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蔡龍雲仙逝,曾被李小龍奉為偶像。

2009年,蔡龍雲先生。 視覺中國 資料圖

15歲就與外國人打擂台,打敗了西洋拳擊界名手、俄籍拳師馬索洛夫,由此轟動大上海,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的小名叫「大龍」,從此便在武術界享有「神拳大龍」的稱號,他就是中國的武術泰斗、「一代宗師」蔡龍雲教授。

上海體育學院官方微信於2015年12月20日發布消息稱,蔡龍雲教授於2015年12月19日二十三時四十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新華醫院逝世,享年87歲。

「蔡老先生前不久也進醫院動過一次手術,恢復得還不錯,沒想到這一次卻最終告別了我們,有些突然。」 2015年12月20日,上海體育學院的一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道。

年紀雖小武藝高,15歲打敗近30歲的俄國拳手

蔡龍雲出身武術世家,祖籍山東濟寧,1928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拳師蔡桂勤。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初,在晉、陝、甘、寧及大江南北,蔡桂勤是如雷貫耳的人物。他十八歲應招入蘇州錦源鏢局,勇闖強盜出沒的大西北,從未出過差錯。據說,蔡桂勤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出手敏捷似閃電,力似萬鈞雷霆,打遍山東無敵手,被人們稱為「拳魔」。

身為家中獨子的蔡龍雲繼承了父親武術衣缽。剛滿4歲,蔡龍雲便開始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習練武術。9歲時,他的拳術已相當精熟。

據多家媒體報道,1943年,西洋拳擊界正式提出要與中國武術界進行對抗賽,蔡桂勤和上海武術界著名技擊家王子平等選出八名選手代表中國武術決鬥西洋拳擊。蔡龍雲說服父母,作為中方年齡最小的選手毅然應戰,決心為中國人爭口氣,戰勝洋人。

1943年10月,上海各報紙發出這樣一條消息:「國術亦為國人所重,惟中西同冶一爐,則殊屬空前之創舉。十三日晚八點在回力球場國術與西洋拳舉行對抗賽。」消息一發出,頓時轟動了整個上海。50、70、100、150元四種門票被一搶而空。

1943年11月13日晚,坐落在陝西南路上的回力球場座無虛席。一場「國術對抗西洋拳」的中西大戰引起了全上海的轟動。雙方各出8人,捉對比武。蔡龍雲是中方8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能容納三千多人的回力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經過抽籤,蔡龍雲第二對出場。只有15歲的他對決西洋拳擊界名手、俄籍拳師馬索洛夫。馬索洛夫年約三十,體格魁梧。當他神情傲慢地走上拳台時,不少觀眾為相形之下異常瘦小的蔡龍雲捏了一把冷汗。回憶起當天比賽的情景,蔡龍雲笑著說:「當時還小,都沒搞清楚馬索洛夫是哪國人,後來看報紙才知道這個高頭大馬的對手是俄國人。」

據《申江服務導報》報道,蔡龍雲回憶:「比賽是一幫在上海的洋人拳擊師挑起來的,他們對中國武術表現出一絲輕蔑,並叫一位中國經紀人聯繫我們比試一場。雖然只是表演賽,但我們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發誓要在租界裡打敗洋人。」

結果,比賽比他們預見的要輕鬆得多,中華隊5勝2負1平,占據絕對優勢。蔡龍雲在一個回合里,就把高他一頭、長他七八歲的對手馬索洛夫摔倒3次。

幾天後,當時的《新聞報》以「中西拳擊對抗,中華隊獲大勝」為標題報道了比賽,文中稱蔡龍雲「年方十六(虛歲),尚在求學,但技術純熟,極堪深造……」那次經典的勝利賦予了他「神拳大龍」的稱號。

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舉辦第一屆「散打對拳擊」表演賽,邀請中國散打好手前去會戰。第一次客場作戰,中國隊心裡沒底,於是請蔡龍雲前去壓陣。蔡龍雲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到那兒什麼也沒幹,就看了看他們的訓練,給小伙子們鼓鼓勁。結果上場隊員全部獲勝而歸。」

與李小龍同月同日生,被李小龍奉為偶像

據《文匯報》報道,曾有人告訴蔡龍雲,著名華裔武打明星李小龍非常崇拜他,他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一書還被李小龍放在床頭。蔡龍雲以前不敢講,怕別人說他吹牛。後在「李小龍研究會」研究人員發表的文章中看到,才確信有其事。

原來,李小龍曾在大陸買回很多武術書籍,其中就有蔡龍雲《武術運動基本訓練》和《華拳》。李小龍根據蔡龍雲書中的指引練習,特別是進行腰腿訓練後,腿法應用自如,用腿仿佛用手一般。在李小龍的一部電影中,有個特別的動作叫「三不落地旋風腳」——三個動作不落地接旋風腳,就是根據蔡龍雲《華拳》里的「三不落地」改的。李小龍撰寫的《中國基本拳法》一書,所用配圖也是根據蔡龍雲書里的圖改編的。

2010年6月,蔡龍雲還為李小龍經典中文版《功夫之道》作序,序中寫到:「我和李小龍素未謀面,但是藉助武術這根主線,我和他有較深的結緣……」

雖然沒有跟李小龍見過面,但是很巧的是,兩人的生日同月同日,蔡龍雲出生在1928年11月27日,李小龍出生在1940年11月27日,都屬龍,只是相差了12年。「這可能就是我和李小龍之間一種奇特的緣分吧。」蔡龍雲說。

成立大師工作室,鼓勵更多人以武健身

武術泰斗蔡龍雲老師在指導青年教師。

1960年1月,32歲的蔡龍雲來到上海體育學院,擔任武術教研室主任。當初調他進體育學院時,他心裡咯噔了一下,「不敢來,因為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大學教師要寫論文,我連論文是什麼都不懂」。後來,一個教授拿出一篇論文給他看,是講體育分類的,蔡龍雲心裡暗想:「這就是論文啊,我抽屜里有好幾份呢,你寫的是體育分類,我寫武術分類不就可以了嗎?」

此後,在理論研究上,蔡龍雲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他撰寫的一至五路《華拳》《五路查拳》《少林寺拳棒闡宗》等,都受到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

教學之餘,在全國曆次武術比賽和表演賽中,蔡龍雲由一個普通運動員,成為一個裁判員,後擔任裁判長、副總裁判長和總裁判長。幾十年來,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王培錕、邱丕相、陳春茗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級教練。1986年,國家體委成立了武術研究院,50多歲的蔡龍雲被調去做了6年副院長,後來又回到了上海體育學院。

為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進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重點加強上海市高校文化藝術類學科的建設,上海市教委決定建立一批大師工作室,籍此促進高校的內涵發展。2008年首批建立了周小燕、余秋雨和蔡龍雲三位大師工作室。

蔡龍雲大師工作室成立後,重點整理撰寫武術的經典拳種《華拳》,並親自授課將華拳傳授給青年教師,同時對三、五十年前的舊作《劍術》、《武術運動基本訓練》等專著,加以修訂重新再版,並譯成英文向海外傳播。

大師工作室的牆上,掛著朋友送給他的一幅字:「敦厚周慎」,是朋友對他性格和為人的概括。

2014年10月29日下午,上海體育學院體院大講壇(385講)和武術大視野(18講)邀請到已86年高齡蔡龍雲先生作「武術套路運動」講座。蔡老先生依然神清氣朗,為了全面解讀「武術套路運動」,他從套路素材、套路主題、類別、體勢四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武術套路運動的獨到理解。

蔡龍雲以「善戰不舞,文質彬彬」八字箴言寄語大學生全面發展,做弘揚中國武術文化的文武兼備的人才。

曾經,面對公園裡到處可見練太極拳的身影,蔡龍雲表示很欣慰:「老百姓就應該練練武術。這既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也是一項非常好的強身健體的運動。」

附:人物小傳

蔡龍雲,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武術技擊家、理論家、教育家,中國武術九段,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學者,原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學會副主任、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8043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