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資本運作」傳銷內幕大公開,妻離子散!速看! 速轉發!
「資本運作」傳銷在廣西南寧北海泛濫的內幕
「資本運作」傳銷在廣西南寧北海泛濫的內幕

紅色計程車呼嘯著駛離福城機場,不多時便進入市區。馬路兩旁隨意溜達的行人呈現著大江南北各色口音和面孔,打開車窗,略帶鹹味的風挾著熱浪撲面而來——對於一個旅遊濱海城市來說,這一幕看似正常不過,然而只有在當地謀生活的人,才感覺得到平靜下的變化與暗流。
「大街上人少了,外地車牌也少了,生意越來越冷清。」重慶籍司機張哥嘆一口氣,開口攀談起來,「你是來『旅遊考察』的呢?還是來找親人的?」在這些北海的哥眼裡,從福城機場風塵僕僕下來的單身外地人無非有兩類——被騙來做傳銷亦即美其名曰「旅遊考察」,或是來勸說陷入傳銷組織的親友。

而得知記者身份後,張哥有點焦慮:「不要再報道北海傳銷了,再打下去,這個城市要死掉的。」
【 http://youtu.be/uYQCqmMnzrY 】
2010年,北海乃至整個廣西的關鍵詞是「打擊傳銷」。但是,這個城市與傳銷委實有太多愛恨糾纏。
自2008年下半年起,廣西南寧、北海就被公認為中國南派傳銷的根據地。人們漸漸淡忘了這個濱海小城曾有的「南珠之鄉」美譽,代以「傳銷大本營」稱之。然而,不雅名聲固然令人尷尬,但異地傳銷的特點,卻又使部分人嘗到了種種誘人「甜頭」,使得這個小城的社會經濟與傳銷現象迅速緊密地扭在一起。以至今天傳銷之禍如野火燎原,不得不集中火力重點打擊之際,北海仍有以的哥、餐飲業者、出租屋業主等為代表的利益群體,對滿城傳銷大軍的「盛況」眷戀不舍。


「1040」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中國傳銷現象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並在1995年前後進入第一輪發展高峰。其時,打著「連鎖銷售」旗號的詐騙瘋狂滋生蔓延,引來了政府一輪嚴厲打擊。
經此次嚴打,傳銷一度元氣大傷,從此隱入地下並低調蟄伏於二三線城市一隅,其間雖然不時傳出一些相關報道,畢竟沒再掀起大風浪。直到很多人都相信,傳銷已經離我們很遠。
然而十多年過去,一場金融危機卻成為了傳銷再度抬頭的契機,而此際,它已完全脫胎換骨,再不如當初般簡單、拙劣。
「資本運作是傳銷嗎?」——打開北海傳銷經理「翱翔」發過來的資料,8個血色大字跳入眼帘。翱翔的QQ頭像繼續閃動,這回他發的是一張文字資料截圖——「最新修訂的刑法規定,傳銷以非法銷售產品為手段,而資本運作沒有產品,所以資本運作不是傳銷。」
材料還有很多:包括「宏觀調控」論、「政府扶持」論、「媒體掩護」論……


「傳銷是什麼?世襲制、反覆投資、金字塔。而純資本運作目的是為廣西的東協經濟圈和北部灣開發集聚資金和人氣,是國家暗中扶持的金融項目試點!」翱翔激情四溢地說,「你一定要來北海實地考察一下,來了一看你就明白了!」
這就是植根於北海的第三代傳銷模式——純資本運作——以宏觀調控及北部灣開發為名。
「民間將傳銷劃分為南北兩派。其中南派傳銷崛起於廣西一帶。」中國反傳銷網創辦人葉飄零告訴記者——他曾當過傳銷組織的大A級老總,現在已成為著名民間反傳銷人士,「最初,他們的聚集地並非北海,而是柳州、來賓、桂林一帶。其中又以桂林為三高人群(高學歷、高智商、高金額)主要集中地。這些人漸漸有了開闢高端傳銷專門戰線的需求,並開始向一二線城市轉移,最終在南寧、北海等幾個城市形成根據地。」
以三高人群為主體的高端傳銷體系形成的重要性在於,其漸漸在原有的傳銷模式基礎上發展出一套針對高端人群的、從理論體繫到宣傳載體都更為「完善」的新模式——也就是聞名全國的所謂「1040工程」。
「那時我真的不知道是傳銷啊!要知道的話我能做嗎?」40齣頭的黑龍江人王剛用力向路邊草坪吐了一口唾沫。2007年被親友騙到北海,2008年升任老總後退出,這個黑壯的東北漢子在北海呆了3年。對這個城市,他從未流露出一絲喜愛之情,「許多東北老鄉在這裡,還有山東人、內蒙人,都是被騙過來的。」
三高人群
北海人常稱傳銷人員為「38部隊」或「698部隊」。前者指初始投資3800元的傳統「連鎖銷售」體系,後者指的就是「資本運作」體系。
王剛來的時候,北海傳銷模式正處於由「連鎖銷售」向「資本運作」轉型的時期,不過北部灣開發與宏觀調控理論體系已經形成,套路與當下大同小異。「每人一次性投資6.98萬元,次月即返還提成1.9萬元(實際出資5.08萬元),然後發展3名下線並提成,每個下線再往下發展,依此類推。當下線發展至29人的時候,就可晉升老總,每月支取高額工資,直到賺夠1040萬元便出局,結束一輪『資本運作』。」他解釋著。
剝開細辨,全新的「1040」雖然裹上了光鮮的資本運作外衣,但金字塔模式、多層級發展下線等元素逐一被解構後,除了資金投入更大外,與傳統傳銷模式並無二致。與過往某些「連鎖銷售」會註冊公司作為幌子相比,「資本運作」體系甚至沒有可依託的工商註冊實體,現金交收或轉帳亦無憑據,參與者根本無法保證上線不會卷了款項突然消失。

路過長青公園,王剛伸手指了指小賣部對面的一片小樹林:「曾經有傳銷人員在這裡上吊——這樣的事情很多,當一個傳銷體系失去發展活力後,操盤手就會把錢捲走,下面的人立刻血本無歸。」
然而,面對如斯高風險,被親友以各種冠冕堂皇理由誘至北海的外地人,仍有70%以上選擇相信這一套並留下,當中包括大量「三高」人群。
在王剛記憶中,北海各自為政的眾多「資本運作」體系裏海納了各種社會身份的人:軍官、縣委書記、公安局長、稅務局長、導演、演員、科學家……當然,也有像他這樣洗腳上田的農民。難以想像竟有一個「行業」甚或是犯罪組織能吸納這麼複雜的從業人員。
紅色外衣
「我並不是沒有懷疑過。」王剛自稱「有點心眼」。被騙到北海,經歷了一輪親情感化和理論灌輸後,他曾躲開傳銷組織的「緊迫盯人」,自個兒在北海街頭、旅遊景區遊走,以期發現什麼蛛絲馬跡。
然而,新一代傳銷組織之所以能輕易蠱惑人心,並不在於它那套不無破綻的運作模式乃至宏觀調控理論,更重要的是其在整個城市裡釋力營造的「行業氛圍」及和諧氣息。
日落黃昏,我們來到北海著名的旅遊景區銀灘,王剛瞄著沙灘上的遊客:「估計這裡有40%都是『做行業』的。來了新人,先帶著到處玩,感受一下濱海城市的魅力,這叫『親情感化』。」2007~2008年還在傳銷組織滾打的時候,他在銀灘上隨處可碰到同行。「北海有3個傳銷組織的『洗腳城』。」他扳著手指數,「銀灘、僑港和金灘。」
在市區,長青公園、新力廣場的傳銷客更為集中,只要長個心眼、豎起耳朵,處處都能聽到有人在聊資本運作、宏觀調控。
是的,那是一種無孔不入的氣氛包圍。走在小城北海,稍為敏感的毛孔都能多少捕捉到一點傳銷的氣息。而這,還是已經實施了半年「嚴打」後的北海。
不過,與這些相比,「1040」最具「說服力」的,還是傳統組織為其精心裁製的那襲「紅色外衣」。
王剛家裡存著一張DVD,是初到北海時上線老總給他的。裡面的內容是廣西自治區領導、其他政府官員與幾個傳銷體系頂級上線老總比肩吃飯喝酒、大談招商引資的場面。
這一幕縈繞腦海。再走上街,看那滿大街流動書攤、書報亭出售的假冒《中國經濟周刊》、《中國體驗經濟》等非法傳銷刊物,清一色紅彤彤的封皮上印著中央領導人的照片,笑容何等燦爛——於是,王剛信了。
「自治區高層和老總吃飯,還有假的嗎?」在這個東北農民簡樸的觀念里,「省里有人」、「領導支持」的分量,比似懂非懂的法律條文更具說服力得多。剎那間,什麼工商登記、什麼法律諮詢、媒體負面報道掩護論等匪夷所思的疑點都煙消雲散。
「我一個東北農民,哪會分雜誌真假,見工商、公安不查處,自然以為是合法刊物了。倒是你可否告訴我,那DVD他們是怎麼弄來的?」
顯然,傳銷之所以能夠捲入這麼多人甚至是高端人群,用簡單的愚昧和貪婪論已經很難解釋。傳銷老總與自治區高層同台吃飯的DVD從何而來,雖然無從考證,但廣西一位政府官員猜測:「資本運作」式傳銷初期參與者大多是有頭有臉的人,既有外地退休官員,也有知名人士,以考察投資為由約見廣西官員吃一頓飯,本非難事。但將這樣一張並無提及隻言片語關於「1040」的DVD用以作為自治區政府支持傳銷的佐證,竟然取得比明文律法更具壓倒性的效果,體現的其實是中國社會「官本位」意識形態的根深蒂固。
「他們都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後來,在傳銷組織里滾打之時,王剛又在同一傳銷體系內結識了兩名官員——吉林省通化市高姓退休公安分局局長和黑龍江依蘭縣崔姓稅局局長。官員和名人效應輕易就使人們對謊言里的所有破綻視而不見。
妥協的城市
反傳銷人士李旭表示:「傳銷從誕生之初就堅持一個原則——不允許本地人參與。美其名曰是國家限制,實則一來是因為誘騙外地人更有地利人和優勢,二則更利於與當地形成利益同盟和無形的妥協。」
很多人都說,北海傳銷最大的獲利者其實是當地居民和地方經濟。
這就要牽涉上世紀90年代初北海曾遭遇的那一場狂飆突進的「房地產熱」。這場熱潮轉瞬即逝,使建成區僅30餘平方公里的北海留下130多個「爛尾樓」,面積達120多萬平方米。2003年,在處置房地產遺留問題的優惠政策引導下,北海市全面啟動了對「爛尾樓」的處置盤活,眾多「爛尾樓」續建完工後以千元左右價格銷售。然而,「存量」舊房雖很快就在產權上被消化,但城市始終缺乏人氣卻使很多投資性住房成為空置房。
這一切,在傳銷大軍進駐北海後方出現顛覆性的轉變。
2003年前後,本地人周翔在大潤發附近投資了一套住房和一家商鋪。對於起初那幾年北京路的冷清,他猶有餘悸:「白天路上沒多少人走動,連大潤發都不見旺,房價必須壓得很低才能租出去。」
然而2007年開始,街上開始冒出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一時間出租房供需兩旺,周翔的鋪面也以理想的價格租給一對重慶夫婦做餐廳。
「後來大家才漸漸發現,這些終日無所事事的外地人是做傳銷的。」提起這茬,周翔神色微現尷尬,「我們當然也討厭傳銷,陌生人進進出出,留宿、聚會、上課,影響治安,看到他們騙人,心裡也不舒服。」
但與此同時人們也樂見,北海再不是原來那個冷冷清清的小城——2007年3月到8月,北海市商品住房價格上漲幅度持續居全國首位,10月份則同比上漲17.7%,名列全國第四。
這些,都給了周翔們對傳銷容忍的理由。
傳銷帶旺的不僅是北海的房地產。「大潤發超市、餐飲、計程車……都旺了起來。10多萬人每天吃喝拉撒,都需要消費。我覺得,傳銷害人的東西,我們自己不參與就是了,但他們住在這裡,我們有租金收、有活干,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異地傳銷不禍及本地人,他們總是以為,受騙者及其家庭的悲慘命運,與當地毫無關係。」李旭說。
受騙的人
然而,再完美的傳銷謊言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只是當真相浮現時,往往已騎虎難下。」葉飄零感嘆,每一個新入行的傳銷人員都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們曾打心底相信這是一個國家秘密項目,能賺錢、不違法。但隨著他們在組織里學會第一課——「善意的謊言」後,一切開始變質。
你需要做到徹底放棄是非觀念和道德掙扎,騙來大批親友,才能辛苦爬上老總級別。此時真相突然呈現眼前——「所謂40%的稅收、每個人都能賺到錢,全是騙人的。一個組織里,只有兩三個操盤手最終能獲利。」曾經發展下線無數的葉飄零內心有著太多沉重。「但這個時候你已不能退出,因為一旦退出,先前的投入就會血本無歸,也無法面對親友的責難,只能抵受著良心的折磨把謊言繼續下去。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內疚和痛苦。」
可以說,對那些「墊背」的傳銷人員來說,受損最甚的還不是錢財,而是內心深層的價值觀——這個影響往往更為殘酷和深遠。
傳銷組織有個說法,北海常住的20多萬外地人里90%以上都是做傳銷的,此言固然誇張,但若說北海常住的外地人里大半曾涉足傳銷,或比較靠譜。

「有的人像我這樣,幡然醒悟、及時抽身,有的人是實在做不下去或遭遇上線捲款潛逃。」王剛說,在北海太多他這樣的人。他們脫離傳銷組織後往往還因無法面對親友而有家歸不得、舊友不往來,習慣了謊言恫騙,更不知應如何重新踏實工作、做人。
受傷的城市
而對北海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
北海365網站上,本地人對待傳銷的態度分為兩派。與既得利益者的戀棧相對,有更多北海人已意識到傳銷過處短暫繁榮背後那無窮的後遺症。
2008年~2009年,傳銷大本營的聲名遠播,使北海市政府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北海市政府為什麼不打擊傳銷?」「是不是故意放任其誘騙外地人以發展當地經濟?」在所有關於南派傳銷的網絡新聞及討論帖里,諸如此類的責難排山倒海、不計其數,當中更有傳銷受害者家屬字字血淚。
帶著一腔江湖味的葉飄零毫不掩飾他的喜惡。「有南寧、北海人被騙到其他省份做傳銷而來求助的,我都不愛理。傳銷組織在廣西騙人時你做什麼去了?租房子給他們、包庇他們。」他哼了一聲,「還有工商、公安家屬被騙的,都騙去才好呢,才知道傳銷的危害,才肯下力氣去打。」
為此,有網友憂心地表示:「北海的名聲已經越來越壞了,再放任傳銷發展下去,恐怕以後每到外地去,就被別人指著說『哦,你來自那個傳銷大本營』。」
也有人一針見血指出:「都擔心傳銷大軍走了後北海會沒有人氣和產業支撐,怎麼不想一下為什麼投資者和真正的人才都不願意到北海來?你願意到一個傳銷大本營去投資,讓人家以為你在搞『1040工程』嗎?城市的發展需要健康的產業支撐,而不是傳銷犯罪!」更何況,不計其數對北海民眾及政府心懷不滿的傳銷受害者滯留當地,帶來的到底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隱患亦未可知。
顯然,內外交逼,處在風口浪尖的北海政府已被逼到了不除傳銷「毒瘤」不足以平民憤的旮旯。無數雙眼睛正盯著問:你是真打,還是假打?
執法之難
一見到記者,北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隊長謝敏就忍不住叫屈:「北海一直把打擊傳銷作為中心工作來做。不是故意『放水』,實在是執法太難。」
「公安作為執法部門,打擊傳銷必須經偵查符合立案標準才予立案。這個標準是國家定的,北海只能依法辦案。」謝敏表示,至2009年2月28日前,中國刑法並沒有專門就傳銷行為定罪,執法、司法部門一般是以非法經營罪論——傳銷者通過非法詐騙所得超過5萬元可定罪。
如果按以往北海3800元/人的「連鎖銷售」模式計算,要替一名傳銷人員定罪,必須找到13名下線提供證詞供指證。而傳銷多以親友誘騙為主,大多數人不願親自指證親人。「這給辦案帶來很大的難度。有時我們捉了幾十號人回來,都無法定罪,只好遣送南寧,勸他自行返鄉。」不過,令政府部門鬱悶的是,很多傳銷組織的操盤手身處南寧異地遙控組織,這邊廂工商部門剛把人遣到,那邊老總已擺下酒席替被遣人員洗塵接風,買好下一班車票送回北海。
而後來,北海「連鎖銷售」式傳銷基本完成向「資本運作」轉型,由於「1040工程」具有投資金額大的特點,只要有一名下線的證供指證,就可以定罪。這本是公安部門降低立案、執法難度的一個轉機。
然而沒過幾個月,形勢又出現變化。2009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了「組織領導傳銷罪」;今年5月,最高檢跟公安部發布「追訴標準二」,要求對「組織領導傳銷罪」的立案定罪必須符合「下線發展3個層級、30個以上下線」的標準。
「這無疑又給我們基層辦案增加了極大難度。」謝敏苦笑,以往要求13名下線指證一個傳銷老總已經夠困難,現在一下增加到30個。
奇怪的是,這兩年傳銷組織不斷升級換代,《刑法》對傳銷的定罪也在不斷修正,然而修正的結果不是加大打擊力度,反而使執法變得更為艱難。
魔高一丈
為了顯示北海政府對打擊傳銷並未留餘力,北海市政法委提供了如下數據:今年1~5月,北海全市共開展集中清查傳銷行動23次,搗毀傳銷窩點173個,遣返傳銷人員2332人;全市公安機關共立傳銷案件68起,破獲72起(含破年前立案案件),刑拘傳銷頭目、傳銷骨幹93人,逮捕36人,勞教2人,解救被騙傳銷人員15人。
「北海看來是真打了,打擊力度還挺大。」葉飄零如是評價。
不過,自5月「追訴標準二」出台後,對傳銷的打擊似乎又有陷入僵局的趨勢。
7月14日晚在新力廣場,我們偶遇正在聊天的傳銷老總老羅和其自稱瀋陽某縣退休政委的下線老楊。兩人把記者當成了初涉北海考察的人,立馬搬出一整套「優化資本」傳銷方案。
老楊親切地說:「我看你這孩子挺好的,才給你提個醒,現在『1040』體系已經被淘汰了,優化資本是『1040』的升級版,返還快、退出快。我們的頂級老總在南寧,跟省長有過硬的關係。」
記者仔細聽完老楊和老羅的「優化資本」方案,心中即如明鏡般清晰——這個升級方案與「1040」相比,除了增加不少新噱頭外,最大的特點是升總快、退出快——發展十多名下線即可升總,一直做到二級老總,可能都達不到「組織領導傳銷罪」30名下線的定罪標準。
「所以現在不到定罪標準我們也得打,只要有證據,可以『教唆犯罪』為由對其執行勞動教養。即使不能勞教,抓回來也給他多關幾天,以期起到阻嚇作用。」謝敏說。不過他的眉頭一直皺著,仿佛在說「難!難!難」!
然毋庸置疑,如今徜徉在北海街頭的傳銷人員確實少了很多。老楊稱,為避風頭,組織現在已經不公開上課。

「不過有些人不出來走動,有些人離開北海,並不代表他們就不做傳銷了。」對於關注全國傳銷發展狀況的葉飄零和李旭來說,北海打擊傳銷的成效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驚喜,因為其結果只是把部分傳銷組織驅離北海,而非覆滅。現在,離開北海的傳銷組織正迅速向內地轉移。其席捲之處,必然又會在給一個地區帶來短暫繁華泡沫的同時,留下對社會經濟文化破壞性的侵蝕印跡。
今天是北海、南寧,明天可能是南昌、合肥、銀川、合肥、長沙……
臨別時,在人聲鼎沸的新力廣場,老羅姿態十分淡定:「你如果不想呆在北海,可以跟我們到別的城市去做。不用怕公安,只要一口咬定是來旅遊訪友的,沒人能為難你。只是千萬不能說你做的是優化資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4/node4897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