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貴族:清代皇族後人現狀

經歷過金戈鐵馬,經歷過滄桑榮辱,經歷過從華麗巔峰到平凡如水的旅程,這樣的家族一定是厚重的,這樣的記憶一定是五彩斑斕的,這樣的全家福一定是不僅要去看,而且要去讀的。

1961年春節,溥儀在七叔載濤家中。中坐者左起:韞嫻(四姑)、韞潁(三姑)、溥儀(大伯)、載濤、載濤夫人、韞和(二姑);後立者左起:金瑜庭(生母)、溥任(父親)、溥傑(二伯);前蹲者右三:金毓嵐。這張黑白的全家福照片,將時間一下子拉回到53年前。而今已逾花甲的金毓嵐,那時還戴著紅領巾。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全家福」,它記錄著一個社會舊形態的徹底打碎,一個國家新形態的涅槃重生。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在東方大地上輝煌顯赫了276年的封建皇族,最終在這張照片上留下了歸於平凡的質樸微笑。金毓嵐至今還記得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次歷史性的團圓,並且早在十年前就曾經專門撰文予以銘記。

那是1959年的冬天,他和家人從收音機里聽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特赦令,第一批特赦的戰犯名單里,有一個讓他們欣喜的名字:愛新覺羅?溥儀。金毓嵐知道,這位他從未謀面的大伯,就是清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宣統。沒過幾天,父親告訴他,這位大伯要來家裡吃飯。在那個供應非常緊張的年代,父親竟然為了這頓飯,專門想辦法弄來了一隻鴨子、幾條魚以及市面上極其少見的鮮菜。父親還特別叮囑金毓嵐,把平時最愛玩的陀螺收起來。那時候,孩子們把這種遊戲叫做「抽漢奸」。父親說:「你大伯最忌諱這個詞了。」那是個星期天的晚上,金毓嵐第一次見到了這位特殊的大伯:高而消瘦的身材,中分頭,一身黑布棉裝,戴著寬邊近視眼鏡,笑著和家裡每一個人緊緊握手,嘴裡不停地說著同一句話:「我有罪,我是人民的罪人!」

那頓飯,大伯吃得很香,很香。兩年後的春節,愛新覺羅家在京的四代人同聚於載濤貝勒家,中央新聞圖片社為這幾十口人拍攝了這張全家福,成為這個特殊家族四世同堂的惟一一張合影。那一年,載濤(光緒同父異母弟,溥儀的叔父)75歲,溥儀56歲,溥傑(溥儀弟弟)55歲,溥任(溥儀弟弟,金毓嵐父親)43歲,金毓嵐12歲。照片上,每個人都微笑著。金毓嵐經常想:伯父的前半生,斷不會有這種輕鬆、愜意的微笑。毛澤東曾說:「溥儀的出路在中國,愛新覺羅家族的出路也在中國。」十幾年前,金毓嵐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歲月輪迴,朝代興替,榮辱盛衰,歷史使然。」

1. 前排左起金毓琨(大姐)、金毓珵(二姐)後排左起金毓嵐、金毓峑(三哥)、金毓嶂(大哥) 2.左起:金毓嶂、溥任、金毓嵐(前)、金毓峑(後)、金瑜庭(生母)、金毓琨、金毓珵 3. 左起:金毓峑、金毓嵐、金毓嶂、 4. 左起:溥任、張茂瑩(繼母)、金毓嵐、周青學(太太)、金釗(女兒)

隨遇而安的平凡生活

溥儀被稱為「末代皇帝」,金毓嵐便常被人稱為「末代皇侄」。金毓嵐的父親溥任後來的名字叫做金友之,今年已經96歲高齡,是溥儀唯一健在的「皇弟」。這位退休前全心於教育、退休後致力於清史研究的老人,平生從不炫耀自己的顯赫家族,以至於身邊的很多人很長時間裡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受父親的教育和影響,金毓嵐對自己的家族出身也很低調。雖然他三歲時就搬出了後海的醇親王府,對王府生活幾乎沒有什麼記憶。但是,皇族的背景,讓金毓嵐從小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物質條件上也優於普通百姓,多少沾上了些「貴族出身」的光。然而,他從未因此而看不起別人,相反,對弱勢群體始終有一種天生的悲憫之心。經常會有一些自稱是愛新覺羅家族後代的人找到金毓嵐,在他面前哭窮,金毓嵐來者不拒,都會給些錢。其間難免會有魚龍混珠,金毓嵐卻不太以為然:「碰到假的騙我,下回別來了就完了唄!」

對類似事情,金毓嵐並不覺得和家族有太多關係:「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這不是哪個家族應該做的,而是所有家庭都要做的。我現在有一點能力,那就去做一點,自己會覺得心安理得。」北京美術館街東側的西揚威胡同4號院,是金毓嵐從小生活的地方。現在雖然已經搬走了,還會每天回去轉一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能讓他重回老北京:「什麼才是真正的北京?就是一幫人在胡同里生活。」

「每次到這裡,都覺得特別舒服。跟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們聊聊天,就挺好的。經過了文革,這裡還能保存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這裡有我兒時的回憶,有著太多難以割捨的東西。」他說。

金毓嵐喜歡古董收藏,全國的古玩市場差不多都走遍了。這一點上有父親的遺傳。「大哥金毓嶂走仕途,三哥金毓峑做學問,我是一個沒啥想法的人,再不讓我玩玩,多冤啊!」在接受《中國周刊》記者採訪前,他剛剛去了趟河北寬城,向當地的博物館捐贈了一些收藏品。「收藏不僅能讓人正視自己,陶冶情操,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還能放眼歷史的長河,汲取中國幾千年璀璨的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304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