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劉邦趙匡胤和朱元璋,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大肆屠殺眾多的開國功臣?

張無忌| 2015-12-09| 檢舉

相比劉邦趙匡胤和朱元璋,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大肆屠殺眾多的開國功臣?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坐穩了江山以後,屠殺功臣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漢 初的韓信曾經痛苦的說「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但是也有一些皇帝並沒有屠殺那些功臣,漢光武帝劉秀和宋 太祖趙匡胤就比較溫和。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以後也沒有屠殺功臣,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李世民的能力和年齡占有很大優勢

劉邦和朱元璋誅殺有功之臣最重要的原因是繼承人能力不足,武將們權力太重、能力太強,最典型的就是漢朝初期的楚王韓信,此人的軍事才能遠在劉邦之上,就更不 用說劉邦那個文弱的兒子劉盈了。當時的劉邦已經將近60歲,這在漢朝已經屬於高壽,劉邦如果不除掉韓信的確是後患無窮。朱元璋的情況也類似,繼承人屬於標 準的文人,對於那些武將難以駕馭。事情發展到最後朱元璋還有些見識的太子朱標離他而去,他的孫子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這更是一個標準的書生。所以朱元璋 不得不痛下殺手。如果說朱元璋殺鄧愈、馮勝、傅友德等人是在給太子朱標鋪路的話,那麼殺藍玉就是在給小孫子朱允炆鋪路了(朱標的岳父是常遇春,而藍玉是常 遇春的小舅子)。

李世民的在年齡上一點也不擔心,他在通過玄武門政變成為大唐帝國第二任皇帝時,才27歲。這個年齡絕對是風華正茂,李世民 完全有時間熬死那些將領們,事實證明李世民駕崩時,那些名將名帥們已經死了一半。皇帝之所以要殺掉那些將領的原因很多,將領的能力太強是很重要的一個。這 方面李世民沒有任何的壓力,「天可汗」的威名不是白叫的,從隋末的群雄割據開始,李世民就開始南征北戰。竇建德、王世充等一個又一個敗在了他的手下,在軍 事能力方面李世民根本不擔心。

二、唐帝國還有很多任務需要那些武將們完成

劉 邦和朱元璋之所以敢那樣沒有顧慮的殺功臣是因為沒有了外部威脅。在漢初雖然有匈奴的威脅,但是漢朝的江山還是基本穩定的,所以劉邦殺韓信是不用顧忌的。朱 元璋時期這個情況更加明顯,當時明帝國唯一的威脅是北方的殘餘勢力,但在眾多名將的打擊下,草原貴族已經聞風喪膽,根本不可能威脅到明朝的安全。所以明太 祖朱元璋可以十分放心的動手。

在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唐帝國的周圍還是強敵環繞,北部有梁師都的割據和羅藝的反叛,還有高句麗、突厥、吐蕃等 一些列的敵人。對唐朝威脅最大的還是突厥,就在李世民剛剛登基以後,突厥大可汗頡利統帥20多萬軍隊直逼長安、馬踏渭水,對唐帝國造成很大的威脅。唐太宗 不是一個苟安的君主,他有自己的雄才武略,他要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這都離不開戰爭,雖然唐太宗本人的軍事能力極強,但是帝國的任務太多,他一個人無 法面面俱到。因此處於各種原因,他也不能少殺那些武將們。

三、唐朝初期的軍事制度無法滋生武將割據

說 起唐朝的藩鎮割據是非常有名的,它們完全積壓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空間。但是在唐朝初期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因為唐朝初期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還不是中期的募兵 制。唐朝初期的軍權有12衛統帥,每一位設立大將軍一人(唐朝的大將軍不是很值錢,和漢朝不能比)。這12位將領雖然掌握著軍權,但是時間不會很長,因為 他們的職位是來回調換的。這樣一來誰也別想把軍權握在自己手裡,從而避免了中央將領造反。

地 方將領造反就更不可能了,唐朝初期地方官員的職權劃分非常仔細,行政、軍事、財政、刑罰、稅收各有其人,這些因素缺一不可,想把這所有人聚集在一個造反的 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到了唐朝中期就不行了,一個節度使解決一切問題。府兵制在唐朝初期的效率還是可以的,這些軍隊只效忠於朝廷,將領很難完全控制。在唐 太宗時期,唐朝共有600多個軍府,總兵力有60多萬人。仔細算了每個軍府只有1000餘名士兵,想依靠這點實力就造反,那也太不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7813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