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為滅商興周作出了不朽貢獻,被周武王並列為十大功臣之一,儒家卻刻意的從功勞薄上將她抹去!
夜狼文史工作室 2015-11-28 22:11
歷史一頁頁翻過,從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
周武王趁商朝「內虛」之時,突然發動討伐戰爭,結果商朝「突然死亡」,大周王朝建立起來了。
周武王平定天下後,說了一句出自肺腑的話,《論語.泰伯》記載了這句話:「予有亂,臣十人。」
在武王看來,周能奪得天下,並最終坐穩江山,是與十個人的輔佐和幫助分不開的。
這十個人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shi,四聲)、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ong,二聲)夭、散宜生、南宮适和邑姜。
大家請注意這裡面的兩個名字太公望和邑姜,太公望就是姜子牙,這個大家很熟悉。
那麼邑姜又是誰呢?
她的身份很特殊,她是太公望的女兒,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周武王的王后。
關於武王妻子的說法,歷代電視劇工作者好像都不願意把武王這位原配夫人考慮在內。
九 幾年的《封神榜》,周武王的皇后叫做商青君,是大商丞相商容的女兒。商容此人在史料上確有記載,但是他的女兒卻從未見於史料,連《封神演義》中都沒有。近 期的《封神榜》武王好像又娶了比乾的女兒當老婆,讓人佩服的想像力啊。這些完全是後世劇作家憑空造出來的愛情故事而已,所謂「戲不夠,愛情湊」,大家決不 可當真。
邑姜確係姜子牙的女兒無疑,這才是史實,那麼邑姜的母親又是誰呢?
換言之就是說姜子牙的老婆是誰呢?
《封神演義》中有一個人物讓人一見難忘,就是最後被姜子牙封做了掃帚星的那位馬氏,關於她的事跡不只是在小說中有記載。
在野史中也確有記載,宋朝王茂《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上記載:「姜太公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和,覆水定難收。」
當然這個情節不太可信,因為范曄的《後漢書.何進傳》也記載了一模一樣的故事,「覆水難收」的成語便來自於此。
那太公有老婆嗎?當然有。太公的夫人歷史上記載的叫申姜,她為太公生了十三個兒子呢。
不過邑姜並不是申姜所生。
邑姜的母親叫桃花女,這個女人在正史中並沒有留下名字,我們能夠知道這位女性的存在完全要感謝另一批特殊的歷史工作者,他們就是考古隊員。
據考古發現,桃花女的家鄉就在今呂梁市石樓縣桃花村,所以現代的學者都稱她為桃花女。
據 考證,桃花女才是姜子牙的髮妻,姜子牙在古稀之年時迎娶了時為二十多歲的桃花女。在石樓桃花者村的姜子牙岳父、桃花女之父的墓中出土了國家特級文物、姜子 牙的家藏寶器「龍形觥」,還出土了周代桃花女和姜太公的銅像。這些出土文物對姜子牙其人,周朝的歷史,包括道教的起源等問題都有很深的研究價值,但這不是 今天的主題就不多說了。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桃花女是鬼谷子的母親,據說這個女人通陰陽,曉八卦,奇門遁甲無所不能。她還和太公斗過法術。但是,這個說法就是些迷信的故事,大家就當個故事知道即可。
太公老夫配少妻,少妻為她生了一個美麗且智慧的女兒。
這就是邑姜。
唐代的《藝文類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覽》轉引《帝王世紀》都提到了邑姜。
「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於內,生太子誦。」
從這些記載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邑姜是武王的妻子。
那麼邑姜與武王結婚時的年齡是多大呢?
關於邑姜與武王結婚的年齡,史學家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邑姜和武王的歲數差不多,四十歲時嫁給的武王,一種是十七八歲嫁給了武王。
我個人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合理。
姜子牙五、六十歲遇到桃花女,然後不久生下的邑姜,這是個考古學比較肯定的結果。不要懷疑老人家的能力,漢武帝也曾經在古稀之年,生過昭帝劉弗陵。
而《史記.齊太公世家》上說:「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姜太公在垂垂老矣之時到西岐去生活,曾到渭水河邊漁釣,在那裡遇到的文王,不僅在史料中有記載,而且已為西周出土的甲骨文所證實。
姜子牙遇到文王肯定是與桃花女結合之後的事情,據野史記載文王遇到太公時姜子牙八十歲了。大家如果把這些記載聯繫起來,姜子牙在六十多歲的時候生了個女兒,然後到他八十歲後,女兒十七八歲正好出嫁。
除了上面姜子牙歸周的年齡推斷外,還可以從武王和邑姜孩子的年齡上,作出一些推論。眾所周知,武王駕崩之後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代攝王政,這說明,成王當時的年齡非常小,東漢的王肅說是十三歲,鄭玄說是十歲。我個人認為還要更小一點。
武 王死時是五十四歲(武王死時「年五十四」源自《古本竹書紀年》),成王當時是十三歲,若是邑姜與武王的年齡差不多,那邑姜在四十歲左右才生了成王?並且接 著又生了唐叔虞,四十歲在古人來講已經步入了晚年,女人生孩子更是危險至極。現在也是如此,更何況是古代呢,大家想想看,歷史上老男人配少婦生孩子的例子 很多,那是因為男人不用承受生孩子的痛苦。但是上了歲數的女人還有幾個要為君王生孩子,即便是她可以生,但是色相已衰,君王還會寵幸她嗎?這些都是實際的 問題。
年齡問題確認了,那麼下面的問題是武王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妻子作為興周滅商的十大功臣之一呢?
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相關的文獻記載,但是我認為邑姜決不會像「周興三母」一樣,只負責教育孩子(注釋1),主持內政。我個人認為,邑姜是不亞於婦好的一名女軍事家,甚至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當 然對於她在武王伐紂時的軍功我找不到絲毫的記載。但是在出土青銅器銘文上,有這樣幾條記載,一條銘文中說:「王姜(邑姜)作為母后隨子伐楚。」,還有一條 銘文中說:「康王(成王子,武王之孫)十九年,王姜幫孫子帶兵遣將。」看出來了吧,邑姜絕對是個軍事家。她的晚年都這樣威風凜凜,可以想像她年輕時候的颯 爽英姿。
但是,歷代史家們把邑姜的功勞統統抹去,或者掩蓋,或者加在其他人身上。
我這麼說,是有根據的,孔聖人就認為「有夫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看看平白無故的抹滅別人的功勞,聖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呢?怕是更是如此了吧。
但即便如此歷史還是在它的縫隙中露出了邑姜這位偉大的女性的一角。我一直這麼認為,是金子就不會被埋沒,是英雄就一定會有人記住他。
當 然除了帶兵以外,我估計在周朝的政治中心內部,邑姜絕對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人。搞好上級和下級的關係一直是中國人際關係中的一個難點,做過頭了就變成了 過分親熱,拉幫結派的帽子就會給你扣上了,不拿其當回事,上下級疏遠了,不但不利於命令的執行,還會生出上下級嫌隙,下級老是給上級臉子看,上級也自然不 會好好善待下級。最後,怎麼著,下級造反了,推翻了上級,或者是上級發怒了,殺掉了下級,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
所以,在這裡插一段,我和大家來討論一下,什麼叫做會用人?
前幾天有個快退休的領導問我,怎樣才算會用人,這個問題太突然了,弄得我根本不會回答。
事後,我在寫邑姜這篇文章時,突然想到了邑姜的用人,有所感悟。
我個人覺得用人應該是這樣。
第一,愛兵如子,對下面的弟兄要足夠的關心,不只體現在工作上,還要體現在關心他們的生活上。年輕人搞沒搞上對象,中年人孩子上學,老人養老有沒有什麼問題,快退休的人家庭生活會不會產生困難,這都是領導應該關心的問題。
第二,就是賞罰分明。有功的賞,有過的罰。不任人唯親,但也舉賢不避親。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崗位上。
這就是我理解的用人原則。
作為元妃的邑姜是堅決按照這兩個原則執行的。
邑姜作為上級,對下級的管理是很有一套的。青銅上的銘文上記載了這樣一條:「帝後關愛太保召公。」(召公有的人說是文王的兒子,我個人不贊同這種觀點,具體原因,我有機會再跟大家說。)
從這裡不難看出,作為上級的邑姜對於下級的體貼是無微不至的。再加上她的知人善任,周公旦等賢臣都在最合適他們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效果很好,王族和大臣們都願意聽從她的命令,團結在她的周圍。
當然,邑姜之所以能夠很快地進入周王朝的政治核心之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武王死的很早,武王的兒子都還未成年。
我在前邊的文章里曾經說過,中國的每個王朝實際都遇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叫「中興後的噩夢」,一個是「第二代的難關」。
什麼叫「第二代的難關」?
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王朝在第二代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王朝決不會少於一百年,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在第二代解決,而是把它遺留了下來,那麼對不起,這個王朝馬上就會滅亡,絕沒有喘息的可能。
舉例說明,秦、隋歷經二世而亡,而像唐、宋、明在第二代都出現了嚴重問題,但是人家挺過來了,所以延續了下來,而且都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西周這時也面臨著「第二代難關」。
因為武王在伐紂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僅十三歲的兒子成王。
沒有辦法,邑姜被迫轉到了政治的前台。
邑姜有兩個兒子,在歷史上非常重要,一個是成王,另一個是晉國的開國君主唐叔虞。
對於晉王唐叔虞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左傳.昭公元年》說:「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史記.晉世家》里說得更為詳細:「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
這兩段史料都說唐叔虞出生時手上帶著字,日後這樣的事情在史書中還會常見到。
為什麼要重點介紹一下唐叔虞,因為西周前期的穩定和他密不可分的。
周成王即位實際是很危險的,因為文王留下了很多兒子(至少十個),「兄終弟繼」在當時一直都是合法的。
成王小小年紀怎樣才能坐穩江山?
首先成王封了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做了晉王。
這就是著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
《史記.晉世家》有這樣的記錄:「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我說過史家一定會把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塗抹得乾乾淨淨。
決定這樣大事的人,我個人感覺不會是年幼的成王。
在當時誰最合適提出這樣的建議?我想決不是《史記》上說的史佚(應該是一個官名,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人,我真是很服太史公移花接木的能力),能提這樣建議的人肯定是成王和叔虞的母親邑姜。
當然我這個判斷並不是簡單的臆測,我也有旁證。
成書於西晉初年的《春秋經傳集解》里說:「邑姜,晉之妣也。」「妣」我在前邊的文章中說過,是對亡故母親的尊稱。山西太原現在還有晉祠,據說就是晉王為了感謝母親而建造的。(這個建築我在講到大宋德狸貓換太子一章時還要重點敘述)這些都說明晉國的建立和邑姜是密不可分的。
有的人會說,分封沒有任何功勞的少子為晉國的國君,這是不是母親愛憐少子的表現呢?我覺得不但不是愛憐少子,實際上邑姜是把一塊燙手的山芋扔給了他的親生兒子。
大家想想看,晉國這樣的封國地域廣大,土壤肥沃,有多少人覬覦這塊肥肉,把這個國家交給一個孩子,這不就像讓一個孩子帶著一條金項鍊過街一樣的危險嗎。那邑姜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我覺得她是為了整個大周王朝的安定,走了一步險棋。晉國雖然是塊肥肉人人惦記,但是如果把它治理好,絕對是一股不能忽視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勢力,大家想想看即便到了戰國末期,三晉(韓、趙、魏)的實力依然可以和強秦叫板,可見其可怕的程度和震懾諸國的能量。
邑姜肯定覺得雖然兒子年輕,但是她和武王的良好基因,和周王室歷代的良好教養,唐叔虞一定可以成為成王的左膀右臂。
結果她賭對了。
晉國在唐叔虞的領導下蒸蒸日上成為了周朝治下的頭號強國。
說 完晉國,我們再來看當時的齊國,那裡是姜子牙的「隊伍」,這個諸侯國在姜子牙的領導下屹立在西周的東方,成為了東部的屏障。用後來歷史學家的話說,齊國是 一個外戚國家,在血緣關係上是極其不穩定的,姜子牙只與自己兩個外孫和自己的女兒有血緣關係,反過來這個邏輯關係也成立,成王在外只可以依靠自己的弟弟、 外公。
在歷史的選擇上,周王朝的第二代王朝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這就是由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鐵三角形成了。
大周王朝,晉國,再加上齊國,這樣的鐵三角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政治堡壘。
再加上邑姜超常的政治才能,她成功地穩住了京畿附近的功臣,周公旦可以天天背著幼小的成王去上朝,召公、畢公竭盡全力保衛王畿,功臣們死心塌地的為第二代君王賣命,這都與邑姜的威望和他長期做的政治努力有關。
在外部邑姜的表現也讓人佩服,她出色的外交能力和戰爭素養,使大周迅速地清除了外部的一切隱患,誅武庚、斬管叔、放蔡叔,平定了外部的叛亂。
就這樣,周王朝順利地通過了第二代。
可是,每個人都有她的命運,邑姜不幸的悲劇在於他生命中的每一個男人都很短命。人有旦夕禍福,不幸成王又早逝,姬釗繼王位,就是康王。邑姜又以老太后的資格教導康王。在軍事上邑姜替孫子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威風不減當年,這個我在前邊已經說過了。
在外交上邑姜照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時候老功臣們已經所剩無幾,隨之而起的,是圍繞在康王周圍的許多諸侯勢力。可是我們來看《左傳》中的一條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ji,二聲)、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
熊 繹、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分別是楚、齊、晉、魯、衛五國的君主。齊、晉自不必說,魯、衛也都是周王室的親族。可是楚國,是一個新興的超級國家,它的建 國方式並不是分封,而是由他們祖先憑藉自己的雙手硬生生地建立起了一個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宣布臣服周王室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我們只能讚嘆女政治家邑 姜出色的外交能力。
一個國家以一個女人的出色,成功地突破了第二代的難關。
邑姜輔佐三代君王,使周室天下穩如磐石。我們可以想像,邑姜掌管朝廷大事,教導君王,尊重大臣,愛護人民,使周朝天下很快就走向了繁榮昌盛。
她就像一座天平一樣,左右著大周王朝的國運,她的一個決定甚至是一些人際關係的處理稍有偏離,大周王朝的命運很可能就會改變,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很可能也會改變。所以,我給邑姜起了一個外號,叫「天平王后」,也不知道恰不恰當。
邑姜一生如履薄冰,時時刻刻面對著抉擇與無奈,還好她每次選擇都很英明。
可是這樣一個女人又差點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甚至還不知道她的生卒年月,死後葬於何地,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歷史的悲哀。
所以,僅以這篇文章紀念那些為中國歷史做出過偉大貢獻,卻沒有留下記載的女性。
還是那句話,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大鬍子二零,原名尹劍翔,著名歷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銅時代的妖嬈》、《他們曾經這樣狠》、《曹魏亂世智囊團》,長篇懸疑小說《鑒寶》、《絕望的密室》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75912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