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史上實力最懸殊的大勝戰:800曹軍大破孫權10萬大軍!張遼威震逍遙津!
在黃巾起義到三國一統這近百年的歷史裡,大家對三場決定天下大勢的戰爭都非常熟悉,一呢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二呢是曹操和孫權、劉備之間的赤壁之 戰,三呢是劉備和孫權之間的夷陵之戰。而且這三場戰爭除了都決定了天下大勢完,都是以少勝多,屌絲逆襲高富帥的經典戰列。
可是大家卻曾忘記了,有一場戰爭交戰雙方的兵力懸殊更大,勝利的一方戰果更輝煌,同樣算是影響了天下大勢的戰爭,卻極少被人提起。
那就是曹魏和孫吳之間爆發的逍遙津之戰。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這場戰爭勝利得更加難得。
最主要的是兵力,此次戰爭是孫權親征,可以說是他的立威之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孫吳的兵權一般都在大都督手上,或者是各位將領的私兵,世人只知道周瑜能打戰,孫策能打戰,卻不認可孫權能打戰。
於是孫權傾舉國之兵,共計十萬北伐。
這是有歷史根據的,《三國志。吳書》等史書,曹丕孫權等人的話都證實當時孫權出兵是達十萬之眾。這是超過劉備伐吳時的軍力的,劉備伐吳並不是《三國演義》 里所說的七十萬,最多只有七萬。陸遜也不算以少勝多,因為吳軍前後也出動了六七萬的兵力才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而曹魏這邊,當時駐守在合肥一線的只有七千,曹魏的主力都被曹操拉去打張魯去了。
然後孫吳這邊是君臣一心,將士用命,士氣高昂。因為東吳在幾年前剛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早逍遙津之戰爆發的前一年,孫權又派呂蒙、甘寧攻打皖城,魏將朱光及守城軍民數萬人被俘。此次更是孫權親自親征,可謂是兵精將廣。
曹魏方面卻將帥不和,曹魏將領張遼、李典、樂進至今並不和睦,《三國志·魏書·李典傳》:進、典、遼皆素不睦。
一方面是孫吳大軍十萬,曹魏只有七千,另一方面是孫吳君臣一心,曹魏卻將帥不和。
這戰還未開打,似乎就已經決定了東吳必勝。
可是事實往往不為人所願,孫吳不僅敗了,敗得還很悽慘,連孫權差點都被殺死了。
面對孫吳大軍的來勢洶洶,勢不可擋,張遼這個千古名將就展現出了他優秀的統帥能力和超過智謀及無敵勇猛。
事先曹操留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時,就留了個匣子,讓他們在孫吳打過來的時候再打開。匣子裡是一道命令:「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 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為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 城接應。是時,張遼說:「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 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有何疑惑?」
關鍵時刻,李典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果這個時候他不擯棄和張遼的私仇,那麼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他當即表態::「此為國家大事,就看你的計謀定得如何而 已,我豈能因私下的恩怨而忽略公事呢?」於是當夜張遼就在七千人中募選死士,選出了八百人。殺牛宴饗將士,預備次日的大戰。
第二天凌晨,張遼披甲持戟,帶著這八百人殺進孫權初到尚未整陣的部隊,張遼帶隊衝進了東吳軍鎮營里,親自殺了數十人,斬了兩將,並且高喊著:「張遼在此!」
敢死隊直衝進孫權主陣,孫權大驚,不知該如何,退到小土丘上,以長戟指向四周防衛蜂擁而上的曹軍。
張遼在土丘下吼著,要孫權有種下來決一死戰。孫權不敢有所舉動,後來等局勢稍穩一看,張遼軍也不過數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軍隊從後面把張遼這些敢死隊圍起來,圍了數圈不讓他們有機會逃跑。
張遼看局勢不對,連忙率左右將士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張遼與左右數十人殺出重圍後,回頭一看,其餘陷在重圍的戰士們高喊著:「張將軍難道要丟下我們不管了嗎?」
於是張遼又再領著這數十人,殺進包圍幾層的東吳軍,把其它人帶了出來。東吳軍人人都被張遼軍震撼到,沒有人敢抵擋他們。
從凌晨戰到中午,吳軍將士原本高昂的鬥志都萎靡下去了,張遼遂領軍回城,整備守城事宜。而曹軍初戰告捷,軍心大振,將領們對張遼也心悅誠服,再也沒人敢瞧不起這個降將(張遼原是呂布部將)。
孫權大軍到齊後(除賀齊領著三千解煩軍留在逍遙津南岸未到),就展開了攻城作戰。誰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楊州刺史劉馥的積極建設下,城牆高又堅固,木柱石頭等 防禦器材一樣不少。諸將連續強攻了十幾日都打不下來,呂蒙、甘寧等人一時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計,此時東吳軍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孫權只好 下令班師。
東吳各兵團接獲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張遼在城上看著吳軍退去,卻發現孫權主陣押於後面,其餘部隊都已先行出發了。東吳軍部隊散退,孫權身邊正是兵力最少的時候,機會豈可錯過。
逍遙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原來孫權要諸軍先退,然後本陣自逍遙津口渡河南撤,此時北岸只剩孫權及呂蒙、凌統、蔣欽與車下虎士一千餘人。張遼立刻與李典、樂進率合肥城守軍出城襲擊。
孫權看到合肥城步騎齊出,心知不妙,趕緊派人去將前面已撤退的部隊叫回,無奈那些部隊已上路一段時間,一時還趕不回來。全軍右部督凌統帶著親衛族眾三百人 與曹軍展開激烈血戰。甘寧拉弓拚命射箭,看到東吳軍戰士人人戰志消靡,於是大聲責問鼓吹手為何不吹號擂鼓。 鼓吹手聽命,便擂鼓吹號,東吳軍聽到,士氣為之一振。
在混戰中,督禁衛軍的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徐盛都負傷往後退,潘璋這時正好在他們後面,便馳馬上前,斬殺了宋謙、徐盛的後退士兵兩人。原本往後退的敗軍看到這種情形,盡皆回到自己崗位戮力死戰。
凌統親衛護著孫權來到逍遙津渡口,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託。孫權親近的官員谷利,要孫權持著馬鞍, 然後讓馬後退,再飛縱向前,谷利在後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南岸有賀齊的三千兵馬在那邊接應。賀齊將孫權安置好了,就領著 解煩軍殺進戰局,拾到了徐盛因負傷而丟掉的長矛。
凌統護送孫權突圍到津橋,看著孫權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繼續再戰。身旁的左右親兵一一戰死,凌統也多處負傷。後來認為孫權應該沒安全顧慮了,才準備離開 戰場。但是橋已被曹軍破壞,各條通路也被曹軍封鎖,凌統只好披著戰甲潛行,回到東吳軍所在。孫權這時已上船,看到凌統回來,十分驚喜,趕緊找人幫凌統更衣 換藥。凌統因他的親族眾們沒有人活著回來,很是傷感,孫權用衣袖幫他擦淚,安慰他說:「公績(凌統字),亡者已矣,只要你還活著,還怕會沒有人嗎?」回去 之後,孫權果然給凌統以前兩倍的部隊。
至此孫吳十萬大軍打敗而歸,張遼、樂進、李典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
經過此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另外,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 。
而東吳方面,凌統、潘璋拜為偏將軍,蔣欽遷蕩寇將軍。陳武臨戰陣亡,孫權親自主持葬禮,並要陳武兩個愛妾殉葬。
七千對十萬,降將對君主,張遼就是這麼厲害的取得了此戰的勝利,挽救了曹魏於危難之際,要知道當時曹魏的主力去打張魯,後又和劉備爭奪漢中,是大敗還損失了夏侯淵的,如果東線邊境也被孫吳突破了的話,那曹魏就真的危險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8934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