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武器研發史上,前蘇聯和美國在腦洞大開方面都留了下了濃重一筆。很多武器裝備的怪異程度被稱為「妖孽」都不足為奇。
日前,俄羅斯官方媒體塔斯社2月16日稱,俄羅斯近日成功完成「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的動力裝置試驗,確保這種飛彈具備無限射程的超級性能。

對此,俄軍事專家表示,這意味著該飛彈可能很快將展開「摧毀目標」試驗,它能繞過任何反導系統,在沖向目標最後一刻前,它能繞地球N圈,「根本無法攔截」。「核動力」、「無限射程」這一連串慌瞎人狗眼的名詞,讓網際網路小白們聽的一愣一愣,紛紛感嘆美國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後,俄羅斯在研發新型核大棒的效率。但是事實恐怕並不如普通網友們想像的那樣美好。

核動力巡航飛彈其實並不神秘,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就研製過類似的武器,但兩國都不約而同的放棄了,都是玩兒剩的東西。主要是因為核衝壓發動機是一個致命而瘋狂的創意,其反應堆啟動後就無法停止,而工作中的核衝壓發動機本身就是一個強輻射源,會對地面造成輻射污染。

例如,在1957年1月1日,美空軍和原子能委員會選中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前身-勞倫斯輻射實驗室-進行核動力衝壓發動機的研究,就開始了「冥王星」計劃。「冥王星」飛彈由康維爾公司負責研製,發動機由勞倫斯實驗室負責,其試驗基地位於著名的51區附近,為此建立了占地21平方公里、代號401的試驗場,其中包括10公里長的道路、關鍵的組裝廠房,和車間、試驗控制設施,還有40公里長的密封管道,管道內存儲了450噸壓縮空氣用於模擬測試 「冥王星」的核衝壓發動機。但是該計劃最終還是落幕了。而蘇聯在當時也進行了過類似的研究,不過同樣是沒有成型。

俄羅斯重啟核動力巡航飛彈的研製,究其本質,是因為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已經日趨完善,為了保持對美國的可靠核威懾,俄羅斯才不得不採取下策。事實上,目前俄羅斯「海燕」這種核動力巡航飛彈依舊沒有解決拋灑核輻射的問題,但是如今的俄羅斯並沒有像冷戰時期的蘇聯那樣,擁有對美國本土進行攻擊的多種手段,所以才鋌而走險,實屬一種黔驢技窮的手段。由於需要從本土發射,發射一次就污染一次,哪怕是試射也是一種污染,所以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恐怕也只有如今窮途末路的戰鬥民族才能做出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