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多數時候,很難分辨出這飛彈是軍區所屬,還是二炮所屬
對於當時的解放軍陸軍部隊來說,地地飛彈的高大上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雖然咱們今天看這個東風11基本型彈道飛彈甚至都頭體不分離,整體性能也整得和一款出口彈一樣,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陸軍部隊里,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強力裝備了。

一說起東風11出口……那又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了
那個時候解放軍的PHL03型300毫米遠火還沒有服役,後來被軍迷們推崇備至的100公里以上射程的增程火箭彈更是沒影的事兒,而當時國內軍工系統開發的WM-80、WS-1等一系列遠火也沒有裝備解放軍部隊,陸軍打擊縱深最大的炮兵武器,還是上世紀80年代少量裝備在38集團軍等極少數部隊中的83式273毫米火箭炮,射程40公里。

當年40公里就自稱遠火了,可沒有今天的氣魄
這樣的情況下,射程300公里,可以搭載800公斤重彈頭,擁有三種不同子母彈戰鬥部,CEP在250米以內同時可以進行公路機動發射的東風11,比起射程更近、載彈量更小、精度還更差的火箭炮而言,已經是了不起的高級裝備了。

相比之下,航天工業系統研製的火箭炮就……
當然,作為海灣戰爭之後的彈道飛彈武器,「飛毛腿」大戰「愛國者」的故事自然要被作為衡量飛彈突防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當時的台軍也引進了「愛國者PAC-2」地空飛彈,同時還在美國的支持下研製了「天弓三號」地空飛彈,二者均具備一定的反導能力。雖然「天弓三號」實際的量產實際要到2015年,但是90年代的台灣軍工在氣勢上還是相當唬人的,緊張過度的解放軍甚至認為台軍在2000年左右就能量產和服役該型飛彈,所以在90年代的各種推演中,也很老實地將「天弓三號」納入了推演之中。

「天弓三號」現在也沒部署幾個營,解放軍倒好,提前小20年讓它服役了
作為一枚「固體飛毛腿」,東風11在很多性能表現上都和飛毛腿大同小異,比如飛彈的再入速度都在1500米/秒以上,飛彈飛行時間也都在300-360秒之間,彈道高度上東風11則與海岸戰爭時期伊拉克使用的「海珊」飛彈近似,雖然東風11的雷達反射面積要比「飛毛腿」小一個量級,但在台灣當時相對先進的相控陣雷達的引導下,少量飛彈被攔截的機率還是不小的。

台灣當時也對「愛國者」給予厚望
按照我軍的推算(自然是料敵從寬的),在攻擊有反導攔截彈掩護的機場時,單枚東風11的突防率只有65%,必須使用6枚以上的齊射才能將突防機率提升到90%以上,而在正面攻擊反導飛彈陣地的時候,為了達到類似的突防率,齊射數量必須提升到12枚以上。這也是我軍在此後的時間裡一直強調增強彈道飛彈的齊射能力,實現以「超飽和攻擊」方式突防和殺傷作戰的重要原因。

這樣意味著理論上一個飛彈旅一次也就能突襲一個反導攔截陣地
不過雖然東風11的性能雖好,但是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則影響了陸軍對其的使用,那就是——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太長。

雖然已經不需要複雜的加註,但是原版東11的準備其實也挺麻煩的
彈道飛彈的準備時間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技術準備時間和發射準備時間,分別對應彈道飛彈的技術陣地和發射陣地。飛彈旅的技術陣地從開設開始到第一枚飛彈完成技術準備,可以出發前往發射陣地需要將近兩個半小時,而此後每一枚飛彈又都需要半個小時完成技術準備,這也意味著完成一個旅12輛發射車一次齊射的飛彈準備就需要差不多8個小時,而完成剩餘36枚備彈的準備則需要長達18個小時。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準備一天,也就夠全旅發射車一次齊射
由於技術陣地的開設與否直接決定了飛彈是否要進行發射,而技術陣地的位置則決定了發射陣地的部署範圍,因此理論上技術陣地一旦開設,就意味著整個飛彈旅都已經進入了準備狀態,這毫無疑問是一件相當暴露意圖的事情。

萬一出現一次旅齊射都無法徹底壓制一個反導陣地,那就得再來一輪
另一個時間長則是飛彈本身的發射準備時間太長。當時的飛彈發射流程按照設計準備時間,需要大約40分鐘,這段時間裡要做的事情可不算少,從平整發射陣地(除非是完成構築的預製陣地,否則這一步只有時間長短的差異,無法完全省略)、發射車占領陣地定位、將發射車與飛彈進行連接、對彈頭和飛彈上的高壓氣瓶進行充氣、架設標杆儀和方位儀等設備、脫去飛彈保溫保護套、啟動陀螺儀、起豎飛彈、利用火控系統進行模擬飛行測試、發射人員撤退到安全距離外……車上只有9個人,干起活來難免顧頭不顧腚。

全旅官兵那是不老少,分到發射車就沒幾個
解放軍陸軍部隊在剛剛接收該型飛彈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對發射準備環節的不夠完全熟悉,加上實戰化的演訓中往往會有各種干擾因素,實際的飛彈發射過程往往要超過這個時間,雖然比起「飛毛腿」彈道飛彈當場進行液體燃料加註需要幾個小時要快的多,但在戰場上仍然是太慢了。考慮到發射以後部隊還需要10分鐘進行撤收。

光打也不行,打完還得撤,畢竟還有備彈等著你呢
為了隱蔽,解放軍會選擇在美軍的間諜衛星過頂的間隙進行發射和撤出陣地,從而達成最大的戰術突然性,這就要求解放軍進一步縮短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而在新型號出來之前,這種縮短,只能像當年解放軍拖著薩姆-2全國打游擊的時候一樣,靠解放軍自己「土法上馬」。經過分析之後,解放軍通過調整飛彈發射流程,提前構築發射陣地和設置方位儀設備,取消諸如模擬飛行環節,取消發射人員撤離環節,直接在車上進行發射等手段之後,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減少了大約一半。

那時候可沒有新裝備這一說,自己想轍才是王道
這看起來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但是和更加土的伊拉克軍隊相比,解放軍顯然還不夠土——後者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期間的實踐中,曾經做到過使用7-8分鐘就發射一枚「飛毛腿」飛彈——當然這不是說伊拉克軍隊有多麼先進的技術或者說「飛毛腿」飛彈的設計上有什麼鬼斧神工,而是伊拉克軍隊在「保命優先」的原則下,以降低飛彈命中精度為代價,通過強行減少發射前準備步驟來實現的。解放軍雖然也能如法炮製,但考慮到實戰打擊效果,命中精度仍然是需要絕對保障的。

但是解放軍嘛,既想要東風的精度,又想要伊拉克的速度……
技術的局限性最後還是需要技術來彌補,在陸軍把這兩個飛彈旅交還給第二炮兵之後這麼多年,隨著戰術飛彈的各項性能的改進和提升,如今的新一代地地戰術飛彈早已經不像20年前的那些老型號那樣需要費勁兒折騰,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伴隨著軍改和陸軍作戰形態的大變革,中國地地戰術飛彈的新時代離我們也就不遠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