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引進蘇27開始
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三代機時代
中國近年來的軍備發展超乎廣大軍迷的想像,海陸空三軍發展都比較均衡,90後的軍迷對此印象應該是十分深刻的,小時候的空軍主力還是殲-7、殲-8,現在已經基本上都替換成了三代機,極少數還是二代機的部隊也在等待換裝的過程。

殲-11系列是目前制空戰鬥機的主力
中國空軍構成近年來擺脫了蘇聯的模式,目前中國空軍主要由三大機種構成,分別是殲-11系列、殲16以及殲-10系列,三個機種分工明確,殲-11系列負責空優,殲-16為側重對地的多任務戰鬥機,而殲-10的定位則跟美國的F-16差不多,主要是打雜的。

從殲-10B開始,被定義為中型多用途戰機
中國是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外,唯一具有重型戰鬥機研發能力的國家,前兩者都屬於雙發重型戰鬥機,而殲-10從B型開始已經變為單發中型多任務戰鬥機。三大國如此鍾愛重型戰鬥機(F-22、蘇-57、殲-20都是五代重型戰鬥機),這和重型戰鬥機的性能有很大的關係。

蘇-27碩大無朋的雷達罩,中型戰機無法與其相比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重型戰鬥機的雷達罩就要比中輕型戰鬥機大上一圈,在相同技術條件下,重型戰機可以容納直徑更大的天線(相應AESA雷達擁有更多的T/R組件),更高的發射功率,可以讓重型戰鬥機看的更遠,看的更清楚。某些情況下探測優勢會轉化為巨大的技術優勢。

F-15E的掛點是所有戰術飛機中最多的
除此之外,重型戰鬥機的掛載能力以及掛點也不是中輕型戰鬥機可以比擬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F-15多用途戰機的掛架掛點達到15個,最大掛載模式可以掛超過30件武器,其最大載彈量可以達到13噸。而F-16武器掛載件數還沒有F-15的掛架掛點多,並且因為機身較小,干涉嚴重,攜帶大型武器的數量有限。

和F-15E相比,F-16的劣勢一目了然
重型戰鬥機最大的優點就是空間充足,攜帶的設備較多,從各方面來看都碾壓中輕型戰鬥機,這一點從中國空軍的「金頭盔」對抗賽中就能看出一二。在完全放開對抗機制,飛行員可以自主選擇戰術以及掛載模式後,殲-10B戰鬥機一直都被殲-11系列大比分領先。

制空模式下重型戰鬥機掛載極為靈活,可以攜帶電子干擾吊艙的同時掛載一定數量的空空飛彈,同時還可以擁有更大的航程,而殲-10系列戰機就必須在這三點之間有所取捨。

目前中國戰機出口主要還是梟龍之類的低技術、低成本戰機
近年來,中國在戰機市場出口份額逐漸增大,但是讓人疑惑的是,出口的戰機無一例外都是中輕型戰鬥機,歷屆珠海航展也都沒有展出過可以參加外貿的重型戰鬥機方案以及模型。要知道目前戰機出口市場上最賺錢的就是重型戰鬥機了,包含人員培訓、備用零件以及戰鬥機在內,極少有低於1億美金的單價。

央視曝光的殲-11系列生產線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有兩點,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的重型戰鬥機家族,除了殲-20外,全部都是在側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從中國引進蘇-27開始,就引進了蘇-27的組裝生產線,俄羅斯以交付散件的方式在中國組裝。

印度沒有能力仿製,因此只能懇請俄羅斯延長授權時間
雖然由中國組裝製造,但是該戰機的技術產權還是俄羅斯的。在授權組裝生產完畢後中國開始對這一款氣動外形極為優秀的戰機進行仿製,這就是後來的殲-11B。俗話說的好:我是憑著技術實力仿製的,你也沒有理由干涉,有本事你讓印度仿製一個試試。

殲-16的定位類似蘇30MKK
不過要比後者先進的多
通過漫長的仿製、改進加上自主創新,中國在俄羅斯的側衛系列上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殲-11系列、殲-15系列、殲-16都有濃厚的側衛血統。俄羅斯對中國的這一做法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早期殲-11B發動機還得依賴俄羅斯,出口也受限制。

由於梟龍戰機搭載的是RD-93
所以出口限制也較多
而中國的梟龍戰機出口也存在這個情況,由於搭載了俄羅斯生產的RD-93發動機,為了避免與自家的米格-29戰鬥機形成競爭,俄羅斯同樣簽訂了條約,禁止向俄羅斯傳統客戶或者是潛在客戶出口這一戰鬥機,不過隨著米格-29徹底失寵,這個條約幾乎形同虛設。在2009年,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公布,俄方允許中國將裝備RD-93的梟龍戰機出口到6個國家,包括埃及、奈及利亞、孟加拉、沙特等國。

目前重型戰鬥機市場已經被美國和俄羅斯壟斷
除了技術產權因素外,武器市場份額也極為關鍵,目前重型戰鬥機市場90%以上的份額被美俄瓜分,要麼就是F-15系列,要麼就是側衛系列,而歐洲的颱風、陣風和美國的F-18這樣的偽重型戰機只能撿一點殘羹冷炙。
最關鍵的是,重型戰鬥機由於價格昂貴,維護保養繁瑣,配套體系繁雜,一般客戶採購了某國的武器系統就不會輕易的更換賣家,甚至採購某一國的武器已經演變成了政治任務,比如沙特,所以中國的重型戰鬥機想要打入國際市場還是極為困難的,畢竟品牌認知度不高。

珠海航展上中國展出的三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
中國重型戰鬥機出口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這不代表中國的重型戰鬥機不先進,中國在三代重型戰鬥機的技術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新型三代機已經普遍進入無源/有源相控陣雷達時代,機載武器也全部都是國產武器,性能肯定比俄羅斯自用的蘇-30SM這樣的便宜貨要高很多,特別是殲-16戰鬥機,大量採用了五代機的技術,作為殲-20的搭檔,殲-16的性能還是極為優秀的。

重型機的產量還不夠替換國內二代機,更別提出口了
其實中國重型戰鬥機不能出口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那就是產能問題。雖然中國有著龐大的三代機機隊,各類三代機的數量已有近千架,但是依然有一定數量的二代機在等待換裝。目前中國三代機生產的速度還不夠自己換裝的,根本沒有多餘的產能來對外出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