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1500萬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介於百萬分之400至600之間,在此期間,南極洲周圍不存在海冰。如今南極周圍雖被海冰圍繞,但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
據最新國外媒體報道,隨著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全球持續變暖,南極冰蓋越來越容易受天文學尺度的循環周期影響,尤其是地球自轉軸傾角。

新研究發現,3000萬年來,南極冰蓋延伸入海時,對地球自轉軸傾角的反應最為強烈,因為延伸入海的冰蓋會與溫度較高的洋流接觸,從而加速融化進程。假如人類對二氧化碳排放不加以控制,到了下個世紀時,南極冰川或快速融化。

若二氧化碳濃度高、自轉傾角大兩個條件同時具備,將對厚達數公里的南極冰蓋造成致命性打擊。最新研究表明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突破百萬分之400,全球氣候對地球自轉軸傾角的反應將變得更加敏感。4萬多年來,地球自轉軸傾角一直在不斷變化。目前該傾角約為23.4度,但它一度曾小至22.1度,或大至24.5度。自轉軸傾角決定了陽光直射地面的時間和位置,因此會對氣候造成影響。當傾角較大時,極地地區溫度更高,赤道與兩極之間的溫差也相對較小。因此風和洋流規律也會隨之變化,最終導致更多溫暖的海水流向南極邊緣。

研究人員指出,南極的首個大型冰蓋約形成於3400萬年前,而常年存在的海冰一直到300萬年前方才成為常態,正是在300萬年前,二氧化碳濃度跌落到了百萬分之400以下。
從這段歷史來看,南極的未來恐怕不容樂觀。2016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百萬分之400,並將永久維持在這一水平之上。假如溫室氣體排放照現在這樣持續下去,目前的海冰也會日益減少。「我們將一下子跳回數百萬年前的那個世界。」
同時,另一組研究人員報告稱,南極冰蓋融化速度已經比10年前快了10倍。研究人員發現,在1979至1990年間,南極洲每年約損失400億噸冰。但在2009年至2017年間,南極冰蓋的年均流失量已經達到了2520億噸。

在最近的25年里,南極洲總共損失了超過一萬億公噸的冰。由於南部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儲藏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58米——這是個不祥之兆。這意味著,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僅南極洲的融化就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毫米。如果世界經濟繼續燃燒化石燃料驅動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那麼到207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更快,一米,其中四分之一來自南極冰融水,更多的從南大洋將丟失。這反過來又將對南極的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變化,並首次允許入侵的害蟲在這片曾經原始的、未被破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果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這應該是一個巨大的警鐘。」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