖有多種說法與評論,但大體上說,他們並不如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強調的那樣,開除翁同龢已意味著慈禧太后對維新變法運動不滿,意欲制約主張變法維新的光緒帝的權力,真實的情況或許正相反,他們差不多都對清廷如此嚴厲處分翁同龢覺得有點過分,但也似乎承認翁可能真的代表了守舊的一面,其為守舊黨之領袖或為事實,民間知識分子對翁同龢似乎一直沒有多少正面的評論,一個流傳很廣的段子說翁同龢「滿面憂國憂民,滿口假仁假義,滿腹多忌多疑,滿身無才無識。」國內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一般認為,翁的出局或許有助於維新變法運動的深入開展。在翁同龢罷官第二天,康有為按照既定的安排覲見光緒帝,他不僅沒有為翁同龢罷官提出任何異議,相反卻鼓勵光緒帝為了能夠順利推行變法新政,應該更多地將那些守舊高官剔除出局。甚至在他等候皇上召見時巧遇新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向他諮詢怎樣才能補救時局、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僅僅將那些守舊高官免職出局還不夠,最好能夠殺幾個一品大員。由此可見康有為此時的心情似乎並不同情翁同龢的遭遇。

康有為在當年並不同情翁同龢,但他在戊戌年過去之後卻一再表白對翁同龢的同情,表示對慈禧太后罷免翁同龢的憤懣。於是翁同龢的形象在康有為、梁啟超那裡又發生一次根本性的顛覆,以為變法之初將翁同龢開缺回籍,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意欲斬斷光緒帝的左膀右臂,是慈禧太后、榮祿、剛毅等人早在變法正式開始前的一個大陰謀。

參照這個說法,最近幾年又有一個完全新的解釋,以為翁同龢之所以被開缺不能歸罪於慈禧太后,而是光緒帝本人的意思,即便慈禧太后有責任,那也只是默許而已。

誠如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所指出的那樣,翁同龢之被開缺是戊戌年間政治改革成敗的一大關鍵,因此弄清楚翁同龢何以被開缺,以及這一事件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確為戊戌維新運動史研究中的一大課題。

作為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不僅長期受到光緒皇本人的信賴和倚重,也實際上為慈禧太后所信任。試想,如果慈禧太后在過去不信任翁同龢,她會讓他長時期在年輕的皇帝身邊充當老師嗎?所以說,翁同龢的被開缺,不必從更遠的背景去尋找。還是應該回到光緒帝所宣布的上諭上來,通過這份上諭的主線去貫穿大家都能看到的史料,看看哪些符合邏輯,哪些只屬於戊戌政變後的政治宣傳。

硃筆上諭所列翁同龢免職的原因主要是兩項,一項是從遠處說,另一項則從最近期的責任上說。先看第一項,該上諭開篇第一句說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顯然,翁的免職是因為他「近來」工作實績及效果不佳。那麼這個「近來」究竟有多遠?所謂「眾論不服」的「眾論」又指哪些?所謂屢經有人參奏的那些奏章又都說了什麼?對於這些指責翁同龢是辯解,還是承認?所有這些似乎都是弄清翁同龢被免職的關鍵因素。

根據這些提示,我們不必遠求,只需分析甲午戰後翁同龢主要擔負哪些職責,他的工作效率如何,就可得知什麼原因導致他從兩宮最為信任、依賴的寵臣、重臣而變為被人指責、被人不斷參劾的,最終被兩宮不得不疏遠的人。

在甲午戰前,面對日本的步步進逼和不斷挑釁,翁同龢是堅決主戰的領袖人物,在他的影響下,年輕的光緒帝也漸漸被莫名的激情所激盪,逐步走上了主戰道路。可惜這場戰爭失敗了,清政府不得不面對《馬關條約》所規定的巨額戰爭賠款和巨大面積的國土喪失。當此關頭,翁同龢提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的主張,清政府的決策者似乎也接受了這一主張,於是有三國干涉還遼的發生,中國藉此收回了遼東半島,卻增加了更多的賠款。

在短時期內籌集這一筆巨大的戰爭賠款是戰後清政府最主要的工作,而曾經提出可以增加賠款,也不願割地的翁同龢自然要對怎樣才能迅速籌集到這筆資金負有相當大的責任,更何況他還以帝師身份兼任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督辦軍務處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數職呢?

翁同龢行書手札

翁同龢楷書

翁同龢隸書

翁同龢 行書四屏

翁同龢 一筆虎

翁同龢書法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9291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