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經典戰役:他在湘江戰役把林彪彭德懷打得落花流水,國共皆敬服,連日寇也敬畏,尊他為現代戰神!

張無忌| 2015-12-27| 檢舉

國共經典戰役:他在湘江戰役把林彪彭德懷打得落花流水,國共皆敬服,連日寇也敬畏,尊他為現代戰神!

提示:中華文明五千年,用兵如神的將帥不乏其人,精忠報國的英雄難以計數。然而,若論在大戰中被敵軍尊稱為「戰神」的人,唯有民國時期的白崇禧將軍一人, 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軍情,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 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華,尊稱他為「戰神」。

1934年,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廣西「剿匪軍」總司令,指揮桂系5個師,曾將林彪8萬多共軍打得落花流水,傷亡數萬。儘管如此,白崇禧和桂係數次反蔣。

1934年10月10日,由於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紅軍86000人被迫從江西瑞金出發,踏上了25000里西行逃命的路途。也就是後來名垂青史的中共紅軍的《長征》。

蔣介石與自己的心腹謀士楊永泰商議之後,開始實行一條「一舉除三害」的計策。簡單來說,蔣介石將以中央軍的強大兵力,一路壓迫中共紅軍由龍虎關兩側進入廣西平樂、昭平、蒼梧,另一路壓迫中共紅軍進入廣東的新會、陽春。

當時,中央軍兩廣的兵力自然不足以對付長征的中共紅軍,但到時候中央軍尾隨紅軍大舉進入兩廣,困擾蔣介石已久的桂系與粵系問題便可以一舉解決。為此,蔣介 石任命白崇禧為廣西「剿匪軍」總司令,指揮桂系第七軍、第十五軍等5個師。蔣介石的計劃是將中共紅軍消滅在湘江、灕水以東地區。

謀士楊永泰等人提醒蔣介石,粵系桂系不會完全聽命行事,而白崇禧的部隊乃是防堵共軍的關鍵。所以,南京方面是不是應該派人去廣西聯絡一下?

蔣介石自信的回答,命令只管下,白崇禧他們不聽令行事,共軍進了廣西他們也受不了。他們不執行命令,這是我們第二步才要考慮的問題。

隨後,蔣介石向白崇禧發電允諾:待湘江一戰消滅中共紅軍之後,將任命李宗仁、白崇禧為桂黔綏靖公署正副主任。

同時,蔣介石答應為桂軍提供軍費100萬元,為桂軍補充武器彈藥。蔣介石要在湘江與灕水以東地區建立第四道封鎖線,形成口袋,等待中共紅軍的到來。

白崇禧慎重的分析局勢,最後提出了著名的桂軍作戰總方針「送客」。簡言之,白崇禧既要阻止中共紅軍進入廣西腹地,又要保存桂軍的實力。

具體方法上,白崇禧計劃開放一條讓紅軍西進的道路。由於白崇禧判斷紅軍的前進方向是川黔山地,因此他下令桂軍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打擊紅軍的後衛部隊,「送客」早走。

於是,按照白崇禧的部署,桂北湘江一帶只有桂軍3個團分別閉城固守,從全州到興安界首之間的130里湘江兩岸,整整3天沒有桂軍正規軍防守,這等於給已陷 入困境的紅軍讓出了一條生路。據說,白崇禧乾脆對桂系第十五軍軍長夏威開玩笑道:「誰給中共紅軍送個信,說我們讓一條路任其通過!」

果然,作為中共紅軍先頭部隊的林彪紅一軍團趕到界首,因為界首已無人防守,所以中共紅軍未經戰鬥即占領了這一重要渡口。左翼彭德懷的紅三軍團第四師則占領光華鋪,向南警戒興安方向桂軍,第五師占領了新圩、馬渡橋,準備阻擊從灌陽北上的桂軍。

當天晚上,紅軍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里長的湘江兩岸,在此區域內有四處淺灘可以徙涉過江。中央縱隊日夜兼程向渡口進發,準備渡江。

蔣介石得知桂系撤離湘江防線,大為震怒,馬上發電報斥責白崇禧「任匪從容渡河,殊為失策」。蔣介石質問白崇禧:「共匪勢蹇力竭,行將就殲,貴部違令開放黔 川通道,無異縱虎歸山,設竟因此而死灰復燃,永為黨國後患,千秋萬世,公論之謂何?中正之外,其誰相信兄等與匪無私交耶?」隨後蔣再次令桂軍重新奪回渡河 點,對過湘江的紅軍先頭部隊進行夾擊,對未過江的中共紅軍各部進行堵擊。

眼見中共紅軍先頭部隊已經過江,白崇禧明白時機已到,隨即開始動手。他指揮桂系第十五軍和第七軍的1個師回師灌陽,分兵由公路對進,一路由灌陽地區北上, 向湘江東岸進攻,一路由興安向湘江西岸的紅軍進攻。桂軍與左翼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展開激戰,湘江戰役由此進入共軍最慘痛失敗階段。

面對桂軍兇猛的攻擊,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林彪的紅一軍團都抵擋不住。歷時9天的湘江之戰,中共紅軍損失慘重,兵力由長征之初的86000人銳減為3萬人。 紅八軍團第21師幾乎全軍覆沒,第二十三師僅剩不足2000人。被白崇禧乘虛而入切斷留在湘江以東的中共紅軍部隊更是全部被殲滅。

白崇禧由此成為中共紅軍最懼怕的大敵之一,他對此卻並不在意,只是半開玩笑道,中共紅軍沒什麼了不起的,比我們桂軍差遠了。

1936年5月,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突發腦溢血去世,兩廣實力派失去重心。粵系的陳濟棠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於是,陳濟棠聯合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救國」為口號,聯合出兵湖南。這是白崇禧在抗戰前最後一次反蔣。

陳濟棠聯合了李宗仁、白崇禧,但他們終究還是抵不過蔣介石的政治韜略,從粵軍空軍開始,陸軍海軍紛紛倒戈投蔣,陳濟棠隻身逃亡香港。

白崇禧治軍有方,桂軍總算沒有譁變。可是桂系與蔣介石實力懸殊,該如何應對蔣介石的討伐?這次白崇禧看準蔣介石在全力消滅中共紅軍之前,不會冒險和桂軍決 戰。因此,白崇禧又搬出黃紹竑調解,再度與蔣介石消除分歧。蔣介石最終顧全大局,保留了廣西全部官員和軍隊,兩方簽訂停火協定,白崇禧保住了廣西。

就這樣,儘管白崇禧和桂系將共軍引為資本的林、彭二將打得落花流水,但最終仍是被蔣介石收服。

李品仙到台北後,對白函電交馳,說蔣介石要白組閣「出於至誠」。此前,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曾勸告白到台灣要謹慎,但是白在羅奇、陳良和李品仙等慫恿下仍然去了台灣。他去台灣,還有自身的原因,即他有一種民國的情懷。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家中逝世。1971年9月13日,林彪座機在蒙古溫都爾汗失事,林彪、葉群、林立果等8人無一生還。

白崇禧在抗戰勝利後出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他與台灣有一段頗深的淵源。

1947年2月27日,台北街頭因軍警查緝私菸糾紛引爆聚眾遊行抗議,隔日,長官公署軍警開槍鎮壓,因全台各地不滿國民黨接管台灣後嚴格的社會與經 濟管制措施,情勢一發不可收拾,釀成大規模示威、罷工與暴力事件,更有不少外省人,尤其官吏與公教人員受到毆打,甚至因此致死;此即二二八事變。

時任台灣行政長官的陳儀初期誤判情勢,又無足夠兵力彈壓,因此密電蔣介石指稱二二八為有計劃的組織叛亂,加上各地陸續傳出共產黨潛入台灣,台灣民眾劫奪倉庫槍械、繳收軍警武器等消息,也讓國府迅速為二二八定性,決定出兵平亂。

面對陳儀虛以委蛇,台灣各級民代與名流組成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甚至向陳儀提出了《32條處理大綱》,進一步要求撤銷警備司令部,陸海空軍一律用台灣人,處理委員會接收長官公署等主張,自為陳儀所嚴拒,更為國民黨軍隊出兵找到合理化藉口。

國府因此於3月8日增派劉雨卿率第21師等部隊,約一萬三千人自上海抵達台灣,兵分兩路,由基隆及高雄港上岸,隨即開槍彈壓、綏靖整肅。直 至11日彭孟緝部隊北上嘉義與21師先頭團會師,自二二八起全台的紛亂大抵平定。但國民黨部隊的大動作並未停止,釀成全台各地大規模捕殺、肅清。

由於部隊殺戮太重,引發爭議,同時監察使楊亮功上報台灣軍政人員對平民濫加報復,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因此於3月17日在蔣介石授命下,與三青團第二處處長蔣經國、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等14人來台宣撫、調查。

面對恐怖氣氛,白崇禧抵台後先電告蔣介石毋須再派部隊來台,更彈劾台灣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處事操切、失當,濫用職權,應予以撤職,以平民 憤。他並多次發表廣播與演講安定人心、緩和氣氛,同時飭令軍隊停止濫殺,除嚴懲共產黨、事變首要主犯、圖謀不軌者外,其餘一律從寬免究,速予依法公開審 判、結案;學生一律即行複課,除共產黨外不得逮捕,也讓緊張情勢趨於和緩。

只是白崇禧雖然保全許多人性命,同時聲明國府「和平寬大」、整飭軍紀的方針,並要求逮捕人犯需由警總而不可由憲兵執行,但事實上,國民黨軍 憲警追捕、清鄉行動始終未完全停止,濫捕、濫殺、刑求、槍決案件比比皆是,已非白崇禧力所能及。直到5月16日解除戒嚴,台灣恐怖氣氛才暫告一段落。

尤其白崇禧赴台視察後仍主張從國防出發,建議蔣介石將台灣視為國家國防重鎮,應加強軍事力量,增加高雄、基隆要塞士兵員額。且認定二二八源 自皇民分子認同混亂及共產黨介入,因此不但認為火速出兵彈壓平亂的行動並無問題,甚至還肯定被歸為二二八元兇之一的彭孟緝擇善固執、功不可沒,力主應予以 拔擢。

因此長期以來,台灣獨派人士與團體始終不願承認白崇禧對安定當時台灣社會氣氛的貢獻,甚至刻意遺忘、淡化白崇禧在二二八事變後的角色。皆因白崇禧仍是主張穩定國府與台灣情勢出發,力主反對分離與親日勢力侵擾,更非討好特定族群的立場所致。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隨國府撤退來台,決定與老蔣和國民黨「共赴國難」。只是兩人恩怨難解,白崇禧不但曾襄助李宗仁,擠下老蔣屬 意的孫科,讓李宗仁坐上副總統寶座,成為蔣介石眼中之刺;1948年12月白崇禧發出的亥敬電,更直接迫使蔣介石第三度下野,是以早已註定了白崇禧晚年在 台的命運。

在這座孤島上,小諸葛成了投散閒置的四星上將,不過是老蔣牽制李宗仁的一顆棋子;更無時無刻遭到特務嚴密監控,多次申請出國遭拒,形同被軟 禁,真的是情何以堪。甚至1962年,白崇禧夫人馬佩璋先他而逝,雖然告別式到場致祭哀悼者冠蓋雲集,老蔣也特頒誄詞「淑行流馨」;但蔣介石最後僅派出總 統侍衛長代表他出席公祭致祭,如此禮遇,便遭不少人物議此舉過於失禮、刻薄。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73歲。這次,蔣介石不但親自前往祭悼,慰問遺屬,還親筆題詞「軫念勛猷」挽額,並書 「健生同志千古」,頒發旌忠狀,以軍禮和最高規格下葬白崇禧,追悼這位與他鬥了一輩子、亦敵亦友的冤家。白家後人則將蔣介石贈與白崇禧夫婦的誄詞,分別刻 於榕蔭堂入口前後兩座牌坊上,也使榕蔭堂外觀與一般回民墓園伊斯蘭風格大相逕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125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