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英名如雷貫耳,但你可知他們從小的名字有多可愛?
說到十大元帥,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這些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可是,要說起來,這十位元帥最早的名字其實並不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名字,他們早先都有過其他名字,包括乳名和小名,後來才用了現在這些名字。
一個一個說,先從敬愛的朱總司令說起。
朱德剛出生的時候,有個非常可愛的乳名,叫「狗兒」,有時大家也親切的稱他為「狗娃子」,這是非常親昵的叫法。朱德長大後,他的父親按家族的規矩,給他起了一個正式名字,叫朱代珍。朱德9歲時,私塾先生給他起一個名字,叫朱玉階,含義是希望朱德能像玉一樣清白做人,並一步步登高成功。1909年,23歲的朱德考進了雲南陸軍講武學堂,隨便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朱德。朱德這個名字再也沒有改過,成為中國革命最著名的符號之一。
第二位元帥是彭德懷。彭德懷有個名字叫「真伢子」,伢子是湖南人給小孩起名的常用乳名,毛主席也有個小名叫石三伢子。彭德懷是三兄弟,他本名叫彭得華,兩個弟弟彭金華、彭榮華。等到彭德懷考進長沙陸軍講武堂時,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彭德懷。彭德懷是彭得華的諧音,但也有特定的含義。古代有句名言叫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彭德懷立在天下萬民,他不求榮華富貴,所以他不「懷土」,而要「懷德」,但彭懷德念起來比較拗口,所以改成彭德懷。
至於戰神林彪,本名林育蓉,或者林毓蓉,乳名叫做春兒。林彪長大後,立志從戎,覺得林育蓉這個名字實在太女性化,在戰場上不能震懾敵人。林彪喜歡老虎的威風,就自作主張改名為林彪。不過林彪的父親覺得彪字不太好,含有失敗的意思。林彪就喜歡這個字,還是堅持用了這個名字。
劉伯承出生時,劉家卻遭遇了喪事,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幾天內先後去世。劉家要給老人辦喪事,劉伯承的父親劉文炳給新出生的孩子取什麼名呢,就叫孝生吧,意思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要給去世的老人戴孝。劉文炳是個讀書人,他覺得孝生這個名字不是很好,又從《荀子勸學》中找到一句話,「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劉文炳很喜歡這句話,就把兒子的名字改成劉明昭,而且劉伯承在家族中的名字排輩,正好也是個明字。
不過,劉文炳很快又給兒子改名了,名叫劉伯承,意思是希望孩子將來能繼承自己的讀書傳統,考取功名,伯字是長子的意思。沒想到劉伯承並沒有當知識分子,而是成為一代戰神。
賀龍本名叫賀平軒,族名賀文常,小名「長長」,後來父親因家裡太窮,希望他能振興家業,改名為賀振家。賀龍對這個名字不太滿意,他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後,根據《尚書大傳》里的《卿雲歌》改名為賀雲卿。賀龍改的這個名字,在家族中並沒有得到多少認同,長輩們認為文常或雲卿似乎都不好,不如把第二字改成「龍」,再加上一個字。
賀龍想了半天,也沒想好龍字後面加什麼字合適,乾脆他說什麼都不加了,就叫賀龍吧。
接下來是陳毅。陳毅5歲上學的時候,本名叫陳世俊,字仲弘,這是他父親給起的。「世俊」,是希望他能成為世上之俊傑。而陳毅上小學時,因為欣賞北宋大文學蘇洵,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陳允明,蘇洵字明允。陳毅在18歲遠渡重洋去了法國留學,在留學時,他對《論語》中曾子有一句話非常欣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陳毅覺得要建設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就必須有堅強的毅力,所以他改自己的名字為陳毅。而且,他字仲弘,正好符合「毅」字的內涵。
政工元帥羅榮桓的改名經歷並不複雜,他本名羅慎鎮,但卻有字有號。羅慎鎮字雅懷,號宗人,當時的人們都叫他羅宗人。宗人在清朝是皇族近支的意思,有宗人府,所以羅榮桓被叫成羅宗人,總感覺有些怪怪的。羅榮桓在1914年進入岳英小學讀書,當時的校長也姓羅,叫羅炳文,他覺得羅宗人的這個名字不太合適,便給他改了一個名字,名叫羅榮桓。羅榮桓的父親羅國理問這是何意,羅炳文給他解釋,這是《詩經》中的句子,「桓桓於徵」,是威武的意思。
羅宗人相貌堂堂,身材健碩,將來可以從戎,為國立功。從此,羅宗人改名為羅榮桓,真的就如羅校長所言,羅榮桓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徐向前元帥大名鼎鼎,但他有個小名叫銀存,因為他兩個兄長叫徐銀倉和徐銀福,這是祖母給他取的名字。徐向前的父親是個讀書人,他從《易經》中找到一卦,就是著名的謙卦,這是大吉之卦。所以,徐銀存很快就改名為徐象謙,濃濃的道家味道。徐象謙有「字」,和三國魯肅一樣,字子敬。從性格脾氣來說,徐象謙和魯肅確實很像,忠厚大度。而徐象謙參加革命後,覺得象謙二字雖好,但沒有革命味道,便把自己的名字從徐象謙改為徐向前,取永遠向前進之意。
十大元帥,準確的說,有九位是更改過名字的,只有一位,一生只用一個名字,他就是聶榮臻。聶榮臻在出生後,父母要給孩子起個好名字。聶父也是個讀書人,他從書中找到一句吉祥的話,叫做「百福駢臻得雙全」,一聽就非常吉利。聶父非常的省事,一句話把孩子的名和字都涵蓋在內了。
於是,聶父給孩子起名叫聶榮臻,字福駢,「榮」字則是他在家族中按輩分用的字。而聶帥的母親唐夫人說,既然孩子的名和字都有了,那再給他起個小名,就叫雙全吧。
接下來就是被毛主席稱為「呂端大事不糊塗」的葉劍英了。葉劍英在家中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深得父親喜愛。要給孩子起名字,葉父根據族譜,給次子起名叫做葉宜偉。這是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宜古宜今,有內涵還通俗。但葉宜偉似乎並不是特別滿意這個名字。1917年,20歲的葉宜偉報考了雲南講武學堂,立志從軍,殺敵立國。葉宜偉覺得自己的名字沒有革命味道, 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葉劍英,意為做民主之劍,英勇能戰。
名字只是符號,不管他們的名字是什麼,他們都是人民的大功臣,偉大的軍事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7957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