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美國是盈利的,但在中國我們一年虧損超過 10 億美元。
在溫哥華一個名為「fireside chat」的活動上,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如是說。
「我們有一個兇猛的競爭對手,它在各個城市都處於虧損狀態,但他們通過燒錢取得了市場份額的增長。」顯然 Kalanick 說的競爭對手是滴滴出行(原名:滴滴快的)。2015 年,Uber 和滴滴出行爭鋒相對,通過補貼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2015 年 11 月,中國優步自己公布的數據顯示,年初只有 2% 市場份額的他們已經進入 21 個城市,整體市場份額超過 35%。同年 12 月,滴滴出行也宣布,滴滴專車目前已經覆蓋了 259 個城市,擁有超過 500 萬的註冊司機,日均訂單量 400 萬單。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5 年第三季度,滴滴專車市場份額達 83.2%。
滴滴快的掀起補貼大戰
事實上,Uber 還沒有正式在中國市場推廣其服務前,滴滴和快的就已經發起了補貼大戰。
2014 年初,滴滴和快的分別接受騰訊、阿里的投資後,展開了瘋狂的燒錢大戰,依靠給予用戶的雙向補貼,迅速在市場中占據了領先優勢。這其中,滴滴通過天價補貼,1 年時間就把一個創業公司拉到 100 億美元市值的規模。
2014 年 5 月,在雙方補貼大戰的膠著狀態下,快的和滴滴不得不同時宣布停止對乘客的現金補貼。
「兩年時間花掉 15 億元,可以說我們是最燒錢的網際網路初創公司。」2014 年10 月 11 日,滴滴打車 CEO 程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毫不諱言地指出這一行業巨大的資本投入。
2015 年 2 月 14 情人節當天,滴滴與快的宣布兩家實現戰略合併。同年 9 月,滴滴打車正式更名滴滴出行。

滴滴 Uber 再戰
合併之後戰爭沒有停息,估值超過 500 億美元的獨角獸洶湧來襲。
據滴滴 CEO 程維回憶,滴滴快的合併之後,Uber 曾找到滴滴談判——要麼接受其投資占股 40% 的要求,要麼,Uber 會在中國投入超過 10 億美元的現金。
背靠阿里和騰訊兩座大山的程維和滴滴快的,沒有選擇和 Uber 合作,而是「拉開架勢,正面 PK」。
2015 年 3 月,Uber 宣布人民優步降價 30%,意味著此前已經比計程車低的價格進一步降低,而司機的收入和乘客的優惠,都是 Uber 自己來承擔的。
從 Uber 曾經展示過的數據圖形看,其中國業務的大幅上漲,就是從人民優步降價、價格比計程車低 30% 時開始的。
2015 年 11 月份,Uber 展開了新一輪的補貼活動。「感恩節前乘車滿 3 程,第二周免 2 程車費;乘車滿 5 程,第二周免 5 程車費,每單免費金額最高 10 元。」這樣的簡訊相信不少用戶都有收到過。

滴滴快的也不示弱,向乘客派發 5 折優惠券,同時開展大規模融資,帶起了一輪「融資戰」。
「Uber 是美國歷史上融資能力最強的公司,攜巨資進入中國,要支持多業務線打贏,融資戰役是生死時速。」 滴滴 CEO 程維在當時的一封內部郵件里寫道。
2015 年 7 月,滴滴快的宣布完成 20 億美元 F 輪融資,而這距離其 1.42 億美元 E 輪融資也只是過了 2 個月。2015 年 9 月,滴滴快的再次宣布,F 輪融資加入了新的投資者,20 億美元變成了 30 億美元,估值上升至 165 億美元。
同年 9 月,Uber 在中國的獨立註冊公司霧博也完成了 12 億美元 A 輪融資。今年 1 月,中國優步又完成了約 20 億美元 B 輪融資。
補貼的得與失
「我希望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我更喜歡創造(Building),而不是一直拚命融資(fundraising)。」Kalanick 對融資顯得並不熱衷,「但如果我不參與到大規模融資裡面來,就會被其他花錢買份額的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事實上,「國外的網際網路公司確實也存在著一定時期不求盈利,但求擴張。但是不會像國內那樣這麼普遍,在每個垂直領域細分戰場上都你死我活的燒錢互撕,但求活到一家獨大然後 winner take all,這種玩兒法在國內基本上已經是固定模式了。」知乎用戶劉易傑在一個相關問題中回答道。
滴滴和快的補貼大戰後,一年間大量熱錢投入各種 O2O 項目。國內幾乎所有 O2O 細分行業的企業,進入市場都不約而同選擇用燒錢補貼的方式獲取用戶,達到快速搶占市場份額的效果。
不過,O2O 燒錢補貼產生了不少惡果,不僅加速了資金鍊斷裂風險,而且直接催生了刷單亂象,對整個行業生態的良性發展也是弊大於利。
補貼也不可能實打實地留住消費者。在完全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面前,消費者是沒有 「忠誠」 可言的,唯一的選擇指標就是看誰的補貼力度大。今天你給的折扣大,就用你的產品,轉天你折扣降低了,立即轉投競爭對手。
在很多人的手機里,「老大」 和 「老二」 並存,這些互相競爭的企業誰也沒撈著便宜。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