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 楊樹

和平時期,最苦最累的兵種是哪一個?高原汽車兵!
2019年的第一天,就傳來了一樁令人痛心的消息,河北邢台貨車司機倪萬輝夫婦,在前往西藏的送貨途中,因高原缺氧去世。他們為了養活家中的老人與兩個孩子,長期以跑長途拉貨為生,他們遇難後,留下了11歲和2歲的遺孤。

開大貨車謀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職業,而遠赴高原拉貨,風險更大。高原稀薄的氧氣,對習慣於平原生活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由於氧氣不足,人的體力消耗大,抵抗力下降,哪怕是一個小感冒,就有可能要人命。

實際上,還有這麼一群軍人,幾乎天天都要面對這種情況,即使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依然經常要面對生死考驗——他們,就是高原汽車兵。

民間大貨司機和高原汽車兵,共同面對的第一個威脅,就是高原反應。高原反應是一種在高海拔地區出現的特殊病理變化,一般出現在海拔2400米以上,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是4500米。

川藏公路是西藏的生命線
也就是說,只要來到青藏高原,高原反應基本上是沒跑了,是人人都得挺過的嚴峻考驗。高原反應最早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頭痛,還會合併有噁心、嘔吐、無力、失眠的症狀。伴隨這樣的痛苦,還要保證安全駕駛,是何等不易,可想而知。

頭痛之類的症狀,還只是難受,但當高原反應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腦水腫和肺水腫,這是極為致命的症狀,一旦出現幾乎難有生機。在低海拔地區,得個小感冒並不會危及生命,但在高原,尤其是沒有人煙的公路上,駕駛員一旦感冒,卻真的會要命!

長年守衛在高原上的官兵,內臟器官會發生各種病變,普遍存在「三大一小」的現象,即肝大、心大、肺大和小腦萎縮。女戰士的特有標誌,是有著像紅蘋果一樣的兩腮,因為這裡的紫外線輻射強度比內地高出6倍以上!

清晨汽車兵們是這樣洗漱的
除了高原反應,高原汽車兵還要經歷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危險和艱苦。
「汽車兵,走天涯,車到哪,哪是家。」在高原特殊的地理條件下,坐進駕駛室,前面都是未知數。地圖上的行營兵站,僅能作為參考,變化無常的極端惡劣氣候,經常讓汽車兵們吃盡苦頭。野外露宿是家常便飯,不僅有蚊蟲叮咬,還有不期而至的狂風暴雨,刮飛帳篷,吹跑衣被,汽車兵們的耳朵、鼻孔里被灌滿沙子。

路途中,汽車兵們經常是二三十天洗不上澡,不少人患上了體癬、濕疹等皮膚病,實在庠得受不了,只能路邊的水塘解決一下,要是在冬天,連水塘解決也不行了。

但這些都還算不上什麼,高原特殊的地質和氣候狀況,是對汽車兵們的更大威脅。高原氣候容易起霧,1997年4月,某部二營的一輛車在運送物資到阿里的途中迷失方向,班長崔建國,駕駛員趙新鵬在缺水缺糧的危急關頭,喝光了汽車水箱中最後一滴鏽蝕的水,飲自己的尿液,最後將一隻籃球剪成碎片充飢,堅持了3晝夜。

變化無常的高原氣候,經常會有出著太陽還下著暴雪的情況,遇到暴風雪,往往幾十分鐘就會形成一米厚的積雪,汽車兵們要邊鏟雪邊前進,鏟完的雪又很快會被填滿……就這樣一米一米的拱,20個小時只能前進不到五六公里。

在氧氣含量只有平地的40%,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度的條件下,還要進行這樣的劇烈的重體力勞動,強度之大,後果之危險,體驗之痛苦,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是難以體會的。

最厲害的威脅,是洪水、滑坡、塌方這些地質災害,它們會突然降臨,讓人猝不及防,根本沒法躲。

西藏軍區某汽車團,在60多年間犧牲了274人,該團政委吳國華說:
「21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14條洶湧的河流,數不勝數的萬丈懸崖,時時向汽車兵們露出猙獰的嘴臉……行走川藏線,就是兩手抱著方向盤,雙腳踩著鬼門關。」
「他們中最年輕的僅16歲,有一部分烈士連人帶車掉進萬丈懸崖,連遺體都沒能找到!」

在二郎山「鬼招手」危崖處,幾十年間翻下懸崖的運輸車就有上百輛。1967年8月,某汽車團10名幹部戰士,在西藏迫龍山區遭遇特大山體崩塌,瞬間被埋,全部犧牲,被中央軍委授予「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的榮譽稱號。

2009年5月12日,某運油營32台油罐車途經迫龍坡,遇山體滑坡,2連帶隊車被泥石流衝下懸崖,指導員張仁昆當場犧牲。後來,每當該團的車輛行至這裡,都會停下來,喇叭齊鳴,將香菸、水果、酒……拋向百米深谷。

後來,在進入通麥天險之前的位置上,一座紀念碑被建起,當地藏族群眾掛上了經幡和哈達,以祭奠英雄的汽車兵。實際上,汽車兵們也非常清楚自己要冒的風險,每次出發,都要留下遺書,交待後事。

1992年,某汽車團團長王立友,在帶車翻越海拔4695米的剪子灣時,由於嚴寒缺氧導致肺水腫,高燒40度,全身浮腫。在短暫的清醒時間裡,他寫下了僅有三行字的遺書:6000元存款給父母,2000元給妻子治病。兒子考不上大學送去當兵。請組織上為我妻子聯繫一個自食其力的工作……幸運的是,他最後還是挺了過來。

即使是高原軍人的家屬,有時也要面臨很大的風險。這張攝於1992年的照片大家想必並不陌生,其中的上尉軍官叫張良善,是一位從汽車兵成長起來的運輸幹部。
這一年,他的妻子何桂麗懷著身孕來隊探親,因不適應高原環境,在臨產前感冒導致難產,孩子夭折。他從運輸線上飛奔回到駐地,在醫院守了15天,但妻子還沒能搶救回來,她彌留之際的遺言,是「以後,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

悲痛中的張良善在埋葬了妻子後,用兩袋水泥和一些沙石,親手給妻子立個墓碑……這墳前的悽愴一跪,即使時間久遠,即使隔著螢幕,也不知瞬間擊中了多少人淚點!張良善2次榮立二等功,6次榮立三等功,他現在已經是阿里軍分區的副政委,仍然奮鬥在新藏線上。

海拔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園(4280米)
這裡安葬著對印作戰以及因公犧牲、病故的烈士106名
高原上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長4360公里,因築路而犧牲的烈士就有3000多位,沿線有1300多座烈士墓和300多座無名烈士墓。包括汽車兵在內的高原軍人,在地理極限,挑戰著生理極限,真是拿命為中國守下了一片廣闊江山!

無論是為小家拼搏在路上的勤勞百姓,還是為大家守護領土安全,保一方平安的高原軍人,都值得我們致敬——人民創造財富,軍隊保衛人民,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恆主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