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東漢開國的《雲台二十八將》知名度那麼低?只因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太完美!
樊崇是誰?
劉植是誰?
很多朋友應該會傻了眼,確實對他們比較陌生。
至少我個人認為,他們肯定做不到家喻戶曉。這就很奇怪了,我們知道,從秦末的農民軍領袖陳勝吳廣,到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再到樊噲,陳平,夏侯嬰甚至英布,彭越,我們都能耳熟能詳。
不要說後漢末三國之時,大家能朗朗上口的什麼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河北四庭柱。
就算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角三兄弟,那也是聲望漸漸的如日中天。
然而,張角三兄弟和樊崇有得比麼,個人認為從成就上完全比不上。就不說李自成和洪秀全了,就是宋朝時的宋江和方臘還有鐘相,楊麼這些小打小鬧的場面人,也比樊崇有名多了。
樊崇在兩漢之間,曾橫掃東西,為何卻如此寂寂無名?
這還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領袖的對比了。
要說到協助帝王開創基業的文臣武將,我們大多熟悉的很。除了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鐵木真,都有一批我們張口就能說的出來的得力幹將。
光武帝劉秀下,雲台二十八將,功不可沒,現在,我們把劉秀手下的派系理一下吧!
首先自然是親戚宗室南陽派,陰識、來歙、劉嘉、鄧禹、賈復、岑彭、馬成、陳俊、傅俊、王霸、劉隆、臧宮、朱祐、馬武、杜茂;
河北投靠派,耿弇、吳漢、耿純、寇恂、王梁、劉植、蓋延、任光、李忠、萬脩、邳彤、景丹、堅鐔、劉喜;
歸順派,以大樹將軍馮異為代表,還有祭遵、銚期;
後面還有攻洛陽時投降的朱鮪,破更始後歸順的竇融,攻隗囂時投降的馬援等。
從這份派系可以看出,馮異行事低調,幾乎不和人爭功論賞,除了個人性格原因,其實也是沒辦法,勢單力孤,如果再鋒芒畢露,那就危險了。
馬援就早沒參透這一點,輾轉征戰,風頭碩健,結果遭到接連的詆毀,三人成虎,光武帝也對他產生成見。
馬援死後,光景還是比較悲慘的。
宗親南陽派打著親情老鄉牌,河北投靠派打救駕立功牌,其實,劉秀手下的明爭暗鬥也很精彩的,雲台二十八將,人人都有一段故事可供發揮。
然而,除了鄧禹,馮異,耿弇,吳漢等少數將領,大家有所了解外,(他們的名氣,和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那又不能同日而語。)
其他的將領,有的甚至連名字都陌生的很。
可是,難道,雲台二十八將是吹出來的?我看不然,他們中一部人隨光武帝劉秀騎牛起義,屢破新莽派來的圍剿人馬,昆陽之戰,王尋,王邑,再加上一個身高一丈的巨無霸,新軍40萬,沒開戰,就幾乎要嚇死大半義軍。
然而,光武率眾將,硬是1萬破了40萬,殺的河水為之不流。
然後,北渡黃河,河北豪傑,望風歸順,又殺王朗,降銅馬,取洛陽,破長安,降赤眉軍數十萬。
順勢西破延岑,滅隗囂,最後消滅西帝公孫述,一統天下。光武帝和雲台二十八將,可謂是輾轉征戰,個個實至名歸。
那為何雲台二十八將,在歷史上會淪落到不太為人知的地步?
小編認為,正是光武帝劉秀的高大全,反而迫使二十八將終於不能廣為人知。
劉邦據說是流氓,元璋是和尚,兩個人的身上充滿著爭議,充滿著矛盾,人們的本性總是喜歡八卦,茶餘飯後,要有談資,他們就成了人們熱衷討論的人物。
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一樁玄武門的公案,更有後面出了一個女皇武則天,攪得天翻地覆,代代文人雅士,不斷的挖掘討論;而宋太祖趙匡胤,則背著篡位的重擔,還有燭光斧影的千古之謎。(當然,趙匡胤手下那伙大將,也不能廣為人知。)
然而,光武帝的身上,仿佛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他不殺功臣,不好開疆拓土,又給人一種情聖的錯覺,說什麼「娶妻當娶陰麗華」,結果,不過一年時間,又跑河北去娶了郭聖通,搞一個政治聯姻。但這個污點實在太小了,毫無辦法,完全掩蓋不了光武帝的燦爛光芒。
他是漢景帝之後,皇族正宗,起兵反抗不得人心的新莽政權,匡扶漢室,名正言順,深得民心,沒有任何可指責之處。自身軍事才能突出,心理素質過硬,又不是劉邦可比。
統 一天下後,與民休息,不好伐戮,在他的身上,幾乎找不到什麼破綻。於是乎,好八卦的民間藝人,坊間學士,左右捉摸,覺得這個人物不需要塑造了,已經是天然 的高大全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再塑造也無法超越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那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動手演義光武帝的,寥寥無幾。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