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國用世界最大造船廠造航母,速度加倍,明年下水!讓西方大吃一驚!

張無忌| 2015-12-09| 檢舉

深度解析:中國用世界最大造船廠造航母,速度加倍,明年下水!讓西方大吃一驚!

2015-12-08

昨日中國國產航母疑似第5塊機庫安裝成功,這也預示著國產航母明年下水,安裝機庫速度世界第一。

中國面臨航母困局?

21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而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發展海權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海上力量是海權建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方國家對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發展始 終保持密切關注。美國海軍作戰學院的兩位專家埃里克和威爾遜就認為,在海上力量的建設領 域,中國正面臨著一個進退兩難的艱難選擇。這一挑戰就是辨別出,什麼時候或怎樣將有限的軍事預算投入到新技術、組織架構、軍事理論和部隊建設等方面。尤其 是考慮到在歷史上,由於清政府海軍缺乏統一標準,政治和軍事領導層分裂,以及遲純的靈活機動性,使得中國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和 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中葬送了兩支非常昂貴的海上艦隊。因此這樣的抉擇對於中國來說就更顯得份外沉重。

中國正處在對未來海軍發展 重心做出抉擇的時刻,是選擇航母,還是選擇潛艇艦隊。哪一個選擇更有效、更有意義。現在,中國是否應該真正地發展一艘航空母艦,這一項目在中國明顯已經成 為一個頗具爭論性的話題。因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正在逐步擴大,海上通信航線和商貿運輸線已經越來越重要,援救中國海外公民的需要也變得更加突出,而且「空中 覆蓋」被視為一支「平衡的海軍部隊」所必需的基本組成部分。

衛星照顯示疑似中國最新航母彈射器

目前,潛艇已經主導了中國海軍的發展,但是發展潛艇部隊並不是一劑萬能藥,一位中國的分析家曾經呼籲重新考慮「航空母艦無用論」,以及一個國家是否應該僅僅 依賴一種不對稱作戰武器:「聯合反潛作戰是非常強大的,美國和日本都在小心翼翼地監視著解放軍潛艇的一舉一動……解放軍海軍潛艇的魚雷並不足以對美國航母 造成強大的威脅,其攜帶的飛彈也不足以重創航母。」

雖然中國海軍當前以潛艇部隊作為海軍結構和作戰理論中心,但是對於解放軍海軍來說,這並 不意味著需要作出一個互相排斥的決定。事實上,當潛艇發展處於上升階段之時,中國仍然在積極地思考航空母艦的問題,並正在重新梳理關於航空母艦的爭論。隨 著中國的第11個「五年計劃」的來臨,在2006-2010年期間,中國關於航空母艦效用的看法已經「明確地」發生改變。雖然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進程不會 平坦,而且路也很長,但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航空母艦最終會加入到解放軍海軍的戰鬥序列中。

中國航空母艦發展史和未來選擇

美國海軍專家認為,即使在中國軍事最高領導層並沒有許多人贊成發展航母,但航空母艦計劃很早就已經被決定了。因為劉華清上將在1954-1958年期間到前 蘇聯列寧格勒的Voroshilov海軍學院學習的時候,曾是戈爾 什科夫海軍上將的學生,而後者正是堅定的航母論者。在劉華淸擔任解放軍海軍司令(1982-1988年)和中央軍委副主席(1989-1997年)期間, 積極倡導中國海軍應該發展骯空母晚,「建造航空母艦是一件關係中國人民利益大事」,「為了使我們㈤家防禦體系現代化,建立一個理想的武器裝備系統,我們就 不能不考慮發展航空母艦」。

埃里克和威爾遜還援引了2004年出版的《劉華清自傳》中,劉華淸將軍對發展航母的渴望和努力的細節性描述:早 在1970年,他就組織編寫了一份特殊的關於建造航空母艦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一個提議上交到中國政府決策髙層,1980年5月,劉華清將軍成為第一位 登上美國航母「小鷹」號的解放軍髙級將領。這一經歷,讓他深刻體會了航空母艦強大的現代化作戰能力。劉華清將軍表示,他向解放軍總參謀部強調了大力發展 「兩個重大的,關鍵的工具」的必要性,這兩個工具就是航母和彈道飛彈核潛艇,它們不僅是戰時遠程戰鬥行動的基礎,也是和平時期威懾力量的要素。

昨日,在某論壇曝光了一組照片,照片顯示實裝4架殲15飛鯊上遼寧艦,並且機號是百字號!說明新一批實裝殲15已經開始在遼寧艦上服役,未來遼寧艦或可滿員裝備24架。

中國的航母選擇

當可能獲得一艘正在建造中的航空母艦時,中國面臨幾種選擇,但是每一個選擇都對該航母今後的用途有很大的限制。

海 外建造的航空母艦 購買一艘如尼米茲級這樣的大型航母,很明顯不在中國海軍的考慮之列。只要美國和歐盟關於對華武器禁運仍然繼續維持下去,那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從海外 (西方)購買航母的機會就非常渺茫。而且,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維持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或同類型的航空母艦)的正常運轉是一個極端複雜的任務,還必須承 受高昂費用,以及長達數年的訓練和時而發生的故障。

自主建造航母 這種方法可以為解放軍提供更大的選擇範圍,並允許中國從其他國家借鑑設計和建造經驗,讓產品更加適合中國的海軍發展理論及期望。但是,自主建造項目啟動的費用非常高昂,而且在航母的設計與實際建造之間還存在很大的「鴻溝」。

根據某些消息來源稱,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項目正在醞釀之中,核心內容就是在未來幾年建造一艘50000噸級的常規動力航母。如果中國方面決定由國內的造船廠生產這艘航空母艦,那麼這項計劃很有可能被納入中國政府的第12個五年計劃中。

按照中國空/海軍殲擊機部隊的編制,一個殲擊機中隊4架戰機, 一個殲擊機大隊8架戰機,一個殲擊機團3個大隊共計24架戰機。

翻新退役航母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先後從國外購買了四艘退役航母,其中三艘來自前蘇聯。這些被拆毀或被改建成主題公園的航母一直引起西方國家的興趣。2006年6 月,本文作者登上了天津的「基輔」號航母 參觀。參觀後,兩位美國專家得出結論:「基輔」號航母本身只做了表面象徵性的修補和粉刷,因此幾乎不可能再回到海洋上。

隨後,西方的興趣被 轉移到了停泊在大連的前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瓦良格」號航母上。據《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瓦良格」號已經完成了翻修,並塗上了解放軍海軍的銀灰色塗裝。 大多數媒體報道認為,如果試圖 將一艘退役的航母通過維護和完善,使其重返海洋,那麼「瓦良格」號是最好的候選者。

埃里克和威爾遜認為,從最基礎的角度看,雖然中國已經能夠建造一套常規動力推進裝置並使「瓦良格」號重新下水,但一艘大型航母如果沒有其他友好國家的港口可以停靠,或者沒有一支機動的海上補給船隊,那它也不能在遠離中國大陸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

國產航母是否已經開始建造現在已是眾多軍迷首要關注的大事。只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得到太多詳細的官方消息。為了緩解同志們的國產航母「相思之苦」,有 高手網友製作了精美逼真的代號「CV001A」級國產航母CG方案,與大家共賞。同時還假想了未來中國航母將要發展的類型,主要是從滑躍甲板型轉向彈射甲 板型。

「瓦良格」號航母最終可能被用於艦載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以及甲板工作人員的訓練,同樣也是解放軍研究與開發彈射裝置以及其他艦載系統的「試驗平台」。為此,「瓦良格」號可能會被重新裝配動力系統以及其他必要設備。從更長遠的角度擁有適當能力的「瓦良格」號可能會成為北京海軍外交政策的中心標誌物,充當中國海軍發展的旗幟。

商船改造埃里克和威爾遜認為,中國航空母艦項目的最後一種選擇將是把一艘大型商船改造成航空母艦。中國顯然很有興趣參與澳大利亞INCA造船公司的 「Evolution One12」項目(一個迷你航母計劃,艦長112米)。INCA公司設計的雙體穿浪艦艇號稱是「當 今世界最大的柴油動力快艇」。有報道稱,已經提議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建造一艘可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直升機的大型戰艦。如果這個合作實現,中國就可動用 其大規模的,生產迅速的國內造船企業,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此類艦船的製造者。事實上,上海的江南造船廠----中國最大的或者可能很快就是世界最大的造船 廠----已經既可以生產民用船舶,也可以建造先進的現代化潛艇和水面戰艦。

雖然商業性造船技術還沒有 直接運用于軍事艦船上----這需要大量的改進工作,但中國可能比其他國家更熟練於這種轉型工作。可以想像,與航母相關的研究甚至建造工作,可能將在一個 或多個中國大型船廠進行,其規模和速度可能會讓西方專家大吃一驚。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近日報道,最新曝光的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可能正在大連的一個造船廠建造首艘國產航母。另據外媒報道,大連造船廠2013年底已經舉行了航母 鋼板的切割儀式。這意味著中國第二艘航母即第一艘國產航母或已正式開工建造。本期出鞘,小編將為您推測國產航母將如何建造。

國產航母開工建造多年來一直是軍迷們熱議的話題,「航母八月上船台」更是軍迷圈常見的調侃用語。不過,建造航母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去上船台之前,要先做足準備工作,這包括:設計、計劃、技術、工藝的準備,人員和設備的安排,建造場地和設施的準備,造船用材料的準備。

這其中,設計準備和計劃準備是指在航母建造之前,完成設計圖紙的審核和建造周期的計劃。有鑒於中國航母的設計和建造經驗不足,合理推測,中國的第2艘骯母, 即中國的首國產航母的設計圖紙基本上將參照「遼寧」號,噸位也相差不大。據業內人士推測,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周期為七年。

至 於技術和工藝準備,技術準備主要是指船舶的建造、焊接、舾裝、塗裝等技術的準備工作。對於國產新航母來說,工藝準備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 船廠有時為了新產品,會建造模擬分段和模擬倉,以熟悉建造中需要的工藝,而對於工藝極其複雜的航母來說,這一步極為必要。

由於航母建設所需的材料種類龐雜,所以廠家應根據技術要求和造船規範,對到廠的材料和設備和材料進行驗收和入庫。設備廠商則應根據原材料(鋼板)大型鑄鍛件和主要機電設備納期表,造船廠家則應儘早編制下發主要設備訂貨計劃。

對於國產航母建造地的選擇,工廠建造場地和設施的準備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通過對中國第一艘航母的系統改建,大連造船廠在航母船體結構、材料工藝、配套舾裝、靠岸及海上測試、工程管理及相關人才隊伍建設上均有了較深厚的積累,並成為中國目前唯一有航母建造經驗的造船企業。

將第一艘國產航母放在大連建造,可以充分利用船廠現成的技術與經驗,儘可能規避風險,同時更易於控制建造工期和成本。如果由上海江南造船廠承建,雖然中船重工可以在旗下的兩個造船廠間做資源調配共享,但國外經驗表明,短期內建成一個新航母造船廠的難度與相關投入是很高的。

航母船體所使用的板材和型材往往會出現各種變形和鏽蝕,這常常因為軋制時壓延不均,軋制後冷卻收縮不勻,運輸與存儲過程中保存不當而引起的。因此,就需要進行鋼材備料,即對造船所需的鋼材進行預處理,進行矯平、噴砂除銹、噴塗底漆等工序。

此後,再經過號料(在板料或型鋼上畫出零件真實的輪廓和孔口的真實形狀,以及與之連接構件的位置線、加工線等,並注出加工符號)和船體構件的加工,並將部件拼裝成一個個待組合的分段後,才真正能放心的說出「航母上船台」(進入船舶總裝階段)這句話。

從一塊塊鋼板到可以稱為分段,用時需要兩至三個月,由於航母的建造還涉及保密,重要的分段(如艦艏、艦艉、側壁艙室、重要艙室)都是在車間內組合成完成度非常高的大分段,部分不大重要的分段則會較早的搬到室外。在這一階段里,軍艦和民船從外觀上往往很難區分。

在 接下來的步驟里,美蘇兩種流派的航母的建造差別顯現了出來。美國使用船塢造船法,即挖掘一個聯通水面的深坑,安裝閘門,造船時坑中無水,建造完畢後開閘放 水,將船移出。而船台則是在水邊修建斜坡,船造好後順著斜坡即可滑入水中,瓦良格號(遼寧艦前身)的下水就是這樣完成的。

對於一艘航母來說,動力無疑可以稱之為心臟,那麼首艘國產航母的心臟將是什麼樣子呢?除去尚未掌握的航母用核動力不算,中國的選擇只有兩個,一個是大功率蒸汽動力,一個是燃氣輪機,但燃氣輪機的功率偏小,綜合考慮,蒸汽動力才是國產航母最合適的選擇。

遼 寧艦的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採用了4台TB-12蒸汽輪機和8台增壓鍋爐。 TB-12的前身TB-8正好是國產051型驅逐艦的主機。TB-8的功率是3.6萬馬力,當年051型驅逐艦曾達到38節的高速,TB-12的功率增加 到了4.5萬馬力。中國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上安裝的蒸汽輪機是TB-12的改進型。

從 TB-8到TB-12,中國在該系列蒸汽輪機上積累了豐富的技術、使用與維護經驗。如果「遼寧」號上採用的蒸汽輪機為其國產化型號的話,相信至少可以達到 現代級驅逐艦發動機的水平,4台蒸汽輪機的總輸出功率為20萬匹馬力。該動力系統維持與遼寧艦大體相似的航母高速航行是沒問題的。

當然,首艘國產航母雖然不會有大的改動,但並不意味著將完全是遼寧艦的複製版,中國在購得「瓦良格」號航母后對其進行了仔細研究,「瓦良格」號航母讓中國的航母設計師獲得了第一手直觀的經驗。但是,中國的航母設計師也發現「瓦良格」號航母在設計上存在很多的問題。

比 如瓦良格號龐大的艦島,這樣的設計固然與「瓦良格」號航母所採用蒸汽動力的方式有關,在核動力航母上因其不需要空氣進、排氣系統可以設計的較小,但也與前 蘇聯的航母設計師缺乏航母設計經驗,在艦島裡面設置了很多設備艙和部分住艙如艦長住艙、飛行指揮官住艙等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 世界各國航母中,蘇聯航母艦島長度較大,在65米左右,美國常規動力航母的艦島通常長度在45米,核動力航母的艦島則更短,不到20米。中國新航母在建造 時一定會減少艦島面積。此外隨著中國電子技術的發展,海軍艦船的外部電子天線及探測器高集成度,也為航母艦島小型化打下了基礎。

「瓦良格」號航母設計中機庫設置有飛機掉頭轉台,即將飛機用牽引車牽引至轉台後進行掉頭,然後用固定軌道將飛機拉出,中國航母設計師對此進行了修改,直接全部採用牽引車而取消了軌道方式,簡化了設備,節省了時間。

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的設計中,遼寧艦的原設計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安全性方面的,也有調度方面的。中國航母設計師對此進行了修改,但一些先天性的並涉及很多方面的缺陷因其改動工作量過於龐大或涉及主結構,故此只能在後續國產航母中進行修改和完善。

此外,雖然「瓦良格」號航母在損管上很多設計理念因時代的發展已經落後於中國艦船損管設計,中國的航母設計師盡最大努力進行了修正和完善,以求在損管方面滿足要求,但部分原設計已經無法進行修正,如五甲板下只設置一個主通道,這與先進損管設計理念完全相悖。

中 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在設計時正處於中國艦船技術跨越式發展的爆發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艦船及艦載設備和系統新技術必然會在新的航母上得到應用,如先進數據鏈 技術、雷達技術、電子系統集成技術、電子戰技術和新的指控技術,這些新技術將會極大提高中國新航母的指控能力及作戰實力。

雖然基於穩紮穩打、快速成軍的考慮,新航母對於一些主尺度和排水量及動力方式等方面,特別是水下船體線型不會進行大的改動,主要的變動在於一些艦載系統和艙室的調整上,特別是飛行甲板和機庫的的設計上,這樣可以加快設計進度。

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全新設計建造一艘航母並進行試驗、訓練的周期相對較長,風險較大。首艘國產航母顯然會遵循中國海軍「小步快跑」發展風格,力求穩妥。然而,誰說這種求穩的小進步不是中國海軍軍力的大發展呢?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7810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