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吉思汗的分封制度,探討蒙古「四大汗國」之謎。

張無忌| 2016-01-17| 檢舉

從成吉思汗的分封制度,探討蒙古「四大汗國」之謎。

核心提示:經常在網絡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國」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國」呢?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朮赤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拖雷汗國」;

(一)成吉思汗的分封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國」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國」呢?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成吉思汗時代分封的「朮赤汗國」、「察合台汗 國」、「窩闊台汗國」、「拖雷汗國」;另一種說法是指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為什麼會有這兩種不同的提法呢?而且歷史上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所謂的「四大汗國」呢?下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代天嬌成吉成思汗一生兼并及占領了解遼闊的土地,奴役了廣大的人口。大約在成吉思汗建國之久,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產。

根據蒙古人重長輕庶的習俗,只有成吉思汗長妻所生的四個兒子(即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才有繼承父親財產的資格。「他們是成吉思汗王國的四根基柱。 他授與他們每人一個王國,稱他們為四『曲律』,而被稱為『曲律』的人或馬等,都是傑出的,超越於他種的,最優秀的。」(拉施都丁《史集》俄譯本,第一卷第 二冊,頁六九一七零),《史集》的這些溢美之詞或許就是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國」的來源吧,然而,這種提法是不太嚴謹的。因為成吉思汗不 單分封了四個兒子,還將國土,屬民分封給他的五個兄弟。而且,在時間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兒子還要早一些。

綜合《元朝秘史》、《史集》等史料的記載,獲得分封的成吉思汗的兄弟有鐵木哥斡赤斤、拙赤合撤兒、按赤台、別里古台、闊列堅等。其中,鐵木哥斡赤斤依據蒙 古幼子守產的習俗,和他的母親一起,竟獲得了近一萬戶的分封,比起成吉思汗的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獲得的分封人戶還要多。成吉思汗的這三位兒子不過各 自僅獲得數千戶的分封而已。(後來,蒙古大汗的繼任人窩闊台在中原漢地又一次分土分民,成吉思汗的弟弟斡赤斤獲得了62156戶的分封,仍然比成吉思汗的 兒子朮赤的41302戶及察合台的47330戶要多。這次分配的原則之一,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時各人原封牧民戶數的比例來推算中原封戶的多少。見《元史.畏 答兒傳》)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共分封了九位兄弟、兒子。這些兄弟、兒子在各自分封「兀魯思」(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國家稱之為「也客.蒙古.兀魯思」,漢譯為大蒙古國。 所謂的「兀魯思」,在蒙古語中含有「人眾」、「國家」之義,因此成吉思汗分封給諸子、貴戚的民戶、土地稱之為諸王「兀魯思」,漢譯為諸王汗國)之內都有獨 立管理軍隊、屬民、貢稅、牧地的權利。所以,那種不提成吉思汗的兄弟,而單提成吉思汗的兒子,從而認為成吉思汗僅僅分封了「四大汗國」的觀點是欠嚴謹的。

而同時代的人的看法又如何呢?據宋代的《黑韃事略》記載蒙古的情況:「其主初僭皇帝號者,小名日忒沒真(即鐵木真),僭號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 觸,其耦僭號八人。」在這裡所謂的「僭號」即稱汗。當時稱汗的八人,歷史學家王國維以為應是合撤的兒子也苦、合赤溫子按赤台、斡赤斤、別里古台、朮赤子撥 都、察合台、拖雷子蒙哥,加上窩闊台(見《黑韃事略箋證》,轉引自《元朝史》上冊第191頁)這表明,當時的宋人也沒有「四大汗國」的說法,而是認為有八 王。

成吉思汗兄弟的分地都在蒙古東面,合稱:「東道諸王」。而成吉思汗諸子的分地卻在蒙古西面。據日本那珂通世云:「太宗所得者,為乃蠻舊地。察合台所道者, 為西遼舊地。拙赤所得者,為花剌子模舊地。」(見呂思勉《中國民族史》第187頁)而幼子拖雷則繼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但是,有學者認為,拖雷並非 繼承了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只不過是僅僅是「管轄」而己,而並「專門隸屬」。因為,成吉思汗的中央兀魯思是整個「黃金家族」的公產,歸歷代蒙古大汗所直 轄。拖雷在成吉思汗的繼承任人窩闊台即位時,就將中央兀魯思奉獻給汗兄,就說明了這一點。(《蒙古政治制度研究》第三階段367頁)拖雷家族另有「兀魯 思」,據《元朝秘史》記載,拖雷曾獲得過成吉思汗5000戶的分封。這一點很重要,這表明後來與元世祖忽必烈爭大汗之位的阿里不哥,他繼承的只是拖雷的 「兀魯思」而已。

(二)宗王鎮戍

一方面,成吉思汗之後的蒙古仍然繼承了分封政策(例如窩闊台曾經將中央兀魯思的三千戶轉賜給皇子闊端)另一方面,隨著蒙古帝國對異國不斷的征服以及領土不 斷的開拓,蒙古貴族分配財產的傳統又有了新的發展(例如進入中土之後分封的五戶絲食邑民等),但最值得一提的卻是宗王出鎮制度。

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漢族大臣(例如劉好禮等)的建議開始相繼分封諸王子為王,統兵出外藩屏朝廷,這就是宗王出鎮。

宗王所轄的鎮戍地區有漠北前線的北平王、晉王;吐蕃地區的武靖王;雲南地區的雲南王(以及後來的梁王);揚州地區的鎮南王等。

就軍隊而言,我認為宗王出鎮制度與成吉思汗的分封兀魯思制度有一個不同之處於,分封兀魯思的軍隊是由本兀魯思的部民形成,完全是諸王個人的私屬;而宗王所 管轄的軍隊則多從各個不同和兀魯思內抽出,並非全是出鎮宗王的私屬,出鎮宗王只是以皇室成員的身份擔任軍政首腦,代表朝廷執行軍政任務,出鎮宗王的權力往 往超越於諸王之上。(例如先後出鎮漠北的北平王、晉王,對原屬於成吉思汗產業的蒙古中央兀魯思及四大斡耳朵都有統率權)。從這一點來看,宗王鎮戍並非只產 生於忽必烈時代,例如當初成吉思汗的繼任人窩闊台決定征討末臣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國時就曾經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出征、諸王以朮赤兒子撥都為首;而蒙哥汗即 位後,也曾經委派同母弟忽必烈、旭烈兀總督漠南、波斯等行省。

最初的宗王出鎮,有較強的獨立性,在鎮所多沿襲了成吉思汗時期兀魯思分封的形式和內容,但滅宋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對各出鎮宗王及分封的諸王兀魯思普遍削奪 事權,採取的一些措施包括設置行省管轄投下分地、宗王在鎮戍區與行中書省等權分治、世襲與非世襲兼行等內容。另一方面,由於內亂,一些宗王在鎮戍區卻乘機 擁有了實際獨立的地位。例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以及海都之亂時,察合台汗國開始自行其是;而欽察汗國與蒙古的本土完全阻隔,獲得了實際的獨 立;元世祖忽烈為了爭取據有波斯、阿拉伯諸地的宗王旭烈兀的支持,把阿母河以西地區授與旭烈兀自主,於是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封國—「伊利汗國」;另外在元末 大亂之時,朱元璋北伐,元順帝逃離大都。這時在雲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已取代了行省獨攬大權,雖然仍奉北元正朔,但實際上已經處於獨立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512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