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晚清名將左宗棠:他堅持對俄國寸土不讓不惜一戰;奈何清廷軟弱求和心切,令他終生抱憾!

張無忌| 2016-01-09| 檢舉

細說晚清名將左宗棠:他堅持對俄國寸土不讓不惜一戰;奈何清廷軟弱求和心切,令他終生抱憾!

中國與沙俄在近代的衝突,非常令人遺憾。清廷對於領土似乎並不在乎,每次都是那麼得大方。究其原因,康熙皇帝為了息事寧人、處理更大更重要的事情, 主動示弱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不能不說是一個先例。然而,這種以「土地換和平」的戰略能否有效要看當時的國力。如果,強勢一方採用這種策略則能夠起 到效果。

一、清朝一直認為:漢人不能亂,亂了就沒天下,因此,外敵始終是次要矛盾

因 為今天俄國很強大,許多人偶然間一翻閱史書,突然看到清廷稱沙俄是「域外小國」後,便痛心疾首地斥責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然而,沙俄也同樣對於當時的 中國充滿了誤解。例如1670年(康熙九年)沙皇的密詔中就說「陛下必將愛護中國皇帝於其皇恩浩蕩之中,並保護使之免於敵人之侵害,彼中國皇帝可獨得歸依 大君主陛下,處於俄皇陛下最高統治之下,永久不渝,並向大君主納入貢賦。」。

經過雙方的武力對抗,沙俄終於了解了中國的實力,在各說各話的過程中俄方略占下風。沙皇稱自己為「本國大皇帝陛下」,稱中國皇帝為「中國皇帝陛下」「中國大皇帝陛下」。中國也常擺出老大哥的樣子,諸如「天朝」「聖主」,貶稱沙皇為「國王」。

康 熙年間,中國將俄羅斯視作「朝貢國」,例如《尼布楚條約》的原稱就是「俄國黑龍江合約六條」,清廷只是將沙俄視作與黑龍江並稱的行政體系。沙俄使臣見皇帝 時,行「三拜九叩」之禮。康熙之後,乾隆朝沙俄再次與中國發生衝突,但因在歐亞與英法土等國競爭激烈,沙俄往往隱身在後希望中國不斷地分裂。沙俄積極支持 準噶爾對抗清廷統一步伐,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左右,清廷才徹底解決了準噶爾問題,再次將新疆統一納入了政區圖。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中國和沙俄簽訂了《恰克圖市約》,兩國開展「互市貿易」。但雙方合作並不順利,在「恰克圖貿易」上紛爭不斷,清廷也以經濟戰爭為手段「三開三閉」該互市。總體上說,康雍乾三朝沙俄在中俄紛爭中處於下風。

然 而,隨著,沙俄國力的增強,清廷勢力的減弱,沙俄開始故態復萌。先是糾纏「禮節」問題,嘉慶十年(1805年)9月,沙俄派出242人的龐大代表團,其中 包括果洛夫寧伯爵這位權臣(相當於沙俄總理兼宮廷總管),結果先是被要求將人員降低到百人以下;後要求在庫倫向北京方面行三拜九叩之禮。果洛夫寧則嚴詞拒 絕,要求除了覲見皇帝外一切場合皆不施行此禮。此後雙方為此展開爭論,次年2月使團被清方驅趕回國。

隨著嘉慶皇帝對藩封體制、互市體制的嚴格要求,中俄互市限於衰落之中。在這段期間,沙俄的主要目光放到了歐洲、中亞戰場。 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見到清廷如此不堪一擊,沙俄殘吞中國之心立刻昭然若揭。到了道光年間,沙俄也開始同英國一樣逐步侵華。

因 為,有康熙「割地求和」的先例,晚清的皇帝們似乎「援引先例」一味滿足沙俄的野心。然而,「以土地換和平」戰略,如果是弱者採用,其結果只會刺激對手進一 步吞併的野心。自19世紀40年代英國打開了中國東南海上大門開始,沙俄於19世紀50年代開始入侵中國。就在左宗棠收復伊犁之前,中俄間簽署的不平等條 約就包括以下各條約: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9月1日。沙俄獲得了在伊犁、巴哈台(塔城)兩地設領、貿易免稅、領事裁判權和設置貿易亭(實為租界)等特權,打開了中國的西北大門。奕山主持簽訂。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7月8日。沙俄獲得外東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奕山主持簽訂。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7月23日。沙俄取了的沿海通商權利、與英法美等國共享最惠國待遇。桂良主持簽訂。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12月25日。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奕主持。

《中俄勘分西北約計》1864年11月5日。侵占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奕主持。

《中俄改訂條約與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伊犁條約》《聖彼得堡條約》)1881年3月20日。割占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曾紀澤主持。

對於以「土地換和平」戰略,左宗棠非常反對,他的一貫態度就是給侵略者土地就是給狗喂骨頭,肉吃光了他還得啃食半天。因此,左宗棠對於外國侵略一直主張武力反抗。以左宗棠擬定的對俄戰略看,他對敵我優劣認識清楚,在其引領下中俄之戰中方勝算較大。

二、左宗棠認為:中俄一戰,我們未必輸

1880年春,左宗棠把大營由肅州遷往哈密,同時,在古城、巴里坤、木壘河、安西等地增防。沙俄看到軍事威脅沒有起作用,反而令中國大兵戒備。特別是左宗棠的十數萬大軍大有與沙俄一決雌雄的態勢。而沙俄自身也困難重重,因此,沙俄方面對中俄之戰表面上勇敢,內心膽怯。

現在我們就列一下俄方的主要劣勢:

第一:沙俄布防耗費了大量軍費。

第二:與土耳其戰爭造成國內反戰浪潮高漲。15億盧布的戰爭軍費使得沙俄經濟產生嚴重困難,軍事後勤供給狀況非常糟糕。

第三:反對沙俄統治的國內革命運動高漲,就連沙皇本人也數次遭遇刺殺。如果貿然與中國發生長期戰爭(而且左宗棠已經擺出長期作戰的樣子),國內民眾對於沙皇的反抗必將更加激烈。

第四:沙俄吞併的大部分領土(主要是中亞地區)尚處於整合階段,內部民眾反抗之心正似待燃的柴薪,只要沙俄內部有一點疲弱,反抗的火花就會燃起,頓成熊熊烈焰。

第五:因1879年嚴寒,沙俄的糧作物普遍受災,導致1880年糧食奇缺,那時的沙俄還處於饑荒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也不希望與中國發生大規模衝突。沙俄方的談判代表若米尼便在給外交大臣吉爾斯的信中說出了沙俄的真正用意:「我們只進行一種表面上的示威,因為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不執行它。」

左 宗棠領西征軍對抗沙俄時,對中俄之間的實力對比有深刻認識。他的軍事戰略中是:集全國實力對抗之。在《酌帶親軍馬步赴張家口駐紮聽調片》(見附錄)中,左 宗棠說出了自己的總體戰略:鄰里相交和睦為先,而和平的由來則要通過軍事。面臨強敵,必須熟悉彼此強弱,否則無論戰和都會貽害無窮。目前,俄羅斯內部動亂 正起,我國雖然武器方面落後,但只要戰略得當同樣可以成功。沙俄侵略地方很多,占用兵力頗多。因此,對我作戰其可以抽調的兵力不足。

儘管我也不喜歡土耳其,但公平地說,在捍衛國家尊嚴上,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打了二百年,儘管明明知道可能打不過,但其君主仍然選擇強硬,不得不說,這是血性所致,對比晚清來說,要強得多。

對於俄國海軍情況,左宗棠又說:

23艘敵艦,大者可裝千人,小者不過數百,至多兩萬多人。相反我國,成建制的兵額雖然不足但勇猛的民團武裝卻非常多。自太平、捻軍、陝甘等事件後中國可用兵力甚多。

對於武器,新疆尚夠,可以支援京師。中俄交戰貴在保衛首都,因此我已經派兵兩千餘進駐張家口(左氏總共抽調了五千精兵前往張家口)。如今,全國各地都在向東北調兵,新疆的兵力已經足夠。

1881年2月16日左宗棠又向清廷建議:

在 天津、保定建立軍械所,將各地槍炮存留在此,以備與沙俄對抗之用。因與沙俄對抗,沙俄要求各國停止對華武器銷售。如今,甘肅、新疆的軍需目前還夠用,所 以,運往甘新的武器立刻送到直隸(總督為李鴻章,駐節於天津,用於北上援助張家口,東防海上)。同時嚴令全國各地如湖北等地的槍炮,由上海海運到天津。西 征糧台的槍械運往保定,先前派往台灣的各路人馬前往保定聽候調遣。

然而,就在左宗棠信心滿滿之時,他卻被調回京。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清廷與妥協派取得了共識。清廷懼怕東北、北部蒙古、東部渤海戰敗且軍費繁多,又怕遷都讓自己不能繼續享樂且過於丟臉,為此,很快就聽從了英法德美和妥協派的意見。

對此,左宗棠表示了憤慨:

就 算主戰用以自強的理念太急了,但主和也不可以自取其辱。這就好像是下圍棋,就算是敗局也並非沒有勝算。怕就怕心懷恐懼舉棋不定。唉!自從海上用兵以來,我 們先前的失敗就是因為有些人不知道洋務的真諦,不能知己知彼,只圖僥倖勝利(批評兩次鴉片戰爭)。如今的問題則是,我們的失敗是壞在那些自以為懂洋務的 人,這些人胸無大局,長久下去苟且圖存,將會越來越壞,哎,這不知道這樣下去何時是個頭!

儘管左宗棠表示反對,但最終,由於英法德美等國的 外交影響、李鴻章等人的鼓譟,清廷認為此時停戰可以避免與沙俄作戰,同時,又可以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將左宗棠招回已成定局。左宗棠無奈,只好接受了「軍機 大臣」的名銜回朝廷去做「顧問」了。在此情況下,左宗棠選擇了能夠繼承自己衣缽的劉錦棠作為接班人。

許多文明人斥責「抬棺出征」是一種莽夫行為,並煞有介事地說:忍辱負重的人有時候比戰死沙場的人更不容易、更有膽量。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都有一種莫名的遺恨,死都不怕難道還怕受辱嗎?

9 月26日劉錦棠被任命為署理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1月8日,劉錦棠抵達哈密與左宗棠密商六天。他們從中俄雙方的武器、資金、兵力、各自國際關係等方 面進行了分析後,認定中俄一戰可以打。即使左宗棠離開,劉錦棠也絕不會放棄武力解決伊犁的選項必積極備戰。如此,左宗棠才在11月14日離開了哈密前往北 京。其後,劉錦棠將布防進行了調整。

北路由金順駐防,南路西四城調新疆幫辦軍務張曜負責,東四城由老部下余虎恩、譚上連、譚拔萃分別負責,劉錦棠則率親兵親自居中哈密指揮。

左宗棠離開新疆回北京的消息自然被沙俄方面偵查到,可沙俄並不知道清廷最高統治者的意圖。因此,接連數次詢問曾紀澤:左宗棠何為?並認定清廷是為了準備打仗而招左宗棠進京的。由此,沙俄的態度大變,幾次催促曾紀澤簽署新的條約。

然而,三個月後,沙俄的態度再次轉變。因為,他們聽說了左宗棠到京後的職務安排。於此同時,西方列強的「老朋友」李鴻章上書大罵左宗棠是「奸佞之臣,空言誤國」。李鴻章的配合真是恰到好處,沙俄的態度再次強硬起來。曾紀澤喪失了最佳時機之後,無奈與沙俄簽署了新的條約。

三、左宗棠聲望全盛期,左氏救國路線全面出現,兩條路線鬥爭正式形成

1881 年2月24日曾紀澤與沙俄簽訂了《改訂條約》(《伊犁條約》)沙俄交還了特克斯河谷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和通往南疆的穆素爾山口;放棄了俄國貨物由嘉峪 關運進關內的要求。中方作為報答,割讓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的1萬多平方公里,而且賠款額由五百萬盧布增加到了900萬盧布(約合509萬兩白銀)。

即使如此,左宗棠在西北的作為也使他的政治聲望獲得極大提高。不但在國內,左氏在國際也獲得了極高評價。歐洲列強認為他是中國最能打仗的將領,名副其實的「第一帥」。

匈牙利人賽切尼伯爵來到中國後前往拜見左宗棠,他在日記中說「今天是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我有幸能親眼目睹聲名遠播歐洲的中國最高的官員。他不僅是人人敬仰的智慧的國家領導人,勇敢而幸運的軍事統帥,他還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親切對待外國人的中國高官」。

而馬士、宓亨利寫作的《遠東國際關係史》中也說:他連戰皆捷,長驅直入陝西、甘肅、跨新疆北部,南至喀什噶爾和莎車,靠了刀劍和外國的攻城炮,恢復了安寧和帝國的統治。

有英國人評價說:中國還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

西方媒體對左宗棠在西北的用兵評價為:平時歐洲輕料中國,謂中國人不能用兵,今觀中國之恢復回部,足令吾歐人一醒也。

左 宗棠對中俄一戰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其實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左氏就希望投身於林則徐帳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他更是要求自己親自領兵對抗。結果,兩次都 沒有如願。40年後,左宗棠作為一方諸侯,非常希望能實現40年前的希望與侵略軍一戰。然而,做出了這麼多的努力,換來的仍然是割地求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365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