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將軍實力解構,為何粟裕排名第一無人不服?

張無忌| 2015-12-16| 檢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將軍實力解構,為何粟裕排名第一無人不服?

從十大元帥的各人背景看,哪一個都動不得,十大將換誰上來都會引發新的不平衡。 橫刀立馬十大將 再看看十大將的人選,派系平衡的因素減弱了,而當時職務的因素加強了。

1、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 彪。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 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 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 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 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紅 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隻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 任軍團長。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 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 紅軍的,儘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 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當年江西蘇區黨內鬥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 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 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 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 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 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儘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 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 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 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 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十帥十將一代風流 綜合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 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相信這二十個人堪稱是「最佳組合」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7939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